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全景式展现了战时高校内迁的场景,以及高校师生在大轰炸、残酷战争环境下自强不息、英勇抗日的画面。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进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进逼,各地高校师生在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

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

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点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线上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论
  • 第一章 全面抗战之前全国高等教育大势
  •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肇始与早期发展
  • 一、我国第一个学制的制定与施行
  • 二、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 第二节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高等教育
  •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与实施
  • 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和废止
  • 三、高等学校开设基本情况
  •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大学等校被迫内迁
  • 一、东北大学的创建与快速发展
  • 二、东北三大名校流亡北平
  • 第四节 “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怒潮
  • 一、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 二、张学良:“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 第二章 战时中国高等教育方针的确立
  • 第一节 战时高等教育纲领性的规定
  • 一、战时高等教育的督导政策
  • 二、战时高等教育实施方案纲要
  • 第二节 “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的确立
  • 一、社会各界关于战时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
  • 二、大学校长对战时高等教育方针的认识
  • 三、国民政府对战时高等教育方针的定性
  • 四、战时高校办学的总体规范
  • 第三节 战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助
  • 一、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救济
  • 二、国民政府对国立大学的支持
  • 第三章 战时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
  • 第一节 大学学制的调适
  • 一、大学及独立学院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优化
  • 二、大学研究院(所)的设置与运行
  • 三、专科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与优化
  • 第二节 管理体制的调适
  • 一、公立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优化
  • 二、私立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与优化
  • 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调整
  • 第三节 行政体制的调适
  • 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调整与优化
  • 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调整与优化
  • 第四章 战时高校的内迁整体图景
  • 第一节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概貌
  • 一、高校内迁的范畴
  • 二、高校内迁的概况
  • 第二节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
  • 一、高校内迁的三次高潮期
  • 二、高校内迁的五条路线
  • 第五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 第一节 从长沙临大到西南联大
  • 一、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 二、定名西南联合大学
  • 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学生自治
  • 一、西南联大的通才教育
  • 二、西南联大的学生自治
  • 第三节 教授治校和“大师论”
  • 一、大师在联大
  • 二、西南联大的“教授治校”
  • 第四节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 一、三校优势互补
  • 二、梅贻琦治校有方
  • 第五节 刚毅坚卓与联大风骨
  • 一、西南联大的校训
  • 二、联大风骨
  • 第六章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 第一节 从平津三校到西安临大
  • 一、平津三校西迁
  • 二、规模庞大的西安临大
  • 三、非常时期之教育
  • 第二节 西北联大的“立”与“分”
  • 一、南迁汉中更名西北联大
  • 二、“战时当作平时看”的办学活动
  • 三、五校分立
  • 第三节 公诚勤朴为报国
  • 一、天下为公,公以去私
  • 二、不诚无物,诚以去弱
  • 三、勤奋敬业,勤以开源
  • 四、质朴务实,朴以节流
  • 五、“公诚勤朴”的传承
  • 第七章 国立中央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 第一节 “万人大学”计划夭折
  • 一、安定,充实,发展
  • 二、“甜梦”破碎
  • 第二节 首都大学迁址陪都
  • 一、未雨绸缪
  • 二、重庆复学
  • 第三节 动物西迁与沙坪学灯
  • 一、漫漫动物西迁路
  • 二、沙坪学子苦读灯
  • 第四节 罗家伦力倡文化抗战
  • 一、“我们的大学要比敌人的大学好”
  • 二、“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 三、“诚朴雄伟”新学风
  • 第五节 “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
  • 一、大学教育与民族生存紧密联系
  • 二、学术演讲与课外活动异常活跃
  • 第六节 发起成立九三学社
  • 一、自发组成“自然科学座谈会”
  • 二、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
  • 三、“九三座谈会”定名“九三学社”
  • 第八章 国立浙江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 第一节 “文军”长征
  • 一、四次迁徙
  • 二、多地办学
  • 第二节 培养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 一、力倡导师制
  • 二、推行通才教育
  • 三、贯通学习与研究
  • 四、重视体育美育
  • 第三节 校长竺可桢:“甘当浙大保姆”
  • 一、临危受命
  • 二、教师灵魂说
  • 三、爱生如子
  • 第四节 弘扬“求是”精神
  • 一、确定“求是”校训
  • 二、弦歌不辍,以苦为乐
  • 三、坚持科学,求真务实
  • 四、竭尽知能,造福地方
  • 五、读书不忘爱国,共赴国难
  • 第九章 战时公立院校的内迁与改革
  • 第一节 公立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 一、部署公立高校内迁
  • 二、各类公立学校的整体分布
  • 三、全面抗战前后公立高校办学状况对比
  • 四、抗战期间公立高校的经济损失
  • 第二节 原有国立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 一、内迁概况
  • 二、十三校分述
  • 第三节 抗战中所建国立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 一、内迁概况
  • 二、十六校分述
  • 第四节 其他院校的内迁与改革
  • 一、独立学院与专科学校
  • 二、内迁院校的演化
  • 第十章 战时私立大学的内迁与改革
  • 第一节 国人自办私立高校的变革与发展
  • 一、私立申改国立,奋力谋求生存与发展
  • 二、内迁或留守,民族危亡下的艰难抉择
  • 第二节 教会大学的变革与发展
  • 一、教会大学的迁移情况
  • 二、战争环境下的应对与变革
  • 三、教会大学迁校的作用与影响
  • 第十一章 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建立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的历史背景
  • 二、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的政策方针
  • 三、陕甘宁边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教育的特点
  • 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二、教育为革命斗争和抗战服务
  •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四、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 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
  • 第十二章 战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审思
  • 第一节 战时中国高校改革审思
  • 一、外部环境是高校发展的保障
  • 二、大学精神是高校发展的核心
  • 三、大学校长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 第二节 战时中国高校改革历史观照
  • 一、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 二、学制改革与年限调整
  • 三、通才教育与学生自治
  • 四、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
  • 五、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 六、本科生导师制和文科院士制度的示范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