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看仪式如何创造人生意义,影响公众舆论,生成社会规范。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人类需要意义,所以有了仪式。

我们为何对着蜡烛许愿?因为在象征生命诞生的这天,我们通过切蛋糕、点蜡烛等一系列特定的动作,为生活创造出独特的意义。

帝王为何需要登基仪式?因为仪式是集体认同感的来源,也是社会秩序的宣传方式。在登基大典中,仪式与神话合二为一。登基仪式向公众宣告了政权的合法性,从而获得认同、影响公众舆论。

饭局为何讲究座次?因为仪式具有培养遵从和得体举止方面的作用。尽管这些仪式对个体有一些压制,但这些仪式已经成为社会规范,会做这些仪式的人就能够在一些关键场合表现自我,快速融入集体……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引言
  • 第一章 仪式化
  • 观察仪式
  • 仪式化理论
  • 人类的仪式化
  • 战争
  • 赞誉与局限
  • 第二章 仪式与文化的起源
  • 萨满仪节
  • 仪式建筑学
  • 神话与仪式学派
  • 献祭
  • 学术理论,学术狂想
  • 第三章 仪式与社会
  • 迪尔克姆:团结与欢腾状态
  • 仪式、政治和权力
  • 作为谈判的仪式
  • 第四章 仪式与变革
  • 入会仪式
  • 仪式批判主义
  • 巫术
  • 悬而未决的事项
  • 第五章 定义、类型与领域
  • 家族相似性
  • 仪式化、仪节、仪式
  • 类别和领域
  • 礼拜仪式或宗教仪式
  • 第六章 仪式作为表演
  • 日本禅宗公案
  • 具象化与铭刻
  • 列维-斯特劳斯的萨满
  • 第七章 仪式的命运
  • 仪式主义与原始主义
  • 迷失与期待
  • 仪式与公共生活
  • 参考书目
  • 延伸阅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3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有仪式,就没有社会。

    没有仪式,就没有社会 仪式的存在具有古老的历史。人类在没有语言、没有文化的时候,仪式就诞生了,可以说仪式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人类为什么需要仪式呢? 马克思韦伯曾经说过,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类学家罗伊・拉帕波特写道:“人类是一个依赖且只能依赖意义生存的物种,而意义本身必须被发明出来。” 人类从进化成人的那一天起,就在为自己的生存寻找意义,宗教这时候就诞生了。一群人依靠共享对神圣的体验 —— 具有终极价值的某物、某种观念或信仰,就形成了社会。让人们围绕共同的神圣感凝聚起来,最好的或许也是唯一的方式就是仪式。经由共享且相对不变的展演,仪式达到了一种永久、恒常、可信、确定、圣洁,甚至真理之感,一种对无法经由其他方式获得的对世界的总体态度和体验。 仪式一直以来被界定为沟通行为,即利用姿势行动和各种声音作为主要的,非语言方式来传递信息。仪式既是一种话语形式,也具有社会控制机制的作用。比如,在人类古老仪中,经常会有比如用竞赛和赛歌的形式将冲突和对抗场景仪式化,避免对抗升级成暴力行为,用仪式化的程序把敌意对抗表演出来,就可以给失控的敌意和对抗加上了一道刹车,战争也许得到避免。即使战争发生了,仪式也能继续发挥作用。在原始的文化中,人类战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度的仪式化。有学者在 20 世纪初对土族群体的人类学研究中,大量描述了他们的战争是多么文明。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描述,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很文明,双方都要排兵布阵,讲究礼仪,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宋襄公的 “不擒二毛 “”,“以仁义行师,岂效此乘危扼险之举哉?” 尽管被后人看成是愚蠢的笑话,也确实说明了古代的战争,更多的是一种仪式化的表演。如果能用士气和阵势压倒对方,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仪式化的战斗就比真正的战斗造成的伤害更少,人们会倾向于选择这种方式,直到春秋战国后期礼崩乐坏之后,战争才进入残酷的阶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远没有标题那么引人入胜

      内容零散 对锻炼自己的提炼和归纳还是有益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