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60千字
字数
2020-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刘永华力作。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
内容简介
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历史上社祭与厉祭的源流
- 一、社祭与厉祭的起源
- 二、历代社祭制度的演进
- 三、历代厉祭制度的演进
- 明初里社坛与乡厉坛制度的出台
- 一、明初里社坛制度的出台
- 二、明初厉坛制度的出台
- 里社坛、乡厉坛制度的推行
- 一、神明名号与坛场建置
- 二、规制、区位与祭祀主体
- 三、祭期、祭物、仪注与恤孤问题
- 四、维护与管理
- 五、里社坛、乡厉坛的衰替与重建
- 里社坛、乡厉坛祭祀与乡村社会
- 一、乡村社祭和厉祭的变迁
- 二、两坛制度与礼下庶人
- 三、民间传说所见的社神
- 结语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