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古代《仪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清儒引以为豪的九种十二部著名的新疏之一,被学界誉为“二千余岁之绝学”。

内容简介

胡培翚在《仪礼》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但学界对其人其书研究较少,至今还没有相关研究专著出现。有鉴于此,陈功文拟以胡培翚《仪礼正义》作专书研究,弥补此方面研究之冷落局面,以期引起学界对胡培翚其人其书研究的重视。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绪论
  • 一 《仪礼》的价值
  • 二 《仪礼》学史简述
  • 三 《仪礼正义》研究史简述
  • (一)概括、评价阶段
  • (二)相对兴盛阶段
  • 四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胡培翚生平与著述考论
  • 第一节 胡培翚字号辨正
  • 第二节 胡培翚生平简述
  • 一、读书求学阶段(1782—1818)
  • 二、在京做官阶段(1819—1830)
  • 三、讲学著书阶段(1831—1849)
  • 第三节 胡培翚著述考
  • 一、胡培翚之著述
  • 二、著述多关涉经义
  • 第二章 胡培翚学术渊源考论
  • 第一节 乾嘉汉学传统之承继
  • 第二节 徽文化之浸染
  • 第三节 家学之熏陶
  • 第四节 师学之承袭
  • 第五节 友人之砥砺与影响
  • 第三章 《仪礼正义》撰著考论
  • 第一节 《仪礼正义》的撰著背景与原因
  • 一、嘉道年间《仪礼》学研究的学术背景
  • 二、胡培翚撰著《正义》之原因
  • 第二节 胡培翚研治《仪礼》的精神与态度
  • 一、刻志励学,以疏《仪礼》为职责
  • 二、抱病著述,坚持不辍
  • 三、不惮其烦,全方位考证《仪礼》
  • 第三节 胡培翚撰著之实际
  • 一、胡培翚撰著《仪礼正义》之分期
  • 二、胡培翚所著之篇章
  • 第四节 《仪礼正义》成书时间及版本概况
  • 一、《仪礼正义》成书与初刻时间考证
  • 二、《仪礼正义》版本概况及版本系统梳理
  • 第四章 《仪礼正义》补纂考论
  • 第一节 胡 杨补纂工作辨析
  • 第二节 杨大堉的补纂工作
  • 一、改动胡肇昕案语
  • 二、添加“堉案”
  • 三、补充疏文
  • 第三节 胡 杨案语的解经特色
  • 一、“胡氏肇昕云”的解经特色
  • 二、“堉案”的解经特色
  • 第四节 胡杨补纂章节解经评说
  • 一、引据他书,隐去出处
  • 二、剽窃他说,以作案语
  • 三、罗列他说,失于裁断
  • 四、不遵体例,失于统一
  • 五、引据疏漏,疏文失当
  • 第五章 《仪礼》作者与文本考论
  • 第一节 《仪礼》作者论
  • 一、断《仪礼》为周公作
  • 二、论周公作《仪礼》
  • 第二节 《仪礼正义》的篇次排列
  • 一、《仪礼》十七篇篇次概况
  • 二、《仪礼正义》之篇次安排
  • 第三节 论《仪礼》性质内容及其它
  • 一、论《仪礼》性质
  • 二、论《仪礼》内容
  • 三、辨“以《周礼》、《仪礼》二礼分别外内”之说
  • 四、辨《仪礼》称名
  • 五、论《仪礼》十七篇之分类
  • 六、论《仪礼》之记
  • 第四节 论《仪礼》各篇结构与大旨(一)
  • 一、考论《仪礼》嘉礼诸篇
  • 二、考论《仪礼》宾礼诸篇
  • 第五节 论《仪礼》各篇结构与大旨(二)
  • 一、考论《仪礼》凶礼诸篇
  • 二、考论《仪礼》吉礼诸篇
  • 第六章 《仪礼正义》疏解体例与内涵特性考论
  • 第一节 创立四例 疏经解注
  • 一、《仪礼正义》四例之内涵
  • 二、疏不破注原则的遵循与突破
  • 第二节 《仪礼正义》疏解之“通例”
  • 一、经注兼释
  • 二、前文或他篇有解,不重复作释
  • 三、划分节次
  • 第三节 《仪礼正义》内涵特性
  • 一、疏通疑义
  • 二、阙疑不质
  • 三、辨析源流
  • 四、善于案断
  • 第七章 《仪礼正义》对旧疏承袭、修正与超越考论
  • 第一节 对贾公彦《仪礼疏》的补充与修正
  • 一、对贾疏之承袭
  • 二、对贾疏之修正
  • 三、对贾疏之补充
  • 第二节 对《钦定仪礼义疏》承袭与超越
  • 一、《仪礼义疏》之撰著
  • 二、对《仪礼义疏》之承袭
  • 三、对《仪礼义疏》之超越
  • 第三节 勇于创新,集其大成:超越之关键
  • 第八章 《仪礼正义》校勘考论
  • 第一节 所依据的校勘版本及校勘原则
  • 一、所依据的校勘版本
  • 二、校勘原则
  • 第二节 校勘方法
  • 一、详载各本经、注异同法
  • 二、《仪礼》经、注内证法
  • 三、他书互勘法
  • 四、综合法
  • 第三节 校勘内容
  • 一、对《仪礼》经文之校勘
  • 二、对《仪礼》郑注之校勘
  • 三、对《仪礼》贾疏之校勘
  • 四、对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之校勘
  • 第四节 《仪礼正义》与《仪礼注疏校勘记》校勘之比较
  • 一、两书校勘之异同
  • 二、两书校勘成就及地位之比较
  • 三、对两书校勘进行比较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五节 《仪礼正义》与《仪礼注疏校记》校勘之比较
  • 一、两书校勘内容之比较
  • 二、两书校勘成就之比较
  • 第六节 《仪礼正义》在《仪礼》校勘学史上的地位
  • 一、《仪礼》校勘学简史
  • 二、《仪礼正义》在《仪礼》校勘学史上的地位
  • 第九章 《仪礼正义》训诂考论
  • 第一节 清代训诂学学术背景
  • 第二节 多样化的训诂方法
  • 一、注重音、形、义三者互求
  • 二、以古释古
  • 三、以今释古
  • 四、修辞手段的运用
  • 第三节 全面 丰富的训诂内容
  • 一、考订文字
  • 二、解释词义
  • 三、疏通文句
  • 第四节 《仪礼正义》训诂学特色
  • 一、训释多据经传或字书
  • 二、训释常作归类总结
  • 三、详审考订,以求确诂
  • 四、纠谬补缺,细微洞察
  • 第十章 《仪礼正义》考释论
  • 第一节 论考句读,辨明经注
  • 一、论考经文之句读
  • 二、论考郑注之句读
  • 三、论考贾疏之句读
  • 第二节 考证宫室器物,新见胜义纷呈
  • 一、梳理宫室,细致详密
  • 二、梳理器物,辨证精微
  • 三、考辨器物陈设,尽力做到循器明礼
  • 第三节 梳理服饰,探求礼意
  • 一、指出相关服饰的尊卑之序
  • 二、辨别服饰使用范围
  • 三、辨服饰形制之尺寸
  • 四、分辨时段,以考服制
  • 第四节 考察礼俗仪规,梳理行礼图卷
  • 一、归纳整个行礼仪节,方便读者理解与把握
  • 二、梳理升降揖让,于细微处辨明礼仪
  • 三、梳理行礼方位,补无图解之憾
  • 第五节 总结礼例,考经求礼
  • 一、《仪礼》学史上发凡起例之梳理
  • 二、《仪礼正义》总结礼例、考经求礼之表现
  • 第十一章 《仪礼正义》征引文献考论
  • 第一节 《仪礼正义》引述典籍之梳理
  • 第二节 《仪礼正义》引书特点
  • 一、征引广博性
  • 二、征引针对性
  • 三、直接引用与间接转引的相互依存性
  • 四、精核引证内容,注重求实性
  • 五、引书方式的多样性
  • 第三节 由引书看胡培翚的治学特点及诠释方法
  • 一、治学特点
  • 二、诠释方法
  • 第四节 《仪礼正义》征引文献之评价
  • 一、征引文献之失误
  • 二、征引文献之意义
  • 第十二章 胡培翚礼学思想特征考论
  • 第一节 古今兼容
  • 一、疏解《仪礼》兼存今、古文字
  • 二、征引文献兼采今、古文家之说
  • 第二节 汉宋兼采
  • 一、汉宋兼采的治经主张
  • 二、治经兼采汉宋之原因
  • 三、《仪礼正义》汉宋兼采之表现
  • 第三节 经世意识
  • 一、疏礼为了切于民用
  • 二、缘情制礼与经世致用之统一
  • 三、“《礼》当为天下万世遵行,不当为一二人立制”
  • 结语
  • 一 清代《仪礼》学研究之成就
  • 二 《仪礼正义》的学术特色
  • 三 《仪礼正义》学术地位之评估
  • 附录 胡培翚生平及作品系年考证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