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6千字
字数
2017-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访谈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戴燕教授,以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国学术、文化的思考,深度访谈老一辈学界泰斗,立意高、关怀远、访谈主题深切。
内容简介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思想。通过戴燕教授对何兆武、李学勤、章培恒、王水照、裘锡圭等十一位从抗战到当下的老一辈中外学人的访谈,使我们了解了那个即将过去的时代中发生过的历史,以及那一代历史中的学人的思考与抉择——他们的政治关怀和学术理想是什么?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中,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他们又是如何思考历史与未来,如何承上启下的?
一个个学者,体现了一代的学术、思想的风气。这些学者,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脊梁,是学术文化的灵魂。鉴往知来,当今学人只有充分了解上一辈学人的学术及思想,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也是前辈学者的学人心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何兆武《上学记》之后
- 期待《上班记》:个人化的学术史
- 道德困境:历史评价的伦理问题
- 联大记忆:一笑人间已沧桑
- 史学理论:一元与多元
- 李学勤“这辈子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
- 有没有可能把中国古代跟外国古代做一个比较性的研究
- 我总觉得我们中国的古代文明很多地方被贬低了
- 我对国际汉学一直很关心,并不只关注中西交通
- 国学本身热不热,和我们自己的国势有关
- 我的观点是,教授不上课不像话
- 章培恒述学兼忆师友
- 对鲁迅的认识及入党
- 教会学校与“五四”传统
- 与王元化先生访问日本
- 复旦中文系的黄金时代
- 王水照文学史谈往
- 北大的清华学风
- 对我影响大的是钱锺书、何其芳
- 文学史的写作回忆
- 裘锡圭古典学的重建
- 为什么提出“古典学”重建
- “古典学”研究的是作为我们古代文明源头的上古典籍
- 要努力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水平
-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 郭沫若是个了不起的学者
- 对我影响大的是张政烺先生和朱德熙先生
- 关于文化人类学、芝大名誉博士、《马王堆简帛集成》等
- 京沪生活及读书爱好
- 朱维铮“国学”答问
- “国学”的前提是什么?
- 历史上有没有不变的“儒学”?
- “国学”、“国粹”怎样变成国货?
- 如何才能自由讨论?
- 陆谷孙你这一生离不开它
- 希望外文系是个好的求智场所
- 要让词典反映出中国文化如何接受英文、运用英文
- 文学研究还是要以文本为主
- 张信刚复兴中华相期在明天
- 中国文化认同
- 什么是历史的趋势
- 替两岸学术交流开先河
- 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
- 兴膳宏、川合康三、金文京历史与现状——漫谈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 明治以来的中国古典研究
- 从汉学教养到中国学研究的变化
- 训读的特点及必要性
- 为什么研究六朝文学及如何研究
- 中国文学与日本精神
- 研究中国的边缘文化及其与中心文化的交流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