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8千字
字数
2024-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介绍了戴逸先生的家乡和其在北京的生活研究环境,展示出一位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当代著名史学家戴逸先生的学术生活,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大学者在岁月变迁中投身学术、矢志不渝的学术情怀,以及一位史学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抱负。
作者认为,戴逸先生的研究方法,直接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的中国历史学界。书中还介绍了戴逸先生在耄耋之年,组织起全国范围内两千多位历史学家的庞大队伍,耗费二十年之力,主持完成中国百年来一次重要的大型文化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细节。这一工程将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和社会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部分 我那时成了先生唯一的学生
- 跑回北京,戴逸为我做了碗汤
- “铁一号”红楼·常熟·北京
- “铁一号”红楼里,戴家是最热闹的地方
- 先生借我《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带回福建
- 在福建给在江西干校的戴逸写信
- 戴逸从福建的叶向高讲到意大利的利玛窦
- 我的老家福清是人口迁徙之地
- 第二部分 史学教案:五十年前先生的三十六封信
- “学问与好奇心永远连在一起”
- “如何读古书是一门学问”
- “学习历史,应当知道历史书的各种体裁”
- “《史记》写人写得好,《资治通鉴》写事写得好”
- “读史书要串起来读”
- 先生谈得比较多的是汉朝和唐朝
- “搞历史,博与精的关系尤其重要”
- “今天有信吗?”是当年我周围人的口头禅
- 第三部分 关于《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谈话
- 从江西回北京,戴逸做了两件事
- “挖掘历史细节越多,离历史的距离就越近”
- 准噶尔蒙古的历史与“土木堡之变”
- 中俄《尼布楚条约》所用的语言是拉丁文
- 耶稣会士在尼布楚谈判中的作用
-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两个重大事件
- 《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出版的意义
- 第四部分 关于《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谈话
- 戴逸将历史小说家凌力调入清史研究所
- “清朝历史无法避免地与世界历史交融”
- 18世纪时的美国
- 18世纪时的俄国
- 18世纪时的中国
- 18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
- 清朝时期中国西部疆域问题
- 如果没有那些战争,国家的统一难以实现
- 18世纪中、俄、美在开疆辟地历史进程中的区别
- 满族“汉化”进程比后代史学家们想象的要快、要深刻
- 茶马贸易与王朝政治紧密相连
- 游牧与农耕民族从经济形态趋同到政治文化认同
-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至今具有深刻意义
- 第五部分 我所知道的清史纂修工程的细枝末节
- 启动清史纂修工程“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组织策划清史纂修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酝酿过程
- 设计清史的体例架构
- 通纪是纂修清史的纲领
- 典志是纂修清史的关键
- 传记是纂修清史的重要部分
- 史表与图录是纂修清史的创新
- 纂修清史要有世界眼光
- 纂修清史的人选问题
- 失去夫人是最大的打击
- 书架上的105册《清史》样书
- “勤于我的事业,忠于我的事业”
- 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