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疾病隐喻窥见人物命运,经医药叙事触摸名著脉搏。

内容简介

林黛玉到底得了什么病?贾府里的人都健康吗?冷香丸疗效到底如何?这些问题,看似只是大观园不同人物的身体健康问题,实则既囊括了从传统医药文化视角解读《红楼梦》的延展性与可能性,又紧密关联着小说中人物病症背后的身心困境,以及更深层次的时代症结。

作者李远达通过小说“病-医-药-养”四重叙事,打开了“疾病-医生-药物-观念”四个世界,最终指向了“个体病弱-家族衰亡-社会危机”的三维隐喻结构。细品《红楼梦》,书中药方虽多,却无一方能真正恰愈人物的身心疾患,反倒是人物深陷其中的生存困局,让读者在共情中获得超时空的心灵慰藉。

无情草木,换新眼目可疗疾;有情世界,斯道长存而不孤。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小引
  • 导言 《红楼梦》人物的疾病隐喻结构
  • 一、“祛病”:《红楼梦》的新读法
  • 二、从林黛玉的病开始说起
  • 三、隐喻与疾病的隐喻
  • 四、林黛玉疾病隐喻的四层结构
  • 五、中国式疾病隐喻解答方案
  • 六、《红楼梦》人物的疾病隐喻与主旨意蕴
  • 第一章 大观园中的疾病世界
  • 第一节 爱恋成疾:林黛玉的“娇袭一身之病”
  • 一、林黛玉的原生疾病
  • 二、 宝黛爱恋之后的黛玉疾患进程
  • 三、后四十回中黛玉的郁症描写
  • 第二节 “聪明”致病:《红楼梦》中的妇科疾患
  • 一、王熙凤病症之始:“小月”引起的“下红之症”
  • 二、王熙凤的病情进展:羞说“血山崩”
  • 三、王熙凤疾病的叙事功能与隐喻意义
  • 第三节 病弱副册:晴雯的“小伤寒”与柳五儿的“弱症”
  • 一、秋海棠的“小伤寒”:晴雯的个性与疾患
  • 二、玫瑰露难拯“弱疾”:柳五儿的气质与病体
  • 三、从未出现的“女儿痨”:大观园女儿疾患的说辞
  • 第四节 “病的病,弱的弱”:《红楼梦》疾病寓意
  • 一、人物命运暗示:“外头好,里头弱”
  • 二、文化审美寓意:衰弱的身与敏感的心
  • 三、历史社会哲思:闺阁昭苦,女儿传悲
  • 小结
  • 第二章 《红楼梦》的医者塑造
  • 第一节 《红楼梦》医生知多少?
  • 一、《红楼梦》中的医生类别
  • 二、《红楼梦》的医学知识与思想背景
  • 第二节 儒医张友士的体面
  • 一、张友士诊脉场景的过度阐释
  • 二、儒医身份与贾府尊崇
  • 三、张友士论病穷源的叙事意义
  • 第三节 太医王济仁的治疗理念
  • 一、诊病深描:人人都爱王太医
  • 二、净饿为主:王太医的治疗理念
  • 三、痰迷有别:王太医的沟通典范
  • 第四节 两位胡庸医的叙事意义
  • 一、两个庸医,版本不同
  • 二、胡庸医如何“乱用”虎狼药
  • 三、胡君荣的“误诊”疑云
  • 第五节 铃医王一贴的医者自嘲
  • 一、王一贴的身份:是道士,也是铃医
  • 二、解妒饮和化妒丹:“疗妒汤”的医学文化渊源
  • 三、“膏药也是假的”:医者自嘲与被消解的“斗医”传统
  • 四、“我还吃了作神仙”:轻喜剧叙事意义
  • 第六节 《红楼梦》的医者评判与反传统描写
  • 一、医者身份与沟通技巧:小说医患关系的轴心
  • 二、《红楼梦》中的医者群像与医患“心象”
  • 三、《红楼梦》医事的非政治化描写
  • 小结
  • 第三章 钟鸣鼎食之家的药物隐喻
  • 第一节 《红楼梦》药性文化的探因溯源
  • 一、“拥有”:药物隐喻思想探因
  • 二、“说药”传统:《红楼》药性文化溯源
  • 第二节 不足之症终须“补”:《红楼梦》的补药文化
  • 一、补药与滋助药:温补风俗下的众声喧哗
  • 二、病态进补:《红楼梦》中“养荣丸”
  • 三、“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补药象征财富与权力
  • 第三节 薛宝钗的“冷”和“热”:冷香丸与明清香药文化
  • 一、以花为药:冷香丸的构成与寓意
  • 二、浑厚故也:薛宝钗的“冷”与“热”
  • 三、蔷薇硝、茉莉粉:明清香药与《红楼梦》叙事
  • 第四节 汪恰洋烟、依弗哪:西洋药与清代中外医学交流
  • 小结
  • 第四章 荣国府里的养生书写
  • 第一节 “作息有法”的奥秘:睡中觉与开夜宴
  • 一、作息有法之一:自成规律的贾府作息
  • 二、作息有法之二:“睡中觉”的学问
  • 三、作息有法之三:“开夜宴”的禁忌
  • 第二节 饮食有节,贾府风范:净饿、忌口与冷酒
  • 一、饮食有节之一:净饿与忌口
  • 二、饮食有节之二:“谁吃这个”的傲娇与螃蟹、鹿肉的吃法
  • 三、饮食有节之三:贾府饮品的规范与突破
  • 第三节 疏散筋骨,运动有方:对弈、飞鸢和习射
  • 一、运动有方之一:对弈者的性格与趣味
  • 二、运动有方之二:自在风鸢逐“晦气”
  • 三、运动有方之三:膏粱习射,破闷之法
  • 第四节 志趣高尚,娱乐有道:听曲、打牌与联诗
  • 一、娱乐有道之一:“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
  • 二、娱乐有道之二:热闹非凡的“牙牌”
  • 三、娱乐有道之三:诗词最是陶情
  • 小结
  • 第五章 石兄的身体审美和声色空间
  • 第一节 《红楼梦》人物的身体秩序与权力关系
  • 一、“口填马粪”:谈身体秩序,从焦大说起
  • 二、秦钟“打起一层油皮”:身体秩序的打破
  • 三、宝玉“挨打”:屁股的羞辱与惩戒
  • 四、要“老脸”与“仗腰子”:心理健康的身体表征
  • 第二节 大观园女性的身体审美
  • 一、“莲瓣无声”:大观园女性身体的暧昧部位
  • 二、“削肩细腰”与酥臂:女性身体审美的具体表现
  • 三、“摇摇摆摆”和“颤颤巍巍”:《红楼梦》美人体态
  • 四、“低头”与“脸红”:身体表情的古典情态
  • 第三节 身体消逝:宝、黛身体观的异同
  • 一、宝玉的惜身观
  • 二、黛玉的自我身体认知
  • 三、宝黛共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 小结
  • 第六章 贾府人物的心理困境
  • 第一节 三姐自刎与金钏儿投井:大观园中的自杀分析
  • 一、“揉碎桃花红满地”:三姐自刎“轻如鸿毛”?
  • 二、金钏儿投井的叙事意义
  • 第二节 原应叹息不自由:贾府小姐们的心理危局
  • 一、元春的忍悲强笑:闷死“不得见人的去处”
  • 二、“二木头”迎春:性格懦弱和所嫁非人
  • 三、“玫瑰花”探春的焦虑:自卑孤傲与美俏多能
  • 四、“缁衣顿改昔年妆”:惜春的情感冷漠和遁入空门
  • 第三节 “木石前盟”的挽歌:《红楼梦》的恋爱心理
  • 一、“心事终虚化”:宝黛爱恋的内生性矛盾
  • 二、爱恋围城:宝黛的性格缺陷与心理失调
  • 三、龄官画蔷给宝玉带来的启示
  • 小结
  • 第七章 《红楼梦》的生命观念
  • 第一节 神话套层里的生命主旨
  • 一、石头之出身:三层神话套层结构
  • 二、一部之总纲:从“万境归空”到“闺阁昭传”
  • 三、三教融合、多元互补:《红楼梦》创作主旨中的生命价值观
  • 第二节 《好了歌》及注里的生命意识
  • 一、《好了歌》及其注解的“伏笔”空间
  • 二、“作书本旨”:《好了歌》及注的“冷热金针”
  • 三、白骨与鸳鸯:《好了歌注》中女儿悲歌的具象化
  • 第三节 《红楼梦》中的美人之死
  • 一、插科打诨与论病穷源:美人将死的请医问药
  • 二、“定数难逃”和“盛筵必散”:美人临终遗言的寓意
  • 三、丧仪尽礼与以丧写人:美人死后的买棺发丧
  • 第四节 《风月宝鉴》中的色空观
  • 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与小说成书构思
  • 二、“风月宝鉴”构思渊源
  • 三、《红楼梦》风月意象与佛教色空观
  • 四、宝黛的死亡意识
  • 小结
  • 结语 『换新眼目』,祛病读《红》
  • 一、《红楼杂咏》:书画大师丰子恺的病中挽歌
  • 二、诗里病外两《红楼》:特殊读者的生命反刍
  • 三、祛病新读法,细读“不确定”:北大课堂的别样《红楼梦》打开方式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红楼梦的祛病新读法

    作者以 “病” 为刀,剖开了《红楼梦》华丽锦缎下的病灶 —— 林黛玉的咳喘、薛宝钗的冷香丸、晴雯的 “小伤寒”,在他眼中不仅是病理记录,更是曹雪芹埋下的叙事密码。全书以 “病 - 医 - 药 - 养” 四重结构为脉络,从潇湘馆的病榻延伸到贾府衰亡的隐喻,最终指向封建社会的时代症结。林黛玉的病症最堪玩味。书中罗列了后世对她病情的种种猜测:肺结核?心脏病?抑或抑郁症?作者却指出,此类诊断实则是对文学的误读。黛玉 “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一年只睡十夜满足觉” 的描写,本质是文学化的生存隐喻 —— 她的 “泪尽而亡”,既是生理衰竭,更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围剿中的精神窒息。当读者执着于探究药方的药理效用时,作者提醒我们:大观园里从无真正奏效的药。张太医的方子救不了秦可卿,人参养荣丸拦不住黛玉咯血,冷香丸压不住宝钗的郁热。这些草木金石之 “药”,在叙事中早蜕变为 “命运的反讽符号”。医者的塑造更见深意。太医王济仁的恭谨、江湖郎中王一贴的油滑、胡庸医的颟顸 —— 作者从这些配角身上揪出曹雪芹的批判笔锋。当儒医张友士为秦可卿诊脉时说出 “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其言外之意直指贾府的沉疴。而贾府养生宴席上的 “净饿疗法”、贵族少女的 “忌冷酒” 规矩,表面是钟鸣鼎食之家的保健智慧,内里却暴露出礼教对身体的规训。作者在书中将个体病弱、家族衰亡、社会危机编织成三维结构:柳五儿的 “弱症” 对应着底层丫鬟的生命脆弱,尤三姐自刎的鲜血映照着女性生存困境,贾元春的宫廷荣宠暗藏政治绞杀。当查抄大观园的队伍踏碎芍药栏下的宁静时,那些 “病的病,弱的弱” 的少女命运,已然预告一个时代的终局。这部著作的价值,正在于它从汗牛充栋的红学研究中劈开新径。作者批判过往研究多陷于 “考证药方是否合乎医典” 的知识性窠臼,转而聚焦疾病书写的叙事功能。这种被他称为 “祛病读法” 的视角 —— 透过病症看人物塑造,经由药渣观情节推进,从医患关系察社会批判 —— 恰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红楼解读角度。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细致

      如果我们以疾病隐喻为视角,观察《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疾病隐喻,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我认为林黛玉的疾病隐喻至少囊括四层结构:“作为生物医学的疾病”,对应 “病痛感”;“作为审美对象的疾病”,对应 “病美感”;“作为文化隐喻的疾病”,对应 “病耻感”;“作为政治伦理的疾病”,对应 “病无力感”。我们的医生朋友,也包括沉迷文学诊断学的读者们之所以弄不明白林黛玉究竟患了什么病,在我看来,其根源正在于他们很多时候过度关注 “作为生物医学的疾病”,这个层面所对应的仅仅是林黛玉的病痛感。然而,在这个层面之外,还有 “作为审美对象的疾病”—“作为文化隐喻的疾病”—“作为政治伦理的疾病” 三个层面。他们所对应的病美感 — 病耻感 — 病无力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林黛玉疾病隐喻的四维结构,经由疾病 — 隐喻 — 疾病隐喻三级推演而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