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红楼梦的祛病新读法
作者以 “病” 为刀,剖开了《红楼梦》华丽锦缎下的病灶 —— 林黛玉的咳喘、薛宝钗的冷香丸、晴雯的 “小伤寒”,在他眼中不仅是病理记录,更是曹雪芹埋下的叙事密码。全书以 “病 - 医 - 药 - 养” 四重结构为脉络,从潇湘馆的病榻延伸到贾府衰亡的隐喻,最终指向封建社会的时代症结。林黛玉的病症最堪玩味。书中罗列了后世对她病情的种种猜测:肺结核?心脏病?抑或抑郁症?作者却指出,此类诊断实则是对文学的误读。黛玉 “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一年只睡十夜满足觉” 的描写,本质是文学化的生存隐喻 —— 她的 “泪尽而亡”,既是生理衰竭,更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围剿中的精神窒息。当读者执着于探究药方的药理效用时,作者提醒我们:大观园里从无真正奏效的药。张太医的方子救不了秦可卿,人参养荣丸拦不住黛玉咯血,冷香丸压不住宝钗的郁热。这些草木金石之 “药”,在叙事中早蜕变为 “命运的反讽符号”。医者的塑造更见深意。太医王济仁的恭谨、江湖郎中王一贴的油滑、胡庸医的颟顸 —— 作者从这些配角身上揪出曹雪芹的批判笔锋。当儒医张友士为秦可卿诊脉时说出 “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其言外之意直指贾府的沉疴。而贾府养生宴席上的 “净饿疗法”、贵族少女的 “忌冷酒” 规矩,表面是钟鸣鼎食之家的保健智慧,内里却暴露出礼教对身体的规训。作者在书中将个体病弱、家族衰亡、社会危机编织成三维结构:柳五儿的 “弱症” 对应着底层丫鬟的生命脆弱,尤三姐自刎的鲜血映照着女性生存困境,贾元春的宫廷荣宠暗藏政治绞杀。当查抄大观园的队伍踏碎芍药栏下的宁静时,那些 “病的病,弱的弱” 的少女命运,已然预告一个时代的终局。这部著作的价值,正在于它从汗牛充栋的红学研究中劈开新径。作者批判过往研究多陷于 “考证药方是否合乎医典” 的知识性窠臼,转而聚焦疾病书写的叙事功能。这种被他称为 “祛病读法” 的视角 —— 透过病症看人物塑造,经由药渣观情节推进,从医患关系察社会批判 —— 恰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红楼解读角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精神内守,正心守神方是祛病之道《红楼梦》是我青少年时期最爱的书,当时最喜欢看的章节当然是大观园内宝玉黛玉宝钗姊妹吟诗作对风花雪月的惬意生活。我还在幻想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像鲁滨逊独自一人在荒岛生活,我得带《红楼梦》去。成年后时不时还会翻一翻,但注意力就转向了里面的遣词造句和人情世故感叹人生艰难。直至现在年过半百,偶尔想到《红楼梦》的《好了歌》,"落一片雪茫茫大地真干净",愈发感慨。所以这本《大观园的病根:红楼梦人物的身心困局》很对我的胃口。作者李远达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老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红楼梦与健康文化》公共选修课,这本书也大致是这门课的讲义。本书从《红楼梦》人物的疾病、医生、药品、食物乃至心理困境和生命观念进行讲述,作者的"祛病读法"不是简单地分析红楼梦人物如果按现代医学概念得的是什么疾病该怎么治,而是将疾病和人物塑造联系起来,从医患关系剖析社会阶层,封建礼教对自由意志的规训和绞杀,乃至大的社会时局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作者说:"我国传统医学有祛病强身之谓,也就是通过调理使身心无病,达到身心合一,复原如此的状态","所谓 “祛病 "之根本我想无外乎 ' 精神内守 ' 四个字了,真正的 ' 祛病 ' 乃在于正心守神才能养生。我想在物质日益丰盈的时代,关切自身生活质量和生命安放的读者一定乐于通过《红楼梦》追循'祛病'强身"。读本书我还有两个收获。一是知道"红学"这一词来历于清光绪年间看破仕途经济的困境松江文人朱子美调侃自己不专"經学"而专 "少三曲" 的"红学",是一句玩笑话。二是知道上世纪 70 年代,因罹患肺炎才从干校回家的已逾 70 高龄的丰子恺老先生曾写《红楼杂咏》组诗。我很敬重丰子恺老先生,喜欢他的漫画,看过他的《护生画集》读过《缘缘堂随笔》,我知道他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我一在在担心他在文革期间的遭遇,不知道他会怎样用他的佛学修为来度过浩劫。看本书写他的《红楼杂咏》,评价他"人生阅历和佛家濡染给丰子恺的生命观带来了 “缘起性空” 的思想底色,在他的论述中,“离苦”“破我执” 时常出现。但与曹雪芹同构的是,丰子恺并没有沉溺于宗教而枯寂整个世界,他对美的欣赏,有对恶的警惕,这是中华民族文艺血脉中流淌的 “道法自然” 与 “天人合一”,是传统人文精神最温润的弘扬。他的视角无疑是包容的。要知道,这可是一位生活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古稀老人的慧目。《红楼杂咏》再次印证了萦绕于丰子恺心头的 “人本位” 观念。","平心静气,涵咏精进,忘怀得失,独存赏鉴",真是对老先生又多了敬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细致如果我们以疾病隐喻为视角,观察《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疾病隐喻,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我认为林黛玉的疾病隐喻至少囊括四层结构:“作为生物医学的疾病”,对应 “病痛感”;“作为审美对象的疾病”,对应 “病美感”;“作为文化隐喻的疾病”,对应 “病耻感”;“作为政治伦理的疾病”,对应 “病无力感”。我们的医生朋友,也包括沉迷文学诊断学的读者们之所以弄不明白林黛玉究竟患了什么病,在我看来,其根源正在于他们很多时候过度关注 “作为生物医学的疾病”,这个层面所对应的仅仅是林黛玉的病痛感。然而,在这个层面之外,还有 “作为审美对象的疾病”—“作为文化隐喻的疾病”—“作为政治伦理的疾病” 三个层面。他们所对应的病美感 — 病耻感 — 病无力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林黛玉疾病隐喻的四维结构,经由疾病 — 隐喻 — 疾病隐喻三级推演而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