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解锁古代断案智慧,洞察人性司法逻辑。

内容简介

《折狱龟鉴》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古代司法案例集,由南宋郑克编撰。折狱,意为断案、审理案件。龟,龟甲,常用于占卜,以预知吉凶;鉴,镜子。龟鉴,即为借鉴之意。作者希望通过书中众多的案例,为后世之人提供借鉴。此书是在五代和凝、和㠓父子所著《疑狱集》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完善,增加了大量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

全书分为二十门,分别为释冤、辨诬、鞫情、议罪、宥过、惩恶、严明、矜谨、察奸、核奸、擿奸、察慝、证慝、钩慝、察盗、迹盗、谲盗、察贼、迹贼、谲贼。除此之外,郑克还添加了很多按语,这些按语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因此,《折狱龟鉴》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疑狱集》。该书以丰富的案例为核心,全面展现了古代的司法智慧。

《折狱龟鉴》不仅是研究古代司法制度的珍贵资料,为法学研究者提供深入了解古代法律体系的窗口,还能为现代司法实践带来启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卷一
  • 一、释冤(上)
  • 1·1 孙登比丸释无辜
  • 1·2 曹摅为孝妇雪冤于公、孟尝二事附。案:此一章原本轶去,事实又轶去。附录中于公一节,今补入。
  • 1·3 苻融占梦擒真凶
  • 1·4 辛祥察色获真凶法雄、魏丕、赵德彝、薛奎、唐肃、杜衍、孙沔、姚仲孙、程坦、孙廉、靳宗说、刘纬、宋昌言,凡一十三事附。
  • 1·5 李崇设计辨诬告
  • 1·6 司马悦刀鞘辨凶
  • 1·7 宋世良勇放无辜
  • 1·8 苏琼穷审查盗赃
  • 1·9 柳庆问饮酒察盗
  • 1·10 韦鼎用暗探察奸恶萧怀武附
  • 1·11 蒋常留老妇察奸韩思彦附
  • 1·12 裴怀古严词执法
  • 1·13 李元素勇辨冤情
  • 1·14 柳浑为哑奴明冤
  • 1·15 袁滋熔金救县令
  • 1·16 刘崇龟换刀擒凶
  • 1·17 庄遵放嫂擒奸夫
  • 卷二
  • 一、释冤(下)
  • 1·18 孔循重审雪民冤范正辞、赵稹、薛向三事附
  • 1·19 府从事开坟验尸庐陵、歙县二事附
  • 1·20 许宗裔验赃雪冤
  • 1·21 萧俨祷神破冤案
  • 1·22 高防量布释五人邵晔、梁颢二事附
  • 1·23 向敏中密访捕凶王晦叔附
  • 1·24 钱若水雪冤辞功姜遵附
  • 1·25 王利观气貌雪冤向傅亮、余良肱二事附
  • 1·26 任中正惩治狱吏
  • 1·27 张保雍免死多人
  • 1·28 张昷之勇释知县
  • 1·29 张尧佐再审释冤强至附
  • 1·30 程琳画图辨火灾
  • 1·31 强至查询失火案乐蔼附
  • 1·32 钱冶床腿验火灾
  • 1·33 王珣查旧印释冤
  • 1·34 刘贺据情理释冤
  • 1·35 徐起避嫌请重审
  • 1·36 萧贯越权伸妇冤此后五条,并伸冤事。
  • 1·37 蔡高海上寻尸案
  • 1·38 陈荐担责获真盗王璩附
  • 1·39 王罕为疯妇伸冤
  • 1·40 沈括记哨子诉冤(颡叫子)
  • 卷三
  • 二、辨诬
  • 2·1 丙吉验子判遗产
  • 2·2 寒朗廷诤为辨诬
  • 2·3 孙亮破鼠屎查诬
  • 2·4 苻融验奔跑辨诬薛颜附
  • 2·5 李崇
  • 2·6 御史用诈保李靖
  • 2·7 张楚金向日查书
  • 2·8 张行岌抗旨辨诬
  • 2·9 张鷟掩书查字迹
  • 2·10 李德裕模金取证
  • 2·11 杜亚问毒酒辨诬
  • 2·12 武行德闻香辨诬薛居正附
  • 2·13 张保雍亲虑辨诬
  • 2·14 王长吉辨诬上奏
  • 2·15 王臻验伤审原告贾昌龄附
  • 2·16 钱惟济给食验伤
  • 2·17 方偕查姓名辨诬唐介附
  • 2·18 杜衍复查杀恶仆李纮附
  • 2·19 程戡推理获主谋
  • 2·20 苏涣问血衣辨诬陆广附
  • 2·21 郭劝辨诬受生祠
  • 2·22 寇平再审释死囚
  • 2·23 单孟阳抗上辨诬
  • 2·24 毕仲游犯怒辨诬
  • 2·25 魏涛查证辨诬告景德驿卒一事附
  • 三、鞫情
  • 3·1 胡质察情色详审王靖附
  • 3·2 司马岐审结积案王济附
  • 3·3 陈表以善待取供傅岐附
  • 3·4 宋文帝书证定案
  • 3·5 崔昂察辞灭飞书
  • 3·6 王璥审母子通奸
  • 3·7 陈枢审奴得隐情
  • 3·8 葛源有守忤知州
  • 3·9 司马宣拒诱断案
  • 3·10 李南公塞鼻取供
  • 卷四
  • 四、议罪
  • 4·1 汉武帝议继母罪傅隆附
  • 4·2 黄霸处死三男子王尊附
  • 4·3 郭躬轻判过失罪按:事出《后汉书·郭躬传》,原本作“郑躬”,误。今从史文改正。
  • 4·4 高柔犯颜不枉法游肇附
  • 4·5 殷仲堪执法忠恕
  • 4·6 何承天据实议罪
  • 4·7 孔深之据情议罪
  • 4·8 戴胄犯颜救校尉
  • 4·9 徐有功持正议罪
  • 4·10 窦参处决不免丧
  • 4·11 柳浑抗旨救玉工
  • 4·12 高防复查治脱罪
  • 4·13 杜镐年幼知类推
  • 4·14 马宗元计时救父
  • 4·15 马亮除害救四人
  • 4·16 王质上疏被降职
  • 4·17 梁适处妖人死罪
  • 4·18 曾公亮亲判银沙
  • 4·19 赵抃疑案不当死
  • 4·20 陈奉古据法救卒沈括说二事,何承天议一事附
  • 4·21 胡向论断过失罪
  • 4·22 苏寀详断盗棺案侯瑾、张唐卿二事附
  • 4·23 陈希亮舍状探情
  • 4·24 贾黯以犯意议罪
  • 4·25 陈巽依法律论罪
  • 4·26 蒲慎密抗争廷尉
  • 4·27 强至依律定赃罪
  • 五、宥过
  • 5·1 陈矫上表赦孝子
  • 5·2 温恢嘉义士减罪
  • 5·3 王承送书生归家
  • 5·4 袁彖原心免死罪
  • 5·5 韦丹理赔释仓吏
  • 5·6 张咏智断染料案
  • 5·7 马亮尽心理赔案亲事官失金楪一事附
  • 5·8 胡则轻财重人命刘承规附
  • 5·9 赵师民不问犯禁
  • 5·10 姚涣发奸不受赏
  • 卷五
  • 六、惩恶
  • 6·1 李崇袁君正附
  • 6·2 孔琇之治罪小儿王敬则附
  • 6·3 李杰杖杀淫道士曾孝序附
  • 6·4 崔黯治幻惑愚俗
  • 6·5 张辂入穴诛妖僧
  • 6·6 安重荣箭毙继母
  • 6·7 张咏斩猾吏立威兵士决杖乞剑一事附
  • 6·8 马亮发奸诛土豪
  • 6·9 薛颜籍社杖土豪薛元赏附
  • 6·10 杨告亲擒杀人犯田瑜附
  • 6·11 李若谷肢解劫盗
  • 6·12 刘湜捕强盗焚尸
  • 6·13 吕公绰法外斩卒
  • 6·14 孙沔用计刑乞丐
  • 6·15 吴中复法外行刑
  • 6·16 彭思永一日结案
  • 6·17 周沆撤室治大吏
  • 6·18 薛仪依法惩恶吏
  • 七、察奸
  • 7·1 子产闻哭知其奸庄遵、韩滉、张咏、郭申锡四事附
  • 7·2 赵广汉设告密筒
  • 7·3 尹翁归执法宽严赵广汉、江文遥、黄霸三事附
  • 7·4 黄昌密察奸有术
  • 7·5 冯绲辨伪诏救父刘文裕附
  • 7·6 荀攸善察亡命徒孟表附
  • 7·7 薛胄察假冒郡守
  • 7·8 李至远识姓察奸包拯附
  • 7·9 李杰葛源、曾孝序二事附
  • 7·10 裴均追查害夫案河间妇人一事附
  • 7·11 崔黯
  • 7·12 张保雍察奸善后王晦叔附
  • 7·13 任颛察色斩奸细贾昌朝附
  • 7·14 俞献卿察色识奸凡一门之事,虽皆以时代为次,亦或以事类相从,庶便于观览,故任颛在俞献卿前。他皆仿此。
  • 7·15 张昪井边察奸情
  • 7·16 李绎密查杀侄案
  • 7·17 孙长卿破杀弟案
  • 7·18 朱寿隆捕纵火犯
  • 7·19 向纬密查杀夫案
  • 7·20 章频验证假田契此亦以事类相从,故章频在向纬后。
  • 7·21 江某撕纸察伪券
  • 7·22 薛向监察偷商税
  • 卷六
  • 八、核奸
  • 8·1 周䊸与死人共语
  • 8·2 国渊对比查谤书王安礼、葛源二事附
  • 8·3 韦皋剑南查黑店陈执方附
  • 8·4 张辂
  • 8·5 狱吏测梦擒凶僧
  • 8·6 王利疑奸查凶手
  • 8·7 张式穷究杀妻案李景略附
  • 8·8 葛源亲审奸赇案
  • 8·9 李兑查井中死尸李应言附
  • 8·10 朱寿昌审替死囚侯咏附
  • 8·11 范纯仁详查毒酒
  • 8·12 李行简拒收重金
  • 8·13 郎简对比查伪券
  • 8·14 刘沆问邻查伪券
  • 8·15 尹洙检籍识冒产
  • 8·16 程颢查假冒老父
  • 8·17 吴元亨实地查田范讽附
  • 8·18 任术用诈治地讼
  • 8·19 王罕设置检田法吕惠卿附
  • 8·20 李南公清查逃税
  • 九、擿奸
  • 9·1 黄霸计断夺子案李崇、于仲文、张咏三事附
  • 9·2 薛宣断绢察诈骗
  • 9·3 周䊸
  • 9·4 崔思兢
  • 9·5 庄遵
  • 9·6 安重荣
  • 十、察慝
  • 10·1 高柔察色审暗杀
  • 10·2 胡质察色审书吏
  • 10·3 蔡高明察识真凶褚裒附
  • 10·4 吕公绰查仇断腕
  • 十一、证慝
  • 11·1 孙宝称□断纠纷曹冲附
  • 11·2 张举烧猪取灰证
  • 11·3 傅琰杀鸡破嗉囊许宗裔附
  • 11·4 顾宪之放牛回栏于仲文附
  • 11·5 李惠拷羊皮察奸傅琰附
  • 11·6 慕容彦超查盗食
  • 11·7 欧阳晔给食察凶
  • 11·8 王璩以书信为证
  • 11·9 王曾查税判田界曾谔附
  • 11·10 韩亿引乳医为证
  • 11·11 程颢查地中埋钱
  • 11·12 李南公捏肤验伤
  • 11·13 李处厚纳言洗尸
  • 卷七
  • 十二、钩慝
  • 12·1 李崇
  • 12·2 张允济智判牛案西门豹、裴子云二事附
  • 12·3 赵和设计审赖账侯临附
  • 12·4 包拯计审割牛舌钱和附
  • 十三、察盗
  • 13·1 张敞擒贼先擒王黄昌附
  • 13·2 曹摅循理察栅栏
  • 13·3 苏琼广耳目查盗本传盗牛一事附
  • 13·4 韩褒以盗息盗患尹赏附
  • 13·5 柳庆
  • 13·6 张允济五听查葱
  • 13·7 苏无名清明擒盗
  • 13·8 董行成察盗驴贼
  • 13·9 裴度大度查失印许仲宣附
  • 13·10 阎济美料事如神
  • 13·11 欧阳颖审富家子
  • 13·12 何中立穷治释囚
  • 13·13 徐的籍恶灭火灾
  • 13·14 彭思永擒盗充军
  • 十四、迹盗
  • 14·1 尹翁归类推缉盗
  • 14·2 高浟推赃迹察盗
  • 14·3 高湝留旧靴察盗
  • 14·4 张鷟放驴查失鞍管仲附
  • 14·5 桑怿察贼盗尸衣
  • 十五、谲盗
  • 15·1 高谦之诱捕诈犯
  • 15·2 慕容彦超查伪银钱惟济附
  • 15·3 孙沔
  • 15·4 陈述古摸钟察盗
  • 十六、察贼
  • 16·1 赵广汉善用钩距孙沔附
  • 16·2 苻融
  • 16·3 柳崇审情获真贼
  • 16·4 韦鼎用耳目察贼
  • 16·5 吕元膺开棺擒贼柳公绰附
  • 16·6 张咏视牒审凶手
  • 16·7 乔某察颜色识盗
  • 十七、迹贼
  • 17·1 司马悦
  • 17·2 魏昶追踪投毒犯
  • 17·3 刘崇龟
  • 17·4 府从事
  • 17·5 桑怿闭栅捕盗贼虞诩附
  • 十八、谲贼
  • 18·1 苏秦死后诛凶手
  • 18·2 陆云放妻擒奸夫
  • 18·3 杨津凭衣马缉盗
  • 18·4 柳庆诈诱抢劫犯
  • 18·5 蒋常张松寿附
  • 18·6 刘崇龟
  • 卷八
  • 十九、严明
  • 19·1 何武夺财治恶婿张咏附
  • 19·2 钟离意以情责兄
  • 19·3 陈矫明慎不留狱
  • 19·4 王敬则惩治小偷
  • 19·5 裴侠许畏罪自首
  • 19·6 赵煚载蒿赐盗者
  • 19·7 王锷焚书瞒其众萧嶷附
  • 19·8 张希崇明断田产
  • 19·9 张齐贤智断分财王延禧附
  • 19·10 燕肃依理治斗殴鞠真卿附
  • 19·11 韩琚严明治民讼邓思贤附
  • 19·12 葛源查状核奸吏
  • 19·13 刘敞未结案被召
  • 19·14 许元烧船立定额刘晏附
  • 19·15 张式籍冶户课税
  • 19·16 孙甫舂粟能明察
  • 19·17 周沆平法止铸钱本传盐价一事附
  • 19·18 王罕明察善息讼
  • 二十、矜谨
  • 20·1 袁安不审贪赃罪
  • 20·2 司马芝宽宥疑罪
  • 20·3 王坦之罪疑从轻
  • 20·4 萧子良赏赐米钱任昉弹事附
  • 20·5 陆襄治叛无枉滥
  • 20·6 宋世轨杀首赦从苏琼附
  • 20·7 郎茂化人促友悌陆襄附
  • 20·8 张咏亲民判翁媳王质附
  • 20·9 薛奎出俸息母讼仇览、韦景骏二事附
  • 20·10 任布自劾贷骂祖
  • 20·11 苏涣审问兄杀弟
  • 20·12 李士衡免死四人高化附
  • 20·13 王博文权弛盐禁
  • 20·14 王质憎暗中伤人
  • 20·15 陈执方奏免死罪李士衡附
  • 20·16 陈巽力争免盗死
  • 20·17 胡向免裹协不死
  • 20·18 张奎覆案免死囚王济附
  • 20·19 李允元辨析首恶袁安附
  • 20·20 李应言只诛首谋荣諲、吴育二事附
  • 20·21 王琪留狱待新制
  • 20·22 王延禧减赃免死
  • 附录 《折狱龟鉴》序跋与提要
  • 1. 南宋景定二年(1261) 赵时橐书见《四库全书》影印本
  • 2. 至元十九年(1282) 虞应龙序见《四库全书》影印本
  •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见《四库全书》影印本
  • 4.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