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1千字
字数
2016-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青海昆仑民族文化村为例,分析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情态及文化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作者及课题组成员长期的田野考察与思考,以青海省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为个案,从饮食文化、后续产业发展、日常宗教生活、移民子女教育选择四个方面入手,以民族志的方法客观记录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生活情态,并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问题作了辨析。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代序 生态文明的人类学意义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环境问题、西部边疆与生态移民
- 二 三江源区的生态移民工程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外生态移民研究概述
- 二 国内外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概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田野考察和主要发现
- 一 课题组田野考察情况
- 二 田野调查的发现
- 第一章 从牧区到城郊:昆仑民族文化村生态移民的背景
- 第一节 异地安置:格尔木市的曲麻莱县藏民村
- 一 命名:从昆仑民族文化村到曲麻莱县藏民村
- 二 昆仑民族文化村简况
- 第二节 搬迁故事:从曲麻莱到格尔木
- 一 迁出地曲麻莱县概况
- 二 回望搬迁路
- 第二章 糌粑与方便面:饮食中的身份认同
- 第一节 一个茄子与两次厨艺培训
- 一 炒不熟的茄子
- 二 被展示的“青椒土豆丝”
- 三 职业技术学校的专门培训
- 第二节 奶茶与糌粑VS速溶奶茶与方便面
- 一 奶茶与速溶奶茶
- 二 糌粑与方便面
- 第三节 两份食谱
- 一 多杰的食谱
- 二 德吉家的食谱
- 第三章 牧民、生态移民与农民工:转产牧民的多重身份
- 第一节 转产牧民的文化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
- 一 文化技能培训与后续产业发展
- 二 转产扶持项目与转产劳务输出中的民族文化因素
- 第二节 以牧转“农”:温室暖棚蔬菜种植的起落
- 一 集体兴建的两个温室暖棚
- 二 家庭院落里的蔬菜暖棚
- 第三节 以牧转工艺:从工厂到作坊的昆仑嘛呢石刻
- 一 嘛呢石可以当作旅游产品售卖吗
- 二 平措的两个嘛呢石刻工作台
- 第四章 神圣与世俗:城市郊区的日常宗教生活
- 第一节 在公开与隐秘之间:宗教生活的四个公共场所
- 一 转经房与经幡群:生态移民“安心”的地方
- 二 没有医疗设备的黄河源藏医院
- 三 没有展品的民间博物馆
- 四 男人们的煨桑台
- 第二节 在变与不变之间:顿珠一家的日常宗教生活
- 一 改建后的房屋格局
- 二 佛堂之外:随处可见宗教生活用品的世俗空间
- 三 佛堂之内:摆放有序的神圣世界
- 第五章 教育与出路:第二代生态移民的境遇
- 第一节 从插班入学到速成班:“大龄孩子”的求学路
- 一 插班入学:长江源民族学校的“超龄小学生”
- 二 速成班的女同学:现实与愿望之间的距离
- 第二节 草原与牧区:适龄学生的家乡情结与未来憧憬
- 一 索南:用诗歌与图像反思移民生活
- 二 多杰:回不去的牧区与大学梦
- 三 德吉:立志成为一名舞蹈老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