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6.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24千字
字数
2009-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活跃舆论,成就前意识。
内容简介
公众舆论弥漫在社会各个领域,作为民众意见的集群状态,常常呈现社会意识的刚毅和波动,揭示出各阶层、各阶级的思想指向。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充满公共讨论,不断批评、预测、要求或建议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舆论的活跃将其同深层意识——科学、政治、法律、哲学等思潮区别开来,构成人类实践的“前意识”。作为探索大众表意、政府行政和企业管理的实用科学,舆论学对从事新闻传播、政治事务、行政与企业管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等专业的人,都是必修的科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中外社会舆论简史
- 第一节 中国社会舆论的演进
- 一、原始社会的民意观
- 二、奴隶制社会中的游说
- 三、封建制的城镇舆论
- 第二节 西方社会舆论的勃兴
- 一、从围立制到票决
- 二、公众与公共领域的出现
- 三、舆论概念的流行
- 第三节 西方的舆论研究
- 一、18世纪对舆论的赞誉
- 二、19世纪对舆论的辨析
- 三、20世纪的舆论观
- 第二章舆论的属性与结构
-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及其核心
- 一、西方的舆论定义
- 二、舆论的核心问题
- 第二节 舆论的构成与要素
- 一、见解与意见的言说
- 二、公众的集合意识与信念
- 三、舆论的公共话语
- 第三节 舆论的属性与本质
- 一、公共事务与公共意识
- 二、社会中的优势意见
- 三、舆论中的社会知觉
- 第四节 社会舆论的特征
- 一、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
- 二、社会舆论的波动性
- 三、社会舆论的弹性
- 四、社会舆论的惯性
- 第三章舆论的产生与生成模式
- 第一节 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
- 一、公众的交往环境
- 二、社会意识环境
- 三、舆论场与公共领域
- 第二节 舆论生成的四个阶段
- 一、公共问题与社会议论
- 二、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扩散
- 三、突发事件的激发
- 四、舆论领袖的意见引导
- 第三节 舆论形成的标志
- 一、议论量与舆论的成立
- 二、舆论形成的量度
- 三、舆论类型的议论量
- 第四节 舆论生成的模式
- 一、“爆米花”模式
- 二、风吹浪起模式
- 三、飘雪模式
- 四、瀑布倾泻模式
- 五、沉默的螺旋模式
- 第四章舆论传播形态
- 第一节 从议论到当代论坛
- 一、街谈巷议与调侃
- 二、社会公共讨论的意义
- 三、当代论坛的舆论价值
- 第二节 社会传闻与小道消息
- 一、传闻的成因
- 二、传闻的“真伪性”
- 三、传闻的两面性
- 第三节 民谣的舆论讽喻
- 一、民谣的历史溯源
- 二、民谣的草根话语
- 三、民谣的偏颇与安全阀
- 第四节 会议的意见集中
- 一、会议的基本要素
- 二、议题的确定与表决
- 三、会议舆论活动的要求
- 第五节 肢体的集体宣示
- 一、掌声的舆论效应
- 二、聚众与群体事件
- 三、生产力的暴动
- 四、票决的公意表达
- 五、表意行为的组合
- 第六节 社会变动的理论争鸣
- 一、理论争鸣的历史步伐
- 二、理论创新的舆论法则
- 第五章舆论的正负方向
- 第一节 社会的正向舆论
- 一、诤言对真理的追求
- 二、社会褒扬的思想塑造
- 三、舆论监督的权利意识
- 第二节 社会的负向舆论
- 一、浮言的流行和蛊惑
- 二、假话的社会骗局
- 三、谬理的似是而非
- 四、谣言的神秘与诱惑
- 第六章民意与暴政错觉
- 第一节 民意的自我确证
- 一、民意的自我显现
- 二、民意的自我整合
- 三、民意是怎样被歪曲的
- 第二节 民意的基石与真理性
- 一、民主是民意的基石
- 二、民意对真理的占有
- 三、多数暴政说的错觉
- 第三节 民意的四定律
- 一、量多理正定律
- 二、群落浮现定律
- 三、弱化—刚性定律
- 四、民心向背定律
- 第四节 民意对真理的预言
- 一、实践检验与民意验证
- 二、民意对真理的预言
- 三、民意预言真理的条件
- 第七章社会舆论的演变
- 第一节 舆论混沌与潜舆论
- 一、舆论混沌及其潜在性
- 二、流行语与舆论的显化
- 第二节 舆论融合与高涨
- 一、舆论的排他与融合
- 二、主流舆论的形成
- 三、舆论的转化与消失
- 四、社会舆论的高涨
- 第三节 舆论激化与冲突
- 一、舆论激化与舆论张力
- 二、社会冲突与舆论冲突
- 三、舆论从冲突走向和谐
- 四、舆论冲突中的暴民
- 五、舆论冲击波
- 第四节 舆论演变的动力
- 一、舆论演变动力的研究
- 二、舆论演变动力的模型
- 三、社会变迁中的舆论动力
- 第八章第一舆论机构的威力
- 第一节 新闻界与公众舆论
- 一、社会的舆论机关
- 二、社会的第三种因素
- 三、公众舆论的呼应者
- 第二节 新闻界的舆论力量
- 一、媒介的话语支配
- 二、媒介的丧邦与兴邦
- 三、媒介的舆论合力
- 四、媒介引导舆论的机制
- 第三节 用事实塑造意见
- 一、媒介事实与舆论意识
- 二、社会舆论中的新闻事实
- 三、媒介事实向舆论的转化
- 第九章网舆的开放与自律
- 第一节 网舆的激活与舆论危机
- 一、网络舆论的出现与生机
- 二、网络舆论形成的流程
- 三、网络极端言论与舆论危机
- 第二节 网舆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一、网络舆论的结构
-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 三、网络舆论的社会效能
- 第三节 网舆的负向与控制
- 一、负向舆论的“曝光期”
- 二、网舆的引导与管理
- 三、网络舆论的法律监管
- 四、网民的舆论自律
- 第十章第二舆论机构的舆论活动
- 第一节 公共关系公司的舆论塑造
- 一、形象公司的舆论塑造
- 二、“点子公司”的意见销售
- 三、游说公司的院外活动
- 第二节 民意测验的舆论引证
- 一、认识社会的科学手段
- 二、民意测验的历史验证
- 三、民意测验为什么失灵
- 第三节 思想库的舆论职能
- 一、思想库的属性与特征
- 二、思想库的产生与舆论功能
- 三、思想库的舆论扩散
- 第四节 压力集团的舆论施压
- 一、压力集团的舆论使命
- 二、压力集团产生的社会背景
- 三、压力集团的舆论行为
- 第十一章舆论资源及其功能
- 第一节 舆论对执政能力的促进
- 一、正螺旋的政见集中
- 二、倒螺旋的政见推销
- 三、舆论对执政理念的校正
-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一、社会动力的历史确证
- 二、民意资源的创造力
- 三、社会和谐的舆论融合力
- 四、众志成城的舆论凝聚力
- 第三节 提高社会决策的科学性
- 一、决策和社会舆论的关系
- 二、倾听“群众的骂声”
- 三、“民心工程”要让人民满意
- 四、专家论证的舆论价值
- 第四节 提高与维护社会声誉
- 一、道德声誉的社会教化
- 二、社会声誉的价值与影响
- 三、政府声誉的波动
- 四、社会声誉的有效维护
- 第五节 社会进程中的预警系统
- 一、制订规划的民意权衡
- 二、舆论感应与舆论监督
- 三、舆论预警与舆情分析
- 第十二章权力及其舆论操纵
- 第一节 权力运作的舆论基础
- 一、实施权力的舆论手段
- 二、权力运作的舆论权威
- 三、舆论操纵与舆论同化
- 四、权力的“制造同意”
- 第二节 话语霸权与舆论一律
- 一、公民话语权与话语霸权
- 二、话语霸权下的舆论一律
- 三、舆论一律的社会危机
- 第三节 公共权力的舆论表达
- 一、权力合法性的舆论基石
- 二、公共权力的话语
- 三、公共权力话语的结构
- 四、公共权力的话语规则
- 第十三章舆论制度与言论自由
- 第一节 舆论制度的演变
- 一、皇权时代的言论一统
- 二、舆论自由的缘起与确立
- 三、社会主义的舆论法则
- 第二节 舆论民主制的规范
- 一、舆论民主与政治民主
- 二、舆论民主下的公民参与
- 三、舆论民主的法律保障
- 四、舆论民主中的自律
- 第三节 舆论专制制度分析
- 一、古典极权的舆论专制
- 二、现代集权的舆论专制
- 三、现代舆论专制的根源
- 第四节 当代中西民意集中制度
- 一、我国人代会的议政方式
- 二、人民政协的议政与参政
- 三、西方国家的议会与表决
- 四、竞选与两党制的舆论交锋
- 五、公民的票决与请愿
- 第十四章舆论气候的探测
- 第一节 民意测验的科学性与限制
- 一、民意测验的认识规律
- 二、抽样与统计的科学性
- 三、民意测验的预防性限制
- 第二节 民意测验的指标设计
- 一、态度概念的编制
- 二、舆论强度与舆论指数
- 三、舆论测量模型及舆论声势
- 第三节 民意测验的步骤与操作
- 一、民意测验的抽样方法
- 二、索取舆论指数的六种方式
- 三、样本汇集和舆论态势分析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