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性研究中国电视业半个世纪变迁与演进的专著。

内容简介

作者采用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社会学与话语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在电视与社会现实、日常生活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对这一强大而富庶的大众媒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之间的勾连与互动过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全书共六章,对中国电视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始会长、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泰斗方汉奇教授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作序。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丛书弁言
  • 序一
  • 序二
  • 导言 关于中国电视史
  • 第一章 迟来的新生:1958—1966
  • 一、 电视诞生的社会背景
  • 二、 早期电视节目
  • 三、 早期电视的机构形态
  • 四、 总结:初创期的经验和遗产
  • 第二章 政治的孱弱映像:1966—1976
  • 一、 政治运动影响下的电视业
  •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电视节目
  •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电视机构
  • 四、 总结:动荡、倒退与分裂
  • 第三章 新时代的先声:1976—1982
  • 一、 电视业真正崛起
  • 二、 转型期的电视节目
  • 三、 转型期的电视机构
  • 四、 总结:至关重要的转承
  • 第四章 生逢其时的黄金时代:1982—1990
  • 一、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与电视
  • 二、 节目形态的全面成长
  • 三、 电视机构的扩张和初步产业化
  • 四、 总结:未来从这里开始
  • 第五章 全面拥抱消费文明:1990—2000
  • 一、 电视业的产业化与国际化
  • 二、 节目形态日趋成熟
  • 三、 技术驱动的行业格局变迁
  • 四、 总结:宏伟的转型
  • 第六章 点燃大国之梦:2000—2008
  • 一、 新世纪的新状况
  • 二、 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
  • 三、 全国电视业格局的固化
  • 四、 总结:终结,还是走向重生
  • 结语 纪实、审美、规训:中国电视史的话语逻辑
  • 一、 纪实的话语
  • 二、 审美的话语
  • 三、 规训的话语
  • 四、 写在最后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