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研究北宋中晚期到南宋初年士大夫党争。

内容简介

“朋党”之争对北宋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新旧党争,争的是什么?为何北宋的朋党屡禁不绝?激化的党争之下,朝野之上受害最大的又是谁?

本书是一部北宋党争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以王安石变法为关键节点,立足于神宗熙宁以来的新旧党争,聚焦庆历至靖康近八十年间的党争历史,关注其政治侧重、人事变动以及对政局的即时因应,细致分析了北宋中晚期政治人物、统治集团的作为以及政局对王朝统治根基的影响,解释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士大夫政治的异化,揭示了士大夫政治为何走向僵局的某种必然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北宋官僚士大夫的朋党理论(代绪论)
  • 第一章 北宋政治的发展演变与北宋党争的产生
  • 第一节 北宋专制统治的重建与朋党之争
  • 第二节 “异论相搅”的传统家法与台谏势力的病态发展
  • 第三节 朋党之争展开之前的北宋王朝
  • 第二章 熙宁、元丰时期的党争问题
  • 第一节 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纷争缘起
  • 第二节 义利之辩与所谓政见之争
  • 第三节 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相互攻击
  • 第四节 变法派内部的矛盾冲突
  • 第五节 宋神宗对两派斗争之影响
  • 第三章 元祐新、旧党之争
  • 第一节 哲宗即位前后的政治形势
  • 第二节 新、旧党争的内容及旧党对新党的倾轧
  • 第三节 元祐之政剖析
  • 第四节 元祐新、旧党争的历史后果
  • 第四章 元祐时期的洛、蜀、朔党争
  • 第一节 洛、蜀、朔党争起因辨析
  • 第二节 洛、蜀、朔党争的主要内容与性质
  • 第三节 洛、蜀、朔党争与新、旧党争之关系
  • 第五章 从哲宗“绍述”到“建中靖国”
  • 第一节 新党的复起
  • 第二节 新党对旧党的报复性倾轧
  • 第三节 哲宗“绍述”
  • 第四节 向后垂帘与“建中初政”
  • 第六章 “崇宁党禁”与北宋晚期政局
  • 第一节 蔡京与宋徽宗赵佶
  • 第二节 “崇宁党禁”与“元祐奸党”
  • 第三节 党禁之后的北宋王朝
  • 第七章 靖康党论与党争的流播
  • 第一节 钦宗继位后的严峻形势
  • 第二节 北宋王朝垂危之际的党论
  • 第三节 党祸与宋廷一并南移
  • 征引文献目录
  • 附录
  • 不朽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 深切缅怀先师王瑞明教授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朋争乱政,北宋之殇

    北宋时期,朋党之争如同一股潜流,深深渗透并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生态与治理效能。这一历史现象,不仅是文官地位提升与权力集中的产物,更是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复杂性的直接反映。朋党之争的兴起,源于北宋 “重文轻武” 的治国方略下,文官集团内部因政见、利益与信仰的不同而逐渐分化。这些分化出的派系,为了维护各自团体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这种争斗不仅限于朝堂之上,更渗透到了官员选拔、政策制定与执行、乃至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政治领域,朋党之争导致了政令的反复无常。不同派系之间的争斗,使得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充满了变数,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受到了严重挑战。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也往往受到派系斗争的影响,一些有才能但不属于某一派系的官员可能无法得到重用,而一些能力平庸但属于某一派系的官员则可能因得到庇护而占据高位,这无疑是对国家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朋党之争还伴随着政治腐败与道德沦丧。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一些官员不惜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贿赂、拉帮结派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官场风气和政治生态。这种腐败与道德沦丧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和公信力,更对国家的治理效能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北宋历史上,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都是因朋党之争而受阻的典型案例。这些改革措施本旨在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但由于受到不同派系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最终都未能得到有效实施。这不仅导致了改革的失败,更使得国家错失了发展的良机。反思北宋时期的朋党之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完善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重视官员选拔与任用、加强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等举措,都是防止朋党之争、维护政治生态清明与稳定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朋党之争并非北宋独有的历史现象,它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