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索四大基本恐惧的根源,让生活不再因恐惧而停滞。

内容简介

我们都害怕一些事情:怕辜负别人,怕做得不好,怕被评价、被抛弃,怕打扰别人,怕发表意见,怕表达感受……这些阻碍我们生活的日常恐惧可分为四类,每个人都应关心:

对成长的恐惧,或难以获得一个真正独立的成年人的地位;害怕表达自己或定义自己,很难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对行动的恐惧导致难以投射和构建生命意义;对分离的恐惧导致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本极具启发性的书中,作者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那些囚禁我们的恐惧。他为我们提供了解放和充实生活的工具,不仅引导我们逐步挣脱恐惧的枷锁,还帮助我们能够自信地拥抱每一个挑战,活出更加自由、充实且有意义的人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日常生活中的恐惧
  • 四大基本恐惧
  • 如何克服恐惧?
  • 第一部分 害怕成长
  • 为什么长大如此可怕?
  • 第一章 童年的部分
  • 害怕脱离童年
  • 害怕接受成年人的身体
  • 性恐惧
  • 害怕生病
  • 害怕独立于父母
  • 心理治疗:走出童年
  • 第二章 步入成年
  • 害怕投入自己的生活
  • 害怕过去
  • 害怕当下与无聊
  • 害怕未来
  • 害怕衰老
  • 害怕目睹父母去世
  • 心理治疗:走进自己的生活
  • 第二部分 害怕表达自己
  • 为什么很难认清自己?
  • 第三章 寻找自我意象
  • 害怕力所不及
  • 害怕成为“冒牌货”
  • 害怕精神错乱
  • 害怕认识自己
  • 心理治疗:找回自尊
  • 第四章 寻找位置
  • 害怕打扰别人
  • 害怕被拒绝
  • 害怕承担责任
  • 害怕失去一切
  • 心理治疗:找回自己的位置
  • 逃避与放纵
  • 立足自身的重要性
  • 第三部分 害怕采取行动
  • 为什么我们很难在生活中不断前进?
  • 第五章 从选择恐惧到思维反刍
  • 害怕选择错误
  • 害怕不能控制
  • 害怕错失
  • 害怕思维反刍
  • 心理治疗:摆脱思维反刍
  • 第六章 从害怕采取行动到拖延症
  • 害怕对自己负责
  • 对学习与知识的恐惧
  • 害怕承诺
  • 害怕失败与成功
  • 心理治疗:行动起来
  • 第四部分 害怕离别
  • 为什么我们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 第七章 与自己的关系
  • 害怕孤独
  • 害怕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 对爱和依恋的恐惧
  • 心理治疗:学会与自己独处
  • 第八章 与他人的关系
  • 害怕被抛弃
  • 害怕被评价
  • 害怕被攻击
  • 害怕自己的伴侣
  • 害怕独立
  • 心理治疗:信任与他人的关系
  • “心智理论”与“客体永久性”
  • 最低限度的要求
  • 从依赖到集体个人主义
  • 生与死的小结
  • 你活着的理由是什么?
  • 对死亡的告解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克服恐惧,确实不易

    这是一本让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对号入座的书。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心里那些藏得很深的恐惧 —— 比如明明想换个工作却不敢辞职,话到嘴边又咽回去的憋屈,或是总觉得自己 “不配” 成功的焦虑。作者说,这些拧巴的状态,全是因为我们被四种恐惧拴住了手脚:害怕成长、害怕表达、害怕行动、害怕分离。最扎心的是 “害怕成长”。小时候总盼着长大,可真的成年后,很多人反而缩回了壳里。书里有个例子特别真实:小时候分床睡要开小夜灯,长大后换成了通宵的电脑屏幕光 —— 看似独立了,骨子里还是依赖着某种 “安全感”。我们怕承担责任,怕父母老去,甚至怕自己变老,于是宁可躲在 “假装还是孩子” 的舒适区里。就像作者说的,这种恐惧让人 “永远在成年人的门口徘徊,却不敢真正推门进去”。而 “害怕表达自己” 简直是现代人的通病。发条朋友圈要反复删改,开会时明明有想法却只敢点头附和…… 作者一针见血:这种沉默背后,是怕被评价、怕被拒绝、怕显得 “不合群”。更讽刺的是,70% 的人都有过 “冒牌货综合征”—— 成功了也觉得是运气,随时担心被人戳穿。书里建议从 “说一句真心话” 开始练习,比如先对信任的人坦白一个小焦虑,慢慢找回表达的力量。关于 “行动恐惧”,作者没灌鸡汤,反而拆解了拖延症的心理机制:我们不是懒,是怕选错、怕失控、甚至怕成功。比如有人想创业却拖了十年,表面说 “没准备好”,实则是怕成功后要背负更多期待。书里支的招很实在:把大目标拆成 “最小行动单元”—— 想健身?今晚先散步十分钟。这种 “微行动” 能绕过恐惧的警戒线,让人不知不觉动起来。最让我意外的是 “分离恐惧”。我们总以为依赖是重感情,作者却说这是恐惧的变种 —— 因为怕孤独,所以拼命讨好;因为怕被抛弃,所以不敢划清界限。书里有个案例:一位女性明知男友不合适,却拖了七年不敢分手,直到发现自己只是在重复童年时 “讨好父母” 的模式。作者给的解药是 “练习独处”:每天留半小时什么也不做,就静静感受自己的存在。听起来简单,试过的人都说像 “给心里腾出个透气口” ,亲测,确实有效果。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成长的恐惧,或难以获得一个真正独立的成年人的地位;害怕表达自己或定义自己,很难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对行动的恐惧导致难以投射和构建生命意义;对分离的恐惧导致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猴面包树工作室

      猴面包树工作室是帆书(原樊登读书)旗下的文化出版品牌,着力于出版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思想文化领域优质图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发现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以虔敬之心、匠人态度做好每一本书,为读者提供与新知、新思联结的可能,与读者一起向心灵的深处探索,向思想的高处攀登,在阅读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