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展现作者跨越哲学、技术、艺术的思考。

内容简介

AI时代,哲学何为?艺术何为?本书汇集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许煜过去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试图阐释与技术时代相关的诸多关键问题,内容涵盖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领域。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煜对哲学史,尤其是个体化理论的关注,看到他对海德格尔和西蒙东等人的哲学的诠释与拓展;可以看到他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他旨在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探究方式,从而超越西方技术理论;还可以看到他长期以来对利奥塔的传奇展览“非物质”的研究,以及他新近试图表述的山水逻辑。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献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哲学
  • 节奏与技术:论海德格尔对兰波的评论
  • 个体化的视差:西蒙东与谢林
  • 利奥塔,在我们之后
  • 自动化之后的哲学
  • 第二部分 技术
  • 一个宇宙技术事件:致敬唐·伊德和贝尔纳·斯蒂格勒
  • 论宇宙技术:人类世中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重建
  • 机器与生态学
  • 迈向行星思维
  • 第三部分 艺术
  • 展览与感知化:“非物质”展的再语境化
  • 不可运算与不可计算
  • 想象力与无限:人工想象力的批判
  • 论艺术体验的多样性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太多用处

    这是一部技术哲学领域的集成之作,汇集了作者近十年的核心思考,以机器的 “边界” 为切入点,探讨技术、哲学与艺术在当代的复杂互动。全书分为哲学、技术、艺术三部分,每部分四篇文章,形成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展现了对技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作者对 “机器” 的定义超越了传统工具范畴,将其置于西蒙东的 “技术个体” 与马克思的 “机器体系” 框架中,强调现代机器已从工厂流水线演变为大数据与云计算主导的全球技术系统,即海德格尔预言的 “技术行星化”。书中提出 “边界” 的两重含义:一是机器与环境的关系,西蒙东的 “不确定性边缘” 被转化为技术反思的起点;二是 “之后” 的时间性,如 “自动化之后”“控制论之后”,指向技术发展对哲学可能性的重构。这种思考最终导向 “宇宙技术论”—— 技术并非单一逻辑的产物,而是与自然、文化互动的多样性实践,需在特定地理与历史语境中重新定位。哲学部分是以个体化理论为核心,通过海德格尔、谢林与西蒙东的对话,揭示技术的暴力与连接性。例如,海德格尔将诗歌的 “节奏” 视为关系的嵌合,作者则将其转化为 “技术节奏”,批判海德格尔依赖诗人的救赎,转而呼吁技术主体的觉醒。在谢林与西蒙东的对比中,作者指出前者受限于经典力学框架,而后者以 “亚稳态” 概念支持持续个体化,为技术哲学的动态性提供基础。利奥塔的 “知识型” 分析则进一步将后现代哲学的任务定义为超越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对立,直面控制论的局限性。至于技术部分,则更多聚焦于 “宇宙技术” 的实践路径。作者批判控制论简化环境为功能性反馈,导致技术 “座架” 风险,主张通过西蒙东的生态学视角补充控制论,强调技术必须融入地方性语境。例如,中国技术的未来需通过重述自身宇宙技术史,将现代技术纳入本土文化框架,实现 “居有” 而非 “征服”。这种思路呼应了海德格尔的 “Ereignis”(本有),但摒弃其欧洲中心主义,转向多元技术地理的可能。艺术部分探讨技术与美学的交汇。作者提出,艺术的对象是 “不可呈现者”,如西方崇高体验中的理性宕机与中国山水画的背景优先性,二者皆通过突破技术的可计算性实现多样性体验。人工想象力被重新定义为外部记录与内部统摄的冲突,AI 绘图等技术在此框架下暴露出其想象力的局限,反而凸显人类创造力的不可替代。这本书未提供确定答案,而是以迂回策略引导我们直面技术的复杂性。它既是对控制论时代的诊断,也是对多元未来可能性的勘探。作者的宇宙技术论,与其说是解决方案,不如说是一种思考伦理 —— 在技术行星化的狂潮中,保持对地方性、多样性及不可计算性的敬畏,或许才是哲学真正的任务。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