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用户推荐指数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48千字
字数
2017-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针灸现代化理论与科技解读疗效。
内容简介
文件内容完整,文字表达清楚满意,对针灸提出了现代化理论体系认识,用现代科技知识对针灸的原理进行了诠释,尤其是在针灸的疗效方面进行了解读.
目录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献词
- ...
- 第一版石序
- 第一版郑序
- 修订版前言
- 第一版前言
- 目录
- 第1章 针灸反射学概论
- 1.1 针灸反射学的新学科
- 1.1.1 发展针灸疗法的挑战
- 1.1.2 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
- 1.1.3 古典术语的科学表达与国际化
- 1.1.4 针灸反射学的内涵
- 1.2 反射弧:针灸治病的基础
- 1.2.1 内稳态与反射
- 1.2.2 针灸的刺激信号
- 1.2.3 穴位的组织结构与感受器
- 1.2.4 针感的传入途径
- 1.2.5 牵张反射与针下反应
- 1.2.6 针灸刺激输入的环节
- 1.2.7 针灸的反射中枢与自主性传出
- 1.2.8 神经-体液调节的长反射
- 1.2.9 针灸的治病功效
- 1.2.10 针刺麻醉
- 1.3 反射区:经络的实质
- 1.3.1 经络现象的现代研究
- 1.3.2 牵涉痛与“内脏-体表相关”
- 1.3.3 放射痛与“体表-体表相关”
- 1.3.4 经络学说要发展
- 1.3.5 取代经络的反射区概念
- 1.3.6 反射区或经络的形成
- 1.3.7 反射区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 1.3.8 反射区与经络体系的关系
- 1.3.9 反射区的局部重叠与分层
- 1.3.10 反射区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 1.3.11 反射区或经络的简化模型
- 1.4 针灸作用原理的阐释
- 1.4.1 穴位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 1.4.2 针灸调整作用的原理
- 1.4.3 针灸镇痛作用的原理
- 1.4.4 针灸康复作用的原理
- 1.5 针感传导原理的阐释
- 1.5.1 针感传导的分类与特征
- 1.5.2 中枢内兴奋扩散
- 1.5.3 外周动因激发
- 1.5.4 “肌肉紧张性扩散”假说
- 1.5.5 “感觉神经末梢间传递”假说
- 1.5.6 “感觉记忆激发”假说
- 1.6 反射疗法:针灸的归宿
- 第2章 针灸反射疗法的控制
- 2.1 患者“黑箱”
- 2.2 体表反射信息的获取
- 2.2.1 皮肤温度
- 2.2.2 局部软组织的外观与张力
- 2.2.3 压痛点
- 2.2.4 皮肤电阻
- 2.3 针灸干预信息的输入
- 2.3.1 最佳刺激部位
- 2.3.2 刺激类型
- 2.3.3 刺激强度与时间
- 2.3.4 基本针刺手法的刺激特征
- 2.3.5 针感的性质及其产生机制
- 2.3.6 针刺效应与针感的分离
- 2.3.7 疗程与治疗间隔
- 2.4 反馈施治的原则
- 2.4.1 针灸疗效的判定
- 2.4.2 疗效显现的时间模式
- 2.4.3 反馈施治的指标
- 2.4.4 自身对照与即时效应
- 2.4.5 快速修正治疗方案
- 2.5 针灸治病的流程图
- 2.6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
- 2.6.1 机体的敏感性
- 2.6.2 合适的体位
- 2.6.3 心理因素
- 2.6.4 患者的精神状态
- 2.6.5 操作者的指力
- 2.6.6 无痛进针法
- 2.6.7 治疗环境
- 2.6.8 晕针的利与弊
- 2.6.9 群体特征
- 2.6.10 刺激顺序
- 2.6.11 刺激面积
- 2.6.12 针的粗细
- 2.6.13 针刺角度与深度
- 第3章 提高针灸疗效的对策
- 3.1 增大刺激量
- 3.1.1 以痛为输
- 3.1.2 探穴与捣针
- 3.1.3 带电移针法
- 3.1.4 一穴多针
- 3.1.5 一针多穴
- 3.1.6 手法辅佐
- 3.1.7 双手运针
- 3.1.8 合并电刺激
- 3.1.9 神经刺激法
- 3.1.10 “跳动穴”与跳动反应
- 3.1.11 血管刺激法
- 3.1.12 透热灸法
- 3.1.13 延久刺激的原则
- 3.2 获取热、凉针感
- 3.2.1 热、凉针感的产生机制
- 3.2.2 寒热辨证为先
- 3.2.3 烧山火、透天凉的刺激要领
- 3.2.4 呼吸配合的用意
- 3.2.5 热、凉手法简式
- 3.3 控制针灸感传
- 3.3.1 反映点,反映点,反映点
- 3.3.2 考虑组织的连续性
- 3.3.3 适当、持续而不痛的针感
- 3.3.4 调节刺激力的方向
- 3.3.5 疏前方,堵后路
- 3.3.6 刮针与低频振动
- 3.3.7 接力远循
- 3.3.8 雀啄灸与热波
- 3.4 配穴:多通道刺激法
- 3.4.1 微反射区与全身反射区的配合
- 3.4.2 局部与远隔反射区的配合
- 3.4.3 不同层次反射区的配合
- 3.4.4 双侧反射区的配合
- 3.4.5 对应反射区的配合
- 3.5 改变患者原有的功能状态
- 3.5.1 影响针灸疗效的功能状态
- 3.5.2 入静与精神放松
- 3.5.3 调息与自主神经
- 3.5.4 导引与机体敏感性
- 3.5.5 特殊姿势与“阻力针法”
- 3.5.6 因时施治:时间针灸法
- 3.6 避免与克服“抗针性”
- 3.7 打破疾病的稳定态
- 3.7.1 稳定态的“弹子模型”
- 3.7.2 顺势疗法与反治法
- 3.7.3 反治法的运用
- 3.8 其他辅助措施
- 3.8.1 协同作用的原则
- 3.8.2 针灸与按摩的配合
- 3.8.3 冰敷与热敷
- 3.8.4 泡浴与游泳
- 3.8.5 运动疗法与康复
- 3.8.6 针药并治
- 第4章 常见针灸适应证顽难病例的治疗
- 4.1 运动系统病症
- 4.1.1 冻结肩/肩周炎/肩痛
- 4.1.2 颈椎病/慢性颈痛
- 4.1.3 落枕/颈部扭伤
- 4.1.4 腰痛
- 4.1.5 髋骨关节炎/腹股沟痛
- 4.1.6 膝关节炎/膝痛
- 4.1.7 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足小关节炎
- 4.1.8 肌纤维组织炎
- 4.1.9 肌腱炎/足后跟痛
- 4.1.10 网球肘/肱骨外(内)上髁炎
- 4.1.11 腕管综合征
- 4.1.12 腱鞘炎/扳机指/腱鞘囊肿
- 4.1.13 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
- 4.2 神经系统病症
- 4.2.1 坐骨神经痛
- 4.2.2 肋间神经痛/胸痛
- 4.2.3 股外侧皮神经炎
- 4.2.4 末梢神经炎
- 4.2.5 反射性交感营养不良
- 4.2.6 三叉神经痛
- 4.2.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 4.2.8 面肌痉挛
- 4.2.9 头痛/偏头痛
- 4.2.10 中风偏瘫
- 4.2.11 震颤/帕金森病
- 4.2.12 多发性硬化症
- 4.2.13 阿尔茨海默病
- 4.2.14 癫痫
- 4.3 精神性疾病
- 4.3.1 失眠
- 4.3.2 神经官能症/紧张症/焦虑症
- 4.3.3 癔症
- 4.3.4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精神病
- 4.4 眼 病
- 4.4.1 近视/屈光不正
- 4.4.2 视网膜病/视神经萎缩/青光眼
- 4.5 耳鼻咽喉疾病
- 4.5.1 耳鸣/神经性耳聋
- 4.5.2 梅尼埃病
- 4.5.3 鼻炎/鼻窦炎
- 4.5.4 失声
- 4.6 口腔疾病
- 4.6.1 牙痛/拔牙后疼痛
- 4.6.2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 4.7 循环系统病症
- 4.7.1 高血压
- 4.7.2 心绞痛/冠心病
- 4.7.3 心律失常
- 4.7.4 雷诺综合征
- 4.8 呼吸系统病症
- 4.8.1 感冒/扁桃腺炎
- 4.8.2 哮喘/支气管炎
- 4.9 消化系统病症
- 4.9.1 恶心/呕吐/呃逆
- 4.9.2 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
- 4.9.3 溃疡性结肠炎/易激性肠道综合征
- 4.9.4 胆石症
- 4.9.5 肝炎
- 4.10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 4.10.1 尿潴留
- 4.10.2 夜尿症
- 4.10.3 尿失禁
- 4.10.4 前列腺炎/癌
- 4.10.5 阳痿/早泄
- 4.10.6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 4.10.7 更年期综合征/潮热
- 4.10.8 不育症
- 4.10.9 胎位不正
- 4.10.10 子宫肌瘤
- 4.11 皮肤科病症
- 4.11.1 带状疱疹
- 4.11.2 荨麻疹/瘙痒症/神经性皮炎/银屑病
- 4.11.3 痤疮
- 4.12 其他病症
- 4.12.1 减肥
- 4.12.2 戒烟
- 4.12.3 戒酒
- 4.12.4 戒毒
- 4.12.5 糖尿病
- 4.12.6 甲状腺疾病
- 4.12.7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
- 4.12.8 恶性肿瘤
- 第5章 身体反射区图谱
- 5.1 内脏反射区
- 5.1.1 肺反射区
- 5.1.2 肠反射区
- 5.1.3 心反射区
- 5.1.4 泌尿生殖系反射区
- 5.1.5 胃、食管反射区
- 5.1.6 肝、胆、脾、胰反射区
- 5.2 躯体反射区
- 5.2.1 躯体前区
- 5.2.2 躯体侧区
- 5.2.3 躯体后区
- 5.3 中枢反射区
- 5.3.1 身体中线区
- 5.3.2 身体边缘区
- 5.3.3 头皮区
- 5.4 五官反射区
- 5.4.1 眼反射区
- 5.4.2 耳反射区
- 5.4.3 鼻反射区
- 5.4.4 口腔、咽喉反射区
- 5.5 经外奇穴索引*
- 5.5.1 头、颈部
- 5.5.2 躯干部
- 5.5.3 四肢部
- 附录1 针灸反射学简明问答
- (1)问:为什么要提出与发展针灸反射学?
- (2)问:什么是针灸反射学及其主要内涵?
- (3)问:为什么说经典的经络学说要发展?
- (4)问:从反射学的观点出发,什么是经络的实质?
- (5)问:传统经络的体表途径是如何被一条条发现或确定的?
- (6)问:为什么说反射弧是针灸治病的基础?
- (7)问:什么是反射区?
- (8)问:什么是身体反射区?它可以分成哪几类?它与微反射区的区别与联系?
- (9)问:身体反射区的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
- (10)问:试述三大类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 (11)问:怎样理解身体反射区与经络体系的关系?
- (12)问:反射区或经络是如何形成的?
- (13)问:用反射区来替代经络的提法有哪些优越性?
- (14)问:如何解释穴位或反映点作用的相对特异性与非特异性?
- (15)问:何为“弥散反射”?它对于理解针灸反射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 (16)问:针灸临床时,应从哪些方面去采集患者的体表信息?
- (17)问:何为反映点或反射点的定义?
- (18)问:在针刺治疗不同类型疾病时,反映点的重要性是否有所不同?
- (19)问:反映点最容易出现在身体的哪些部位?
- (20)问:什么是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反馈?为什么它对提高疗效十分重要?
- (21)问: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干扰疗效的因素?
- (22)问:什么是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之间的关系?临床上如何掌握它们?
- (23)问:留针期间机体内究竟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有留针的必要性?通过留针应该期待什么?
- (24)问:什么是针下跳动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跳动穴”的定义?
- (25)问:何为“多通道刺激法”?
- (26)问:何为“抗针性”?如何避免与克服它?
- (27)问:什么是“反治法”?它在针灸临床如何应用?
- (28)问:本书体现了作者在针灸临床操作上的哪些新突破?
- (29)问:什么是反映点针灸?
- (30)问:针灸治病的机制主要是什么?
- 附录2 针灸反射学新歌赋
- (1)反映第一诀:
- (2)针术要诀:
- (3)灸术要诀:
- (4)头面十二穴歌:
- (5)身体反射区歌:
- 附录3 作者自传
- 三十七年磨一针——我的行医生涯
- 缘入医门
- 拜师学艺
- “赤医王”
- 而立之年
- “一家之说”
- 大学梦
- 儒林争雄
- 海外创业
- 杏林硕果
-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 弘扬中医的战场
- 在美国当教授
- 开拓系统医学的处女地
- 四十年未曾谋面的师生缘——写在恩师郑魁山百年诞辰之前
- 人生之梦始于中学
- 五年制教改的夭折
- 随校园变迁而成长
- 俄语:我的第一外语
- 崇尚数理化的年代
- 难以弥补的文采
- 先当一回工农兵
- 活跃的课外自学
- 著书立说的苦与乐
- 50年前“充的电”
- 梦为成功之母
- 眺望之江的童年
- 通往红色钟楼的S路
- 慎思堂前的草坪
- 下红房的主仆与蛇
- 诗画般的白房生活
- 后山的乐园
- 六和塔小学
- 附录4 书 评
- 从阿是穴、反映点到反射区的发展
- 立足临床 创新实用
- 1.倡立针灸反射学
- 2.阐述提高疗效的对策
- 3.详细披露治病秘诀
- 经络、针灸与计算机科学
- 附录5 作者最新论文
- 寻回迷失的经络,发展现代针灸医学——反思针灸的“去经络化”现象
- 一、针灸热与“去经络化”暗流
- 二、针灸“去经络化”的利与弊
- 三、完全“去经络化”可能吗
- 四、还“经络”本来面目
- 五、迈进现代的“针灸医学”
- 六、“系统医学”的召唤
- 参考文献
- “继往圣、开来学”的反映点针灸
- 一、疗效显赫的针灸体验
- 二、中医经典里的“反映”
- 三、反映点:穴位的本质
- 四、反映点的信息与辨证
- 五、反映点的寻找与刺激
- 六、反映点的形成原理
- 七、针灸治病机制的演绎
- 八、反映点针灸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