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套研究苏联历史的专著,对苏联模式进行客观评价。

内容简介

本套系指出了苏联模式在苏联建国初期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后来由于思想僵化,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根据客观变化了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改革,使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妨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 第一编 十月革命与列宁时期
  • 1.1917年革命前的俄国是什么样的国家?
  • 2.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有何特点?
  • 3.列宁为什么说俄国苦于资本主义不足?
  • 4.二月革命真相如何?
  • 5.布尔什维克党是怎样夺得政权的?
  • 6.十月武装起义是怎样进行的?
  • 7.布尔什维克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和巩固政权?
  • 8.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 9.什么是军事共产主义,其后果如何?
  • 10.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和教训是什么?
  • 11.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夭折了?
  • 12.列宁是怎样认识与发展党内民主思想的?
  • 13.列宁“政治遗嘱”产生了怎样的风波?
  • 14.谁是保存列宁遗体的始作俑者?
  • 第二编 斯大林时期
  • 15.斯大林是怎样一步一步登上最高领导岗位的?
  • 16.如何评价斯大林推行的工业化政策?
  • 17.如何看待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后果?
  • 18.如何认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 19.20世纪30年代乌克兰大饥荒的原因是什么?
  • 20.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缘何进行对庸俗社会学的批判?
  • 21.斯大林是怎样控制意识形态的?
  • 22.斯大林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 23.“苏联模式”是“可疑”的“假命题”吗?
  • 24.中国领导人是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的?
  • 25.《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 26.布哈林及其理论的真相如何?
  • 27.托洛茨基何许人也?
  • 28.斯大林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是列宁主义的著名原理吗?
  • 29.斯大林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实质及其危害是什么?
  • 30.斯大林是如何破坏党内民主的?
  • 31.如何评价斯大林与希特勒签署的条约与协定?
  • 32.如何评价斯大林的“东方战线”?
  • 33.如何全面正确评价斯大林在二战中的作用?
  • 34.为什么说了解战后斯大林的政治“清洗”是认识赫鲁晓夫“解冻”的钥匙?
  • 35.斯大林战后缘何不思改革?
  • 36.外蒙古是怎样从中国分离出去的?
  • 37.斯大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有哪些误区?
  • 38.冷战与斯大林有何关系?
  • 39.斯大林模式移植到东欧的后果是什么?
  • 40.如何评价斯大林在新中国建立和巩固中所起的作用?
  • 41.斯大林最后同意打朝鲜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 42.缘何必须突破对斯大林的“两个凡是”?
  • 43.俄罗斯在重新评价和肯定斯大林吗?
  •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中)
  • 第三编 赫鲁晓夫时期
  • 44.如何解析赫鲁晓夫的“解冻”?
  • 45.“贝利亚事件”真相如何?
  • 46.如何评价赫鲁晓夫反对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
  • 47.能说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忘恩负义”吗?
  • 48.如何解析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路线”?
  • 49.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和全民党问题?
  • 50.中苏关系破裂原因何在?
  • 51.赫鲁晓夫上台后缘何首先抓农业改革?
  • 52.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 53.赫鲁晓夫下台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 54.如何看待苏联和东欧国家去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 第四编 勃列日涅夫时期
  • 55.如何在苏联历史上给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定位?
  • 56.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缘何停滞不前?
  • 57.为什么说苏斯洛夫是“灰衣主教”?
  • 58.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扩张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 59.勃列日涅夫为什么大搞军备竞赛?
  • 60.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持不同政见者”?
  • 61.勃列日涅夫是如何扼杀“布拉格之春”的?
  • 62.苏联入侵阿富汗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 第五编 戈尔巴乔夫时期
  • 63.戈尔巴乔夫缘何要对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 64.戈尔巴乔夫是怎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
  • 65.戈尔巴乔夫时期对外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改革?
  • 66.戈尔巴乔夫是怎样当上最高领导人的?
  • 67.戈尔巴乔夫缘何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68.所谓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美国大学讲话的真相如何?
  • 69.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对外政策的新思维?
  • 70.戈尔巴乔夫在中苏关系正常化中起了什么作用?
  • 71.戈尔巴乔夫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如何变化的?
  • 72.“8·19”事变的前因后果如何?
  • 73.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联盟解体中起了什么作用?
  • 74.苏联人为何“不珍惜”苏联?
  • 75.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 76.邓小平是如何看待和应对苏东剧变的?
  •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下)
  • 第六编 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
  • 77.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78.究竟是何种制度性因素导致苏共垮台?
  • 79.为什么评价苏联历史要坚持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 80.为什么说“文化统制主义”是苏联剧变的原因之一?
  • 81.苏联在文化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 82.对外扩张与苏联剧变是什么关系?
  • 83.民族问题对苏联解体起了什么作用?
  • 84.如何评价苏联经济建设成效问题?
  • 85.法制建设的缺失与苏联剧变是什么关系?
  • 86.苏联特权阶层形成的原因及对苏联剧变的影响是什么?
  • 87.东欧剧变与苏联历来的东欧政策是什么关系?
  • 88.苏联所有制理论在改革过程中有何变化?
  • 89.苏联商品经济理论在改革过程中有何变化?
  • 90.为什么说中国改革开放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 91.邓小平对中苏大论战的看法给我们提供什么启示?
  • 92.为什么不能从苏联剧变中得出不能搞政治体制改革的结论?
  • 93.科学发展观与苏联模式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有何异同?
  • 94.苏联最高权力是怎样交接的?
  • 95.苏共执政合法性是如何丧失的?
  • 96.苏联共产党是个什么样的党?
  • 97.苏联领导人的收入是多少?
  • 98.苏共党内实行怎样的监督机制?
  • 99.历史教科书问题如何纠缠俄罗斯?
  • 100.《莫洛托夫访谈录》说明了什么问题?
  • 101.我们应该从苏联剧变中吸取什么教训?
  • 苏联大事记
  • 1917年
  • 1918年
  • 1919年
  • 1920年
  • 1921年
  • 1922年
  • 1923年
  • 1924年
  • 1925年
  • 1926年
  • 1927年
  • 1928年
  • 1929年
  • 1930年
  • 1931年
  • 1932年
  • 1933年
  • 1934年
  • 1935年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1939年
  • 1940年
  • 1941年
  • 1942年
  • 1943年
  • 1944年
  • 1945年
  • 1946年
  • 1947年
  • 1948年
  • 1949年
  • 1950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1972年
  • 1973年
  • 1974年
  • 1975年
  • 1976年
  • 1977年
  •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本书作者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苏联史

    皇皇巨著,很详细的多作者合集,不错的资料汇编,了解苏联 74 年历史的基础(1917-1991)党内重大事件,优点是资料详细,史料丰富,不足之处还是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痕迹,很多文章属于 20 年前,受欧美文宣的影响,偏重苏共党内的权力斗争,典型的中国人读史,强调领袖得失和成败观,简单的两分法,分析角度还没有脱离近代制度论,没有从文化,民族和地理环境大历史分析的角度。上部讲大林部分,有贬低之嫌,对大林的揭批,从玉米帝开始,颠覆了团队的信仰,埋下了解体的祸根,推崇的托洛茨基其实是个切格瓦拉式的世界革命者,苏波战争和乌克兰地区土改是托洛茨基主导的,遭遇很大挫折,因为欧洲无产阶级并没有起来革命。尤其是关于大清洗和乌克兰大饥荒的论述,可以充分反映历史的解释角度复杂性,苏维埃没有通过殖民地和海外掠夺,通过土地革命完成了工业化,建立了重工业基础。小胡子就是因为相信了西方文宣,认为入侵后,当地人民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苏维埃政权将摧古拉朽,当时确实西乌地区大量投诚,但最终小胡子遭遇惨败,建立才 24 年的苏维埃,从一战残破的农业国,硬生生扛住第三帝国,兵临城下时(距离莫斯科 24 公里),斯大林红场阅兵,领导伟大的卫国战争,取得了典型的俄式胜利,再如何贬低,否定不了大林打败了小胡子,建立了帝国。 现在看 1917 年的十月革命和 1991 年的苏联解体,典型的游牧民族部落政权的政权更替模式,小团体精英集团的政变,短暂混乱后,重回强人统治,俄罗斯从东拜占庭接受了西方海洋游牧文化的熏陶,贵族精英体质,从大林到现在的普京都是大帝模式,崇尚民族主义,用包税制代理人对附庸国进行统治,帝国需要依靠强大军力,军备竞赛不可避免,致命弱点是不能完成多民族融合,难免阶层固化,失去强人后帝国就分崩离析。回顾过去百年世界史,未来还是文明(文化)冲突,以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思考都是幼稚的,如果从意识形态思考,苏联无疑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大功臣,而且天真的解散欧洲共党武装参加议会,没想到盎撒集团把大林刻画为邪恶帝国,挑起的冷战,并吸收过去的法西斯国家为同盟,波苏血海深仇也是文化宗教背景在其中,地图帝的天真并没有给俄罗斯人民带来富裕而是国家解体,本书多作者也有大量天真的论调,典型的被西方洗脑,大林的行为,如果站在俄罗斯民族立场都没错,领袖代表的是利益集团绝不是单独个人,把责任推给个人,如同对小胡子的妖魔化一样,都属于模式化,隐藏背后深层的阶级和文化原因。 苏联帝国到 70 年代达到巅峰,美国陷于越战泥潭,被迫和我们缓和,全线收缩,而苏联四面出击,非洲支持革命(所以才有现在的影响力),东南亚支持安南和我们对抗,边界陈兵百万,阿富汗的伤口流血,外太空的著名航天站,举办奥运会,而一切都建立在石油输出的利润上,崩溃也在于美和大户联手,把石油价格砸到成本以下。俄罗斯民族人口下降(只占全部人口的 51%),组织模式和文化就管理不了庞大的帝国,如同当年的蒙元帝国,难逃分崩离析,现在看文化基因才是决定因素。全书反映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反思,大部分作者都经历了从崇拜苏联到幻灭的过程,不错的经验总结,但也需要文化自信,对灯塔国也会经历同样的历程,现在看当年教员的 “反修防修” 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庞大帝国需要大一统,这样才能打破壁垒,协调资源,而海洋文明岛国文化,唯恐天下不乱,喜欢印度式的阶层代理人制度,未来还是文化深层的竞争。只有完成超越种族和民族的融合才能成为帝国。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外因+内果

      这种分专题来写利弊兼有。好处是主题相对集中清楚,避免了流水账;缺点则是不同作者写完凑成集子,难免相互重复。厚厚的三大本,有的精读,有的泛读,重复之处可以快速翻过去。由于我们与其有相近似的体制,对苏联解体的解读也有诸多限制,近年来似才慢慢放开,由原来多讲 “和平演变”、“新思维恶果” 等逐步转向苏联模式与体制弊病的探讨。本书基本也是以客观态度反映这一过程。从本书中,看到了历史规律,也就是历史发展阶段不可逾越,所谓跨越式发展,只是形式与名义,从实质上讲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无疑已经被我们自己的历史所反复证明。列宁就指出,“苏维埃国家机构仍是‘从沙皇制度那里接收过来的,不过稍微涂了一点苏维埃色彩罢了’,它们‘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它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 下面这段话更足堪证明之:“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实际又涉及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由于已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产生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对待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出现的错误,往往正是封建主义残余对资本主义进步的东西的抵制和反动。” 从本书中,看到了形势比人强。苏联解体貌似一朝变天,实则因问题被掩盖得太久。正是因为几十年压制、掩盖、不敢正视问题,拖延改革,等到不得不改时,为时已晚。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改革也须有威望、有决断力、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实施,若稍有差池便是不可收拾。从这个意义讲,小平同志确是伟人。从书中也看到了外因通过内因所能起到的作用,能有多巨大。刨除美国北约方面的遏制,归根结底还是要苏联内部的僵化体制占到主要的作用。一个 2200 万平方公里、2 亿多人口、1800 万党员、500 余万军队的强国,居然不过数年间土崩瓦解,哪个国家也没有这样的实力,只有这个国家自己能做到。大至解体,小至二战爆发亦是如此。德国敢于进攻苏联,很大程度上因为斯大林在 1937 年大清洗中屠戮了大多数军官,以至于 1939、1040 年时,很多师长只是从尉官直接上岗的。“即使是一场战争,也不会使一个国家的军队失去如此之多的指挥官。” 用华西列夫斯基的话说,“没有 1937 年的事,1941 年的战争也许根本不会发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评论,自己读。

        至少可以读一遍曾任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李凤林同志写的序二。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东方巴别塔

        东方巴别塔(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品质人文出版的新锐实体。巴别塔文化主要通过高质量的版权引进及国内优质原创作者的挖掘,打造历史、军事及泛学习类等几大内容板块,与读者分享顶尖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