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苏联史
皇皇巨著,很详细的多作者合集,不错的资料汇编,了解苏联 74 年历史的基础(1917-1991)党内重大事件,优点是资料详细,史料丰富,不足之处还是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痕迹,很多文章属于 20 年前,受欧美文宣的影响,偏重苏共党内的权力斗争,典型的中国人读史,强调领袖得失和成败观,简单的两分法,分析角度还没有脱离近代制度论,没有从文化,民族和地理环境大历史分析的角度。上部讲大林部分,有贬低之嫌,对大林的揭批,从玉米帝开始,颠覆了团队的信仰,埋下了解体的祸根,推崇的托洛茨基其实是个切格瓦拉式的世界革命者,苏波战争和乌克兰地区土改是托洛茨基主导的,遭遇很大挫折,因为欧洲无产阶级并没有起来革命。尤其是关于大清洗和乌克兰大饥荒的论述,可以充分反映历史的解释角度复杂性,苏维埃没有通过殖民地和海外掠夺,通过土地革命完成了工业化,建立了重工业基础。小胡子就是因为相信了西方文宣,认为入侵后,当地人民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苏维埃政权将摧古拉朽,当时确实西乌地区大量投诚,但最终小胡子遭遇惨败,建立才 24 年的苏维埃,从一战残破的农业国,硬生生扛住第三帝国,兵临城下时(距离莫斯科 24 公里),斯大林红场阅兵,领导伟大的卫国战争,取得了典型的俄式胜利,再如何贬低,否定不了大林打败了小胡子,建立了帝国。 现在看 1917 年的十月革命和 1991 年的苏联解体,典型的游牧民族部落政权的政权更替模式,小团体精英集团的政变,短暂混乱后,重回强人统治,俄罗斯从东拜占庭接受了西方海洋游牧文化的熏陶,贵族精英体质,从大林到现在的普京都是大帝模式,崇尚民族主义,用包税制代理人对附庸国进行统治,帝国需要依靠强大军力,军备竞赛不可避免,致命弱点是不能完成多民族融合,难免阶层固化,失去强人后帝国就分崩离析。回顾过去百年世界史,未来还是文明(文化)冲突,以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思考都是幼稚的,如果从意识形态思考,苏联无疑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大功臣,而且天真的解散欧洲共党武装参加议会,没想到盎撒集团把大林刻画为邪恶帝国,挑起的冷战,并吸收过去的法西斯国家为同盟,波苏血海深仇也是文化宗教背景在其中,地图帝的天真并没有给俄罗斯人民带来富裕而是国家解体,本书多作者也有大量天真的论调,典型的被西方洗脑,大林的行为,如果站在俄罗斯民族立场都没错,领袖代表的是利益集团绝不是单独个人,把责任推给个人,如同对小胡子的妖魔化一样,都属于模式化,隐藏背后深层的阶级和文化原因。 苏联帝国到 70 年代达到巅峰,美国陷于越战泥潭,被迫和我们缓和,全线收缩,而苏联四面出击,非洲支持革命(所以才有现在的影响力),东南亚支持安南和我们对抗,边界陈兵百万,阿富汗的伤口流血,外太空的著名航天站,举办奥运会,而一切都建立在石油输出的利润上,崩溃也在于美和大户联手,把石油价格砸到成本以下。俄罗斯民族人口下降(只占全部人口的 51%),组织模式和文化就管理不了庞大的帝国,如同当年的蒙元帝国,难逃分崩离析,现在看文化基因才是决定因素。全书反映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反思,大部分作者都经历了从崇拜苏联到幻灭的过程,不错的经验总结,但也需要文化自信,对灯塔国也会经历同样的历程,现在看当年教员的 “反修防修” 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庞大帝国需要大一统,这样才能打破壁垒,协调资源,而海洋文明岛国文化,唯恐天下不乱,喜欢印度式的阶层代理人制度,未来还是文化深层的竞争。只有完成超越种族和民族的融合才能成为帝国。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外因+内果这种分专题来写利弊兼有。好处是主题相对集中清楚,避免了流水账;缺点则是不同作者写完凑成集子,难免相互重复。厚厚的三大本,有的精读,有的泛读,重复之处可以快速翻过去。由于我们与其有相近似的体制,对苏联解体的解读也有诸多限制,近年来似才慢慢放开,由原来多讲 “和平演变”、“新思维恶果” 等逐步转向苏联模式与体制弊病的探讨。本书基本也是以客观态度反映这一过程。从本书中,看到了历史规律,也就是历史发展阶段不可逾越,所谓跨越式发展,只是形式与名义,从实质上讲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无疑已经被我们自己的历史所反复证明。列宁就指出,“苏维埃国家机构仍是‘从沙皇制度那里接收过来的,不过稍微涂了一点苏维埃色彩罢了’,它们‘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它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 下面这段话更足堪证明之:“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实际又涉及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由于已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产生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对待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出现的错误,往往正是封建主义残余对资本主义进步的东西的抵制和反动。” 从本书中,看到了形势比人强。苏联解体貌似一朝变天,实则因问题被掩盖得太久。正是因为几十年压制、掩盖、不敢正视问题,拖延改革,等到不得不改时,为时已晚。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改革也须有威望、有决断力、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实施,若稍有差池便是不可收拾。从这个意义讲,小平同志确是伟人。从书中也看到了外因通过内因所能起到的作用,能有多巨大。刨除美国北约方面的遏制,归根结底还是要苏联内部的僵化体制占到主要的作用。一个 2200 万平方公里、2 亿多人口、1800 万党员、500 余万军队的强国,居然不过数年间土崩瓦解,哪个国家也没有这样的实力,只有这个国家自己能做到。大至解体,小至二战爆发亦是如此。德国敢于进攻苏联,很大程度上因为斯大林在 1937 年大清洗中屠戮了大多数军官,以至于 1939、1040 年时,很多师长只是从尉官直接上岗的。“即使是一场战争,也不会使一个国家的军队失去如此之多的指挥官。” 用华西列夫斯基的话说,“没有 1937 年的事,1941 年的战争也许根本不会发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帝国的崩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存在了 70 多年,作为冷战的两极之一竟然在一夕之间崩溃,这其中既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体制上的原因。作为苏联国力由顶峰向衰退转折的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则是导致苏联崩溃的关键的 18 年。苏联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东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包围和绞杀之中。在这种非常时期,从列宁到斯大林,在当时的客观情况下,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艰难探索。这其中,有经过实践证明,完全符合苏联国情的科学的宝贵的经验,也有违背客观现实情况和政治、经济规律的错误的理论与实践。在二战结束,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已经面对着完全不同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在这种现实下,纠正斯大林时期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已不可避免。作为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对此有觉察,但他缺乏作为一个有远见卓智的政治家的思想和胆略。他没有认识到,导致当时苏联各种问题出现的根源是政治和经济体制上需要进行根本的改革,而仅仅把各种错误的出现归咎于斯大林本人的领导方法和品质问题。虽然赫鲁晓夫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他的思路是混乱的,也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最终导致他的改革以失败收场,他本人也被一场宫廷政变赶下台。勃列日涅夫于 1964 年开始执政,在 70 年代初,他树立了绝对的个人权威与统治。他统治苏联的 18 年,实际上是停滞的 18 年。这 18 年,错失了彻底纠正以往苏联在国家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错误的机会,不但没有解决任何的以往的问题,而且不断的产生新的问题,各种矛盾内外交织,日积月累,最终埋下导致苏联崩溃的苦果。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畸形,重积累轻消费的经济发展方针也已经不符合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情况。为了与美国争霸而推行的军备竞赛政策,更是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巨大包袱。在政治体制上,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是缺乏民主监督的个人独裁式的统治。在各级权力不断集中,个人专断不但加强的情况下,以党代政成为现实情况,各级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实际上是无限的,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成为空谈。最终导致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权阶层。苏联实际上是被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这个特权阶层统治的。这个特权阶层已经与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建设毫无关系。在无产阶级看来,这伙人是不折不扣的异化了的阶级异己分子;在劳动人民看来,这伙人是完全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腐化堕落的专制统治者。这伙特权阶级进行统治的根本目的,是不断为其自身攫取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世袭的暴利。而后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之流更是这个特权阶级的最直接的代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外交政策是追求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不仅要控制东欧盟国,更想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推行霸权主义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展开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这场没有终点的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是导致苏联崩溃的原因之一。而追求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思想,实际上是统治苏联的那个特权阶层对内政策在外交领域的折射。这种与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毫无关系的霸权主义外交在实际上损害了苏联的利益,严重扭曲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通过对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苏联从一个世界强国跌落到崩溃境地的原因,这对于我们科学的认识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意义。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