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记述东汉时鲁相史晨、长史李谦礼谒孔宅,祭祀孔庙之事。

内容简介

《史晨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一六九)刻立于曲阜孔庙,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米,宽八十五米,厚二十二点五米,现存于孔府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碑文记述了东汉时鲁相史晨、长史李谦礼谒孔宅,祭祀孔庙之事。《史晨碑》与《乙瑛碑》《礼器碑》合称“孔庙三碑”,书法端庄典雅,浑圆淳厚,是汉隶走向成熟的典范之作。明郭宗昌称此碑:“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方朔认为此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今人启功也称赞《史晨碑》“端劲有余妍”。《史晨碑》又称《史晨前后碑》,前后是以碑阳、碑阴而分。前碑为《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为《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十四行,行三十六字。本书所刊为前碑部分。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正文(本书无目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隶字,一旦学会、习惯使用,就很难改掉的书体,它会藏在你写的几乎每一个字里

    1、本册选的是 “孔庙三碑” 之一的《史晨碑》,属于隶书书法的名碑。有关史晨碑的各种溢美之辞、褒赞之誉,专业的研究者、时刻操练的书写者,和,业余爱好者,贡献了各种层次和丰厚度的,文学描绘的语汇。而,作为初次练习书写隶体字的摹本,史晨碑还是不错的,不像早期出现的,粗粝的大隶,还停留在工匠的探索阶段,也不像汉末魏晋时期,文化雕饰到繁复缭乱,跟魏碑混到一起,形体怪异,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


    2、写字也好,练字也罢,怎么称呼这种极端私人的行为,用词不重要,重点在于,写字这种事情,的的确确是私人的、个人的。这里讲,私人的、个人的,意味着很难传递书写时候的状态,无从对人言讲,而当你尝试讲得更清楚,试图表达书写时的个人状态,你会发现,失败的总是你。表达不清楚。讲不出来。不知道怎么写的。别人照着你讲的,写出来,是另外一个样子。这,恐怕是写字练字的常态。这其中,也并非高尔基亚对人类语言的哲学思考那样,还分三个层次,阐述为什么无法传递;不是那样的,不如说,更像是庄子讲的轮扁,上手就会,但就是不能够准确传给别人,亲儿子都不行。
    3、王右军,赵孟頫,就不说了,一般人练不来,最多,只能是模仿得很像,比如,手啊抖啊上面,一片书法家。单是这样的小册子,无名工匠刻写的碑文,也是做的说不的,刻的教不得。一开始,可能,仅仅是照着写,出于好玩,出于消磨时间,或者出于别的什么,一段时间之后,你写的字,会不自觉的,带着隶书的笔法,不自觉的,一直等到发觉到了,隶书的书写习惯,也固定下来了,改不掉了,实际,根本不清楚,隶书的写法,是怎么自然从笔端出来的,不是某个人,是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瘦金体、行楷、魏碑,可能还得刻意调用注意力,而隶书,根本不需要,胡乱写了一段时间,它就钉在手上了。
    4、而今,字,写得好与坏,美与丑,没有实用的意义,能够碰到的需要大量书写的机会,并不多。可能,也就只有,在被迫困于狭窄的空间时,存在多一种选项,不至于因为没电没网而焦躁不安,即便在电子屏上的阅读和书写,也是制式的,而手指根本发挥不了书写的笔锋轨迹。当然,电子屏的书写,只是为了让机器快速准确识别,而已。纸质的阅读和书写,正文、注释之间切换,靠着肉眼观察和搜寻的等待,这个等待没有了,被电子屏的手指敲击或手指的一碰,而快速跳转,等待,被压缩到极致,压缩到消失。同时,纸页之间,不同平面的展示技术,被电子屏的共时共空间,所完全替代。自然,也不能,只靠手指,在电子屏上,写出来一个 “隶书”。不同字体展示,被输入法的模拟呈现,接过去了。
    5、书写,非得拿着根笔,在纸上随意涂画么;是,假如不想要即时回馈,只想用自己的手亲自写出来,只有在纸上左画画右画画,才晓得书法是怎么回事。与阅读一样,要的就是在不同纸面上,因此同时也就是在不同空间上,即使是二维平面,来甩开展示,仅仅是要想写成而没写,和,实际写成的样子,之间的那个等待,结果与等待之间的偏差或符合,都可以算作写字的那个不算什么意义的意义,不叫个价值的价值。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