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个人问题”栏目在周刊的板块中充满世俗生活气息,在梳理个人情怀的过程中来展现时代的变迁,以个人的遭际组合成为时间的交响。

内容简介

我记得一个父亲,从外地来到北京,住在天通苑人口密集的小区里,站在高楼的窗前,看着儿子出去坐地铁上班;我记得一位女士,在厨房做饭,操心茶米油盐,丈夫下班回来,紧紧地拥抱她。我还记得许多人描写的故乡,变得凋零,不复童年时的模样;我也记得许多人描写的异乡,许多人追忆的往事,用一千多字的篇幅就讲完一个人活的一辈子。还有人会写他/她养的花,他/她养的宠物,他/她热爱的音乐,他/她爱上的一个人,这些东西,像陈曦的那些小画一样,给我们温暖及安慰。

目录

  • 版权信息
  • 那些第一人称
  • 辑一
  • 范一桶
  • 骄傲的Two
  • 表弟死于艾滋病
  • “马民”妈妈
  • 今天我是男嘉宾
  • 351062658
  • 别了,法国姑娘
  • 我的朋友文宝
  • 素未谋面
  • 妈妈的病友
  • 老憨
  • 美的教育
  • 老友记
  • 二班的莫颖慧
  • 上海姑娘结婚记
  • 哥哥的故事
  • 社交恐惧症
  • 自杀游戏
  • 辑二
  • 身为女儿
  • 母尚在,远不远游?
  • 通往温州的火车票
  • 回乡下过年
  • 姐弟
  • 没有搬走的童年
  • 妈妈种菜 婆婆耕耘
  • 我们十七个人的阿娘
  • 你永远都不会老
  • 儿子
  • 我爸和他的兄弟们
  • 返京落户
  • 沉默的寄居
  • 进城带孩子
  • 辑三
  • 回到西吉
  • 消失的委托店
  • 思乡记
  • 我们的村庄
  • 哪个城市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 快递的滋味
  • 门前的白兰花
  • 轻功
  • 舌尖上的小清新
  • 买鱼散记
  • 心上缺了一块
  • 猫之将老
  • 我的房子和房东们
  • 孵小鸡
  • 海海姐姐
  • 母亲和她的狗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凡人写自己的普通事

    《三联生活周刊》一个读者投稿栏目的合集,真好,平凡人写自己的普通事,平凡的聚散离合。应该是投稿限制,每篇篇幅都不大,读着也省力。 借着书评的便利暗渡陈仓,贴一篇自己写的,3000 字。《记一位同学》他电话来说医生让他转进 ICU。我心里明白,好几年来一直避免去想的那个终点终于就在眼面前半步。  呼吸科已经没辙,ICU 是医院抢救的终极手段。 不进 ICU,只能继续呆在科室或要求出院回家,以慢一点的速度熬向终点; 进 ICU,运气好能把只剩 10 分的生命力推回到 15 分,运气差,就此结束。死局,其实没得选,又能怎么说。主持人年轻,放慢了语速,用心去沉重, 我忍不住想,也许小伙晚上主持婚礼,白天在这边主持葬礼。 所有念白都没什么意义,逝者一生如何如何,无非形式上的需求,可总还是需要一个串词和发指令的人,让大家进入同一份情绪,做同一组动作。 白墙上大字贴着 “音容宛在”,主持人嘴里也讲一遍这四个字,音容宛在,音,容,宛在,又何止宛在。他 2005 年横遭一场暴病,几经磨折,恢复到近似正常的状态,然后病情再来,一点一点消耗完一个人。我记得他当年第一次住院,最严重时看那样子我担心他要过不来,那已经是 16 年前。转眼到了 16 年后,在 ICU 病房的倒数第二天,医生通知家属情况危险,我们得以轮流进去探视一分钟。 他一如往常虚弱疲惫,未昏迷,甚至并不觉得比前面几次见他时更差, 他像说了一句话,我没法听清。 也不用追问让他重复,这里并没有小说里的什么武林大秘密需要临终交代,几个字的一句话也包含不了一个人最后的所有感受,因为追问而多耗掉他一口元气却是不可原谅的。 我能知道他是完全清醒的,而肉身已经彻底衰败, 一个远未到老迈的人,清晰知道自己就剩最后一口气……  《重庆森林》里的 “223” 不喜欢任何东西都像罐头必须有个日期,但他又深陷于此,每天不知疲倦去找过期日为女友提出分手那天的凤梨罐头。 有多讨厌一个东西,就被它控制得有多深。但是,真的一切一切都有个日期,连命都有过期日,何况罐头。 差别无非是,那个日期是提前打上去的,还是过后打上去的。曾经觉得自己非常清楚地记得很多事,那些节点,总有方式把它记住。 比如,那阵子看了什么电影,电影上映日期太容易查了,上映日期定位好,某件事的时间也差不远。终究有些事记不住了,这个人或那个人,这个事混着那个事,哪件事先哪件事后,已经记不明白。 所以,这 16 年里,中间他状况好的日子,到底有几年?到底是哪几年?我异常模糊。2016 年 3 月《超人大战蝙蝠侠》。我俩都看得疲惫,一部黑漆漆的 3D 电影足足演了两个半小时,电影院椅子难坐到腰背颈椎酸,我一个健康人都受不了,想来他更吃力。 2017 年 10 月《天才枪手》。那时候他右眼后面的肿块越长越大,右眼球越发凸出,他说右眼已经基本看不见了。 还好电影质量不差,我以为还算对得起有限的视力。所以那确实是我们一起看的最后一部电影吧。我记得这最后一部片,是泰国电影,讲几个高中生利用时区差异在国际考试中作弊,可是片名叫啥呢? 想来想去想不起,一顿 Bing 搜到片名叫《天才枪手》—— 拿电影来标记日子,有天也会过期吧。所以中间他身体看似恢复,正常地和大家吃吃饭聚聚会的日子到底有多久呢? 我记得好像只有 2 年, 同学们记得的却都比我长。 我对于较远的记忆一定被近年的覆盖了。我记得他病情复发,他妈妈和我聊起我当年的病,说能医得断根了,真好。 我距离生病过去已久,那时候,好比身体里有种与生命力相反的东西,锁住气力与行动。 但到底日久而模糊了,已不敢说对他 “感同身受”。我记得从他家打车去看中医,自称专治疑难杂症的医生都改口不敢打保证,把脉开药,语留余地,明示着状况棘手。 我们再打车回到家,一趟短途,他已经耗尽体力。 我记得陪他去寻名医,那是一间完全挂满锦旗的屋子,四面墙和天花板,几无空隙的挂满感谢锦旗。 这整墙整墙的病人感谢,逼得人无法忽视,又像超大定心丸,给人多一份康复信心。 这里的药到底没能在他身上显露神效。 我记得 2018 年底他住院,我进病房赫然看见挂着血袋在输血,居然到这地步了! 那次住院终归起些作用,肾出血被遏制住一阵,出院后一段时间他感觉精力稍好。 也许那次治疗算是把 20 分的生命力推回到 30 分?而我总是不太记得他中间到底好了几年。好在还有照片。 数码照片有种不近人情。 人在时间面前不堪一击,0 和 1 的组合却巍然不变,任你飘零破败,独它自顾自是当初样子。找出照片,元数据里记着拍摄时间,中间那段日子确实更长。 照片里是我已经不记得的精精神神的样子, 大家吃饭聚会,不见病态。 数字化是我依然没有完全习惯的另一种生命,无机的生命。病了 16 年,中间有 5、6 年状态尚可,比我错记的 2 年要长不少。 似乎,也并不值得庆贺。这些年年纪越大人际越淡,远离那些热闹聚会,连着忘了他健康的样子。小马哥有经典台词 “不是证明我了不起,只是我失去的东西,我就一定要拿回来。” 他心中大约也存着同样的不甘和抱负,健康渐好后,有一些我看来过于急切的行为,也许本未痊愈,第二次病来如山倒。更早以前,我自己大病渐愈后有不短的时间都小心翼翼相当畏缩,朋友评价我 “老气横秋”,这话不悦耳,但实属准确描述。 假设曾有的几次横下一条心,也许能搏得多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但押注进去多少,赢了多少输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我不过认输得早。 而他从没认输。我记得最后一次去他家,他不够力气坐立,只能躺在床上和我说话,忆一些陈年的往事,其中一些事可能因为旷久的忿懑而有所变形,也可能事实真如此。 可是即便亲身经历,又有多少算得上 “事实”,人对很多事的看法总是随着经历和心态在变。 除了疾病,人更常常困在对往事的解读里。那样的场面那样的内容,我想,但凡透进来的阳光再暗一点,不是午后而是残阳,简直比电影更电影。 出门来,高原特有的烈日下,视野里一切皆亮白,阳光透过衣服晒在身上,暖到发烫,仿佛世上从未有过任何病痛。这一年一年他只见虚弱不见好转,我们看在眼里难有乐观估计。 要是一切发生在我身上,一定只会更颓废,无数次想着提前离开,而他从来没有,至少我从来没听到过。 人和人的差异在困境时显现。到最后,最后的一面,他也没有消瘦,常年服用激素,是另一种皮软肉松的憔悴,抽过血的手腕一片瘀青,病情加上常年吃药,肾脏严重衰败,抵抗力极弱,这次肺部严重感染,医院已经束手无策。 一个完全清醒的脑袋,感觉着身体里各处的疼痛,明白自己即将死去。火化大厅有意设计得线条僵硬,自带一副冰冷面孔,唯一的温度倒来自用来蚀灭的炉子。 这些年,目送一具具遗体进去,灰白散碎的骨骸出来,说它是肉身的毁灭器也不妥,至少,它还给人留了刚刚够的尊严。 色彩消失,血肉无踪,音容无处附着, 宛在的,被去掉了物理的形,只剩记忆。《淮南子》里写仓颉造字后 “天雨粟,鬼夜哭”,总之天地一片异相,似乎各界超自然力量都在惊诧或哀叹,人类掌握了寰宇间至大的奥秘。而文字这种独立存在的符号,记载下一桩桩行为言语思想感情,便超越了人自身的存在,能在更长的时空里绵延存在。 整个历史中也只有被书写的人活了下来,那些虚构的,局部真实的,永久的活在了文字符号里。火炉开启关闭,厅外弥漫一种特殊的味道,即便隔了玻璃挡了门帘,它也能清楚飘出来,飘进鼻腔, 那是焚烧后的味道,是灰烬,是寂灭后的炽热,便不是灰烬,有股顽强,用力证明自己存在。 心里想,那是一个人最后一点散进空气里的分子,被另一个人的嗅觉细胞捕捉到,激起了一些神经电信号,传给大脑,被识别,被记住。

      2
      6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