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阐释了“三社联动”的本土内涵、历史脉络和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指出“三社联动”的深层次内涵中蕴含着“社会”的生长,以及生长出来的“社会”与原有的国家力量之间形成合作、分工与联动的机制,跳出了许多关于国家与社会存在二元关系的论述,体现出一种基于中国特定现实的本土理论逻辑。

本书坚持将“三社联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强调党建引领、政社分开与合作及社会理性等原则是分析“三社联动”议题的关键概念,助推“三社联动”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本书论述的创新性在于:“三社联动”不仅体现了一种超越国家与社会二元关系的视角创新,更在实践中通过社区促成国家与社会的连接,弱化了基层社会中的国家与社会边界,体现了在中国情境下国家、组织与个人之间的连通与连接。当下,“三社联动”在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等议程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解释潜力亟待学界深入探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书系
  • 社会治理与现代公益研究论丛
  • 论 丛总序
  • 自  序
  • 总论从“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的理论进阶
  • 一、引言:社会变迁呼唤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 二、“三社联动”:因应社区治理问题的“体制建构”
  • 三、“五社联动”:基层治理新形势下的“生态建构”
  • 四、变与不变:从“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的继替与创新
  • 第一章朝向社会理性:“三社联动”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三社联动”的内涵与实践
  • 一、研究缘起
  • 二、“三社联动”的多重内涵
  • 三、“三社联动”的实践议题及作用分析
  • 第二节 “三社联动”与基层治理社会化的理论解释
  • 一、理性的概念谱系
  • 二、工具理性及其限度
  • 三、社会理性及其对“三社联动”的理论启示
  • 第三节 追寻社会理性:“三社联动”与基层治理的共性逻辑
  • 一、从工具理性转向社会理性:基层治理的社会逻辑
  • 二、“三社联动”理论创新对全国城乡社区治理的借鉴
  • 第四节 “三社联动”机制的实践困境及其超越
  • 一、“三社联动”机制实践的困境分析
  • 二、“三社联动”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 三、“三社联动”机制实践的制度创新
  • 第二章基层治理创新、社会理性与“三社联动”:上海市梅村经验[1]
  • 第一节 导  论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案例介绍
  • 第二节 “三社联动”的历史与理论
  • 一、“三社联动”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变
  • 二、“三社联动”的理论基础及其批判
  • 第三节 基层治理的社会性:一种“三社联动”的新型分析框架
  • 一、社区管理视域中的“三社联动”:历史贡献及其限度
  • 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三社联动”的视角转换
  • 三、基层治理的社会性:“三社联动”机制的一个新框架
  • 第四节 梅村“三社联动”的运行机制及其实践逻辑
  • 一、朝向“社区为本”的合作行动:梅村“三社联动”的根本机制
  • 二、党总支:捕捉居民利益与环境治理的结合点
  • 三、居委会:重塑与回归居民自治的组织化属性
  • 四、“绿主妇”:一种组织化载体的行动集合
  • 第五节 梅村“三社联动”:功能建构及其效应
  • 一、从“垃圾村”到“花园村”:促进了梅村客观环境的改善
  • 二、从分化到对话:调和了梅村不同主体的关系
  • 三、从陌生人到一家人:提升了梅村社区凝聚力
  • 四、环保与公益相结合:丰富了社区治理的内涵
  • 第六节 结 论 与 讨 论
  • 第三章社区体制改革、嵌入性治理与“三社联动”:深圳市H社区经验[1]
  • 第一节 导  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基本内容
  • 四、案例介绍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理论建构
  • 一、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回顾与反思
  • 二、理论框架:“嵌入性治理”的理论意涵及其假设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社区体制改革中的“三社联动”:生成机制与逻辑动因
  • 一、“重新找回社会”:社区治理的宏观机制
  • 二、“社会的生产”:基层“三社联动”的中观逻辑
  • 三、“社区再造”:H社区“三社联动”的微观机制
  • 第四节 “让社区回归社会”:H社区“三社联动”的实践逻辑
  • 一、社区的本质重构:“让社区回归社会”实践
  • 二、社会组织的导入:政府职能转移的重要抓手
  • 三、社会工作人才的整合:社区服务生产的核心力量
  • 四、“三社”何以“联动”:政社分工机制下的行动实践
  • 第五节 H社区“三社联动”的社会效应及其经验反思
  • 一、探索“一核多元”模式,强调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
  • 二、构建“三元自治”体系,创新社区自治的实践机制
  • 三、彰显“社区为本”理念,构建社会工作的本土路径
  • 四、探索政社分开机制,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动力
  • 五、形成“三社联动”模式,实现基层建设的共促效应
  • 六、实现“多元共赢”格局,巩固社区治理的合作机制
  •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加强对“三社联动”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 二、嵌入性治理视角下“三社联动”的实践机制
  • 三、基层社会治理中“三社联动”实践的保障条件
  • 第四章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深圳Z街道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1]
  • 第一节 导  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五、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 第二节 国内网格化管理的经验模式及反思
  • 一、北京市东城区:“万米单元网格”模式
  • 二、浙江省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
  • 三、湖北省宜昌市:“一本三化”模式
  • 四、网格化管理的经验及其反思
  • 第三节 Z街道网格化管理初探:渊源、实践及其检视
  • 一、网格化管理从何而来?渊源及其动力机制
  • 二、网格化管理何以可为?实践及其功能定位
  • 三、网格化管理如何?效应及其问题检视
  • 第四节 Z街道网格化管理变革:动因、效应及其限度
  • 一、探寻基层治理的社会化逻辑:网格化模式创新的内外动因
  • 二、社会化、项目化、专业化、信息化:网格化模式创新的多重特征
  • 三、服务型治理与基层治理的整合性:网格化模式创新的多维效应
  • 四、实践限度: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进一步建议
  • 结  语
  • 内容提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自1986年11月成立之日起,就秉承母体华东理工大学格物穷理、励志勤学的学术传统和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着力把自己铸造成为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