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2千字
字数
2018-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宗教、哲学、历法、艺术、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出发,直述中国人的文化内核。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与褒贬。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生活肌肤中的中国文化
-
解题 复杂的历史变奏
-
前言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
-
第一章 时空中的生活美学
-
第二章 天地人神的世界
-
第三章 神鬼故事的传说
-
第四章 多元互动的秩序
-
第五章 永远变化的宇宙
-
第六章 生命存在的意义
-
第七章 守护人间的众神
-
第八章 世俗化的宗教
-
第九章 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
-
第十章 小说传达的境界
-
后言 中国文化的新生
展开全部
日常习俗中的文化精神
许倬云老先生最近去世,吹捧的是说老先生和余英时、黄仁宇是 “史学三杰”,不屑者也众多,曾经狂言:“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 的李敖,1966 年曾写信公开大骂许先生,并在 2013 年起诉许诽谤,并赢得官司,可见许老还是有瑕疵的。对我们读书人,读书肯定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史学三杰” 的特点都是长期居住西方,对推广传统中国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长期在中华传统熏陶下,坚称炎黄子孙,生于国家积贫积弱时代,在西方难免被边缘化,也希望中国崛起,可又都是旧朝余党,真看到新中国崛起,难免心绪复杂。黄仁宇逝世的早(2000),爱国之心最切,而余英时和许老先生就心情矛盾了,对中华复兴当然高兴,海外也算扬眉吐气,但长期的阶级立场,难免酸溜溜,不愿承认新制度的先进性,还是停留在 “普世价值” 的灯塔下,可见史学家也难破心魔。台大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在评述许老先生逝世时,也讲许学术上并没有惊人之作。我认为许老先生如南怀瑾、蒋勋等海岛老师,在继承、普及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有很好的贡献,打破精英叙事,重拾被遗忘的 “常民智慧” 许倬云笔下的文化精神不在四书五经的教条中,而在百姓的日常实践里:生活即道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时指南,更是 “天人协调” 的宇宙观投射 —— 农民依节令耕作,将自然律动转化为生存艺术,体现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与顺应。世俗中的神圣:祖先祭祀、灶神崇拜等民俗,构建了 “头顶有神明,脚下有规矩” 的伦理体系。中国人对神祇 “灵不灵” 的务实态度,折射出宗教服务于现世生活的实用理性。小说的教化之力:从《水浒传》的侠义到《聊斋》的人鬼情,通俗文学承载着百姓对公义、人情的朴素理解,成为比正史更鲜活的文化载体。天人关系:盘古 “身化山川”、女娲 “石补苍天” 等创世神话,揭示人非被造物,而是宇宙有机体的一部分,催生出 “万物一体” 的共生伦理。社会秩序:儒家 “差序格局” 从修身推及天下,以 “老吾老及人之老” 构建血缘与地缘交织的共生网络,形成 “动态平衡” 的社群主义传统。时间哲学:与西方聚焦 “当下” 不同,中国人的时间观是 “过去、现在、未来的长河”。春节返乡、清明祭祖等仪式,实则是借由对先人的追怀,将个体生命锚定于文化连续体中。2025 年 #288
文明本无优劣,却争了个头破血流、两败俱伤
书摘: 西方文明聚焦于当下此时,中国人则选择了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的延续。中国人的生命观,也并不是将生和死割裂为两截:生和死是连续的,也只有将一代代的生命连成一串,才能慎终追远,将个体的生命纳入群体的生命,从而超越个人的生命。在这种意义下,个人的死亡只是生的转换。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整体的生命是两条线:一条是对生命延续的盼望,一条是对于过去岁月的忆念 —— 两者是平行的长流。于是,在中国理念中,死后境界是死前生活的延续;生前具有的一些人际关系,在死后照旧延续。这两条并行线就是生命和死亡,将现在与过去交织在一起,二者永远平行却纠缠不断。
修己及人,天人一体
许老先生这本小册子轻薄如翼,却思接千载,纵横八荒。从日常的种种现象,抽丝剥茧,寻出文化,宗教,乃至文明的源头。最后从宇宙时空网络落回到我们当前面临的大问题,大危机 —— 西方文明的崩溃。犹使人如遭棒喝,又见洞明。最好先看后记,从明白为何老先生要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样已经被反复咀嚼的素材探究起。表面上,是从日常中寻找中国文明的线索,从天人合一思想,到多元互动平衡,再至三教合流,雄证中国文明还是颇有可贵之处,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之中多元互动寻找均衡的状态,以及人在群己之际关心济世的境界,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反映了中华文明对道德需求的正义、公平。但许老先生并不是从东西两种文明的此消彼长,来抬高本民族的文化。而是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尤其对中华文化精神的探究是从日常说起),既肯定西方文明的可贵,它是现代文明的支柱,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加上对现代科学的追寻,同时又指出它所带来的个人主义至上及生发出来的独断精神,导致现今美国政坛乱象。并进一步指出这种乱象非美国独有,而是整个西方文明体系所面临的通病。西方文明正面临崩溃。许老先生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提出西方文明可与中华文明互补。中国文化中差序格局的特色,与今日西方文明中个人主义的极度高张相对比,可以救济个人主义的孤独,也可以防止社会因个人主义过度发展而面临的碎裂与瓦解。世界上的人类,各因其自然环境和族群间的接触,具有了许多不同的条件,也因此取得了多种的文化基因,各自发展为独特的文明体系。人类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也是多样化的,人类不必自我拘束,只跟着一条轨道前行。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方向大致包括从修己逐步推向群体,最终使个人与人类总体建构为连续不断的连接线。而人与自然也不外乎是将天理、世道和人心三层的重叠,与三层之间的延续和感应,连接为整体的多向度空间体系。也就是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群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层层推进,论据绵密的论述中,尽显智者悲天悯人之心。也感受到人的思维一旦打开,是可以达到包容万物的境界的。这也是东方儒家文化的特点和优长。
- 查看全部44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