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1千字
字数
2012-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古代士大夫典范——范仲淹的人生经历,值得你了解。
内容简介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其有生之年就被人们奉为圣贤、广受尊重的人物。相比那些在过世之后才被推崇的历史名人,范仲淹的一生过得无怨无悔,范仲淹的一生也就更有借鉴意义。
范仲淹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先忧后乐的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华名人传丛书》出版说明
-
引子
-
早年成长环境:随母改嫁,曾姓朱
-
北宋政治环境:与士大夫治天下
-
初入仕途:下层官员范仲淹
-
丁忧居丧:应天府书院与《上执政书》
-
再入仕途:只做了一年半的京官
-
任职言官:仁宗亲政,先用后贬
-
贬知睦州:神仙境激发创作热情
-
徙知苏州:作了家乡父母官
-
三任京官:仁宗始终不能忘记范仲淹
-
贬谪饶州:三度被贬,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
-
移守润州:五十岁仍然自我勉励
-
徙知越州:频繁调职一“迁客”
-
西夏崛起:宋朝西北告急
-
主持鄜延路:范仲淹初涉军权
-
范韩攻守异同:范仲淹的军事思想
-
主持环庆路:身在西北边陲,心怀国家大事
-
宋夏议和:燕然未勒归无计
-
任职二府:回京任参知政事
-
答手诏条陈:系统的政改意见
-
庆历新政:政改全面开花
-
新政流产:“人治”社会制度下,无法改变“人治”问题
-
新政以外:知人善任与其他
-
朋党之说:君子难敌“小人”进攻
-
和而不同:对“朋党”谬论的有力反击
-
再赴边塞:一次不知归路的远行
-
范仲淹罢政:一件小事引发的政治清算运动
-
退居邓州:求取罢兵南国去,满楼苍翠是平生
-
优游百花洲:退居养病,赋诗抒情
-
《岳阳楼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写照
-
徙知杭州:远离中央权力中心
-
设立义庄:创立八百年的慈善事业
-
徙知青州:留得夕阳无限时
-
手书《伯夷颂》:知识分子的楷模
-
因病去世:终老徐州
-
引用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为公为民的拳拳之心
每日一书:《范仲淹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文正公的精神写照。两岁而孤,随母改嫁,从小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仕途上特立独行,卓然于时俗之上,性格刚毅,坚定执着,虽屡遭贬谪,却始终保持为公为民的拳拳之心。明太祖朱元璋在查看死刑犯的案卷时,看到范文从的姓名和籍贯,急忙传唤他到跟前,问道:“你不会是范仲淹的后人吧?” 范文从回答说:“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子孙。”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就命令左右取来锦帛,在上面大字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元璋将这幅书法赠送给范文从,并下旨说:“免除你五次死罪!”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有这样的总结:“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这个观点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赞同。换句话说,宋代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型期。在这样一个重大转型期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伦理规范,乃至社会结构、官僚体制、政治制度,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范仲淹则成为这一转型期新型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人物。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应天书院的学生也都跟随满城百姓跑去看热闹,希望能见到皇帝一面,只有范仲淹依然留在学舍读书。有人问范仲淹,为什么不跑去看皇帝,范仲淹回到说:“皇帝总是要见到的,将来见也不晚。” 宋代从来没有皇帝被摒弃、其他政治势力成为国家主导力量的政变事件发生,维系、支撑宋王朝的主要政治力量就是以宰相为代表的士大夫势力。宋代士大夫的成分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皇帝又因此将他们作为惟一可以信赖的政治集团托以重任,他们的处境自然有了很大的改观。南朝文人江淹少年孤贫,范仲淹命运与之相似。在 “佑文” 的社会氛围中,范仲淹又特别敬佩江淹文章誉满天下,于是为自己起名 “仲淹”,字 “希文”。晏殊在南京最重要的政绩就是兴办学校,延聘名师,培养人才。《长编》卷一〇五载:“殊至应天,乃大兴学。范仲淹方居母丧,殊延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殊始。” 晏殊此举开地方办学之风气,范仲淹被聘请为府学主管。晏殊从年龄上说比范仲淹小二岁,进入仕途却比范仲淹早了十多年。仁宗天圣年间晏殊已官至礼部侍郎、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重臣,政治地位远远高于范仲淹。晏殊、范仲淹这次的结交,订立了两人终生的友谊,范仲淹此后一直对晏殊执门生礼。范仲淹进而向朝廷再度上疏,直接请求皇太后还政。这是刘太后垂帘听政以来第一个要求其还政的奏疏,范仲淹的勇气和胆量令人瞠目结舌。在这样的风波险境中,范仲淹居然体验到一种特别的哲理境界:“一棹危于叶,旁观亦损神。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提醒自己牢记这段经历,异时身份或环境发生改变,也要理解、帮助身处险境者。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 “推己及人” 的博大胸襟。景祐三年(1036)五月,范仲淹就朝廷用人问题进谏,认为:仁宗应该掌握用人之权,现状则是人们奔走吕夷简之门,宰相操纵用人权。范仲淹又向仁宗上《百官图》,形象地标明官员升迁的次序。范仲淹说:“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宋史・范仲淹传》)如果打战不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将领,而只是以官阶的高低作为依据,当然是很荒谬的。范仲淹于是全面检阅延州军队,淘汰老弱军人,选取了一万八千名精兵,分作六队,每队各三千人,分派六位都监统率。对这些选择出来的精兵,又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范仲淹挑选十二位指挥使,分隶六将,负责军队训练工作。每一营挑选二十五名勇敢健壮的士兵,练习弓弩和短兵器的使用。熟练后,让他们担任教头,一教头负责十位士兵的训练工作。而且,让弓箭手学习短兵器的使用,提高士兵综合作战能力。同时,严肃军纪,处斩了数位克扣士兵粮饷的将官和虚报军功的将官,也将煽动闹事的士兵王羲等四人处死,给骄兵悍将一个深刻教训。如果有敌军入侵,就根据敌情的不同,六队轮番出战,相互照应。经过范仲淹的整顿训练,军队面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范仲淹这些做法,很快就在西北前线其他军事防区得以推广。现实形势要求范仲淹等立即拿出自己的政改主张,范仲淹和富弼由此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依次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变革核心围绕两个方面展开:官僚队伍建设和经济生产。在 “人治” 社会制度之下企图改变 “人治” 问题,无疑是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庆历新政” 失败的关键原因是:在以 “人治” 为特征的专制社会,要求变革官僚阶层,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这与社会根本性制度相矛盾冲突,失败是必然的。所以,多数有识之士都能认识到问题之所在,范仲淹等见解也极精当,就是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就是没有办法落实变革措施。君子坦荡荡,与范仲淹一样,处于 “朋党论” 核心遭受攻击的欧阳修也作《朋党论》,承认有 “君子党”。文章说:“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关键是需要 “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文章写得论据充分、论证有力、逻辑严谨、简明扼要,向来被推为古文中的典范篇章。然而,在独裁专制权力的敏感点上,独裁者是不可以理喻的。仁宗内心已经深深埋下了疑虑猜忌的种子,等到这颗种子发芽长大,范仲淹的政治生命就基本结束了。范仲淹晚年有一习惯:入睡前在心里核计家中一日的饮食等费用,家庭费用与所作的事情相称,才能安心入眠。奉己甚严,如此,可以理解范仲淹大量购置义庄的钱财从何而来。一直到清末宣统年间,义庄仍然有田产 5300 亩,运作良好。范仲淹不仅开创了义庄慈善事业,其所开创的义庄生命力最强,前后运作八百多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亦是中华民族慈善事业的一大奇观。今日范氏后裔香港范止安先生于 1997 年捐资创办 “景范教育基金会”,在内地贫困地区建设 “景范希望小学” 五十余所。且在多所大学设立 “奖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鼓励优秀学生。范止安先生亦有乃祖风范。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甲子),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 64 岁。全国百姓听说范仲淹去世的消息,都痛惜不已。甚至偏僻山野乡村,也多有为之哭泣哀悼者。曾经在范仲淹属下的边疆少数民族,也在佛寺为范仲淹举办三日哀悼仪式,痛哭流涕,如同父亲去世。仁宗闻讯,久久嗟叹悼念,特别派遣使者去慰问范仲淹家人。范仲淹《遗表》中没有一字一句涉及个人要求或私事,仁宗嘱咐使者询问范仲淹家人有什么需要,范仲淹子女的态度与父亲一样,私事方面无所求。朝廷特赠范仲淹兵部尚书,谥文正,停止上朝一天以表哀悼。
得到App读的第一本电子书
公元 1046 年,被贬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一封来信。随信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一幅画着岳阳楼的《洞庭晚秋图》。滕子京在信中写道:“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他想请范仲淹为重修落成的岳阳楼做一篇赋,以便此楼能被后人长久地铭记。范仲淹看过信后,没有丝毫推辞,当即就展开《洞庭晚秋图》,看图作文。一时间,他思绪翻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传世名句,从他的笔尖倾泻出来。这些名句,像一束光,照亮了千古。自此,《岳阳楼记》载入青史,岳阳楼亦得以永世不朽。其中,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更是指引了一代又一代迷茫而又痛苦的人,在困境中看开,于绝望中重生。《熬过迷茫的苦》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译文: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道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感悟:当人生的风雨来袭时,前路会变得特别泥泞难行。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也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变得悲观消沉。看天只觉愁云密布,看地只见前路茫茫。通达如范仲淹,也曾陷入这样的困境。那还是范仲淹 20 岁的时候。当时,他还姓朱,名叫朱说(yuè)。作为朱家的一员,自然事事都要为家里人着想,所以,范仲淹时常劝诫自己的兄弟不要挥霍钱财、浪费生命。有一天,朱氏兄弟被范仲淹说得烦了,脱口而出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 听到这话的范仲淹,愣在原地,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质疑。后来,范仲淹四处打听,才知道自己真的不是朱家的亲生骨肉,而是姑苏范氏之子。在他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无奈,只得带着他改嫁,才有了后来的这些事情。遭逢人生巨变的他,一时间,只觉得天地茫茫,心无所依。但短暂的迷茫过后,范仲淹又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般,做出了一个坚定的决定。他虽感念朱家的养育之恩,但也不愿再寄生于这里。于是毅然辞别母亲,外出求学。誓要认祖归宗,改回范姓。当时范家的人,也怕他来分家产,范仲淹想要改回本姓,谈何容易。范仲淹却从不气馁,他拼了命地考进全国四大名校之一的应天书院。五年来不曾脱衣服睡觉,困了就用冷水洗洗脸继续读书。就这样,到了 26 岁那年,他得以科举高中,面见皇帝,为自己争取回了范姓。人这一生,经历一时的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迷茫。这样的人,只会在生活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若要走出这种困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步履不停,兀自攀登。正如老话所说,人向前走,苦才退后。岁月不会亏待任何人,当你奋力穿透迷雾,越过山穷水尽,人生终会柳暗花明。《熬过低谷的苦》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译文:(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感悟:有人说,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人在低谷时,与其难过,不如争气;与其抱怨,不如前行。当你独自扛过了所有黑暗,你会发现,曾经的苦难,早已让你成了更好的自己。范仲淹离开朱家去应天书院求学时,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他每天穿着寒酸,只能靠喝粥充饥。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还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读书,晚上也要读到夜深才睡,寒来暑往,日日如此。但他却丝毫没有抱怨生活的苦。在这段难熬的时期,他拒绝了所有的消遣和享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连皇帝到应天府巡游这样的盛况,他也不为所动,不愿去凑这个热闹。在最艰难的时候,范仲淹穷不移其节,苦不改其志。秉着这样的心性,他熬过了那段苦难,得以鱼跃龙门,荣登进士。不过,获得官身的范仲淹,也并没有从此得到命运的眷顾,还几次三番被贬。有一次,他因进谏触怒皇帝,被贬到了睦州。听到这个消息,范仲淹既不悲观惆怅,也不怨天尤人。他到了睦州以后,很快就将自己的身心融入了青山绿水之中。一边喝着山中刚采的新茶,一边惬意地睡着午觉,将尘世的烦恼抛到了脑后。《偶遇》一书中说:无论是谁,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这条隧道,是难捱的低谷期,也是人生的试炼场。如果这段时间,你觉得困顿难行,不妨多给自己一分从容与冷静。如果你觉得撑不下去,请多许自己一份光明与希望。正如作家刘同所说,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每一次低谷,每一次挫折,熬过去,就是人成长的最好契机。《熬过内耗的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感悟: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很多时候,现实都是泥与沙俱下,鲜花与荆棘并存。但不论何种境界,守一颗平常心,物来顺应,未来不迎,才能坦然地过这一生。范仲淹为官的几十年间,经历的坎坷不在少数。最艰难的一次,莫过于五十多岁了,还要投笔从戎,带兵打仗,去抵御强悍的西夏。这种艰苦的任务,要是换了普通人,恐怕当即就要焦虑得刎颈报国了。范仲淹却没花这个功夫内耗。他一到前线,立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提出 “积极防御” 的作战方针。首先,他改革军队,稳固边防,修筑城池,在边境形成了一条坚固的防线。紧接着,他又安抚军心,招揽灾民,做到了军民同心,彻底改变了北宋军队的颓势。最终,在范仲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得以击败西夏,让西夏对大宋俯首称臣。立了如此大功,你以为范仲淹的人生就从此顺遂了吗?答案是,不仅没有,这反而成了他宦途更艰难的开始。范仲淹回朝后,官拜副宰相,一时风光无两。他以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从此可以实现了,于是趁机向皇帝提出了十条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 这就是历史课本中的 “庆历新政”。但这些条例,剑直指朝中官员,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一年零三个月之后,庆历新政就不了了之。而范仲淹也因此被贬出京。但面对这些大起大落,范仲淹的态度始终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哪怕经历再多坎坷,他也不曾因环境的好坏,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平常心,才是一个人对抗内耗,最应秉持的心性。以平常心对无常事,方能应对世间万般风云变幻;以淡然心行人间路,才能不惧坎坷,把苦难修成向上的阶梯。《熬过孤独的苦》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感悟:《自在独行》一书中写道:“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 孤独,是所有人的宿命;不被人理解,是人间的常态。好比范仲淹一生,虽有满腔为国为民的热忱,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理想破灭,接受自己被贬的命运。虽然不被当朝者所容,却又始终像个孤勇者一般,捍卫着自己的初衷。公元 1033 年,郭皇后误伤宋仁宗。在宰相吕夷简等人的撺掇之下,宋仁宗有意废后。这时,范仲淹一人挺身而出,向宋仁宗苦口婆心地劝诫,废后动摇国本,万万不可。结果,宋仁宗嫌他烦,将他贬到了睦州。一年后,范仲淹因治水有功,又重回京师,升为吏部员外郎。此时,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对国家的选才用人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又是范仲淹,不惧权势,向仁宗进献《百官图》,直指其中利害。没想到,却被吕夷简反诬,“越职奏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又被贬到了饶州。在饶州,梅尧臣给范仲淹寄来一篇《灵乌赋》。将他比为能预卜吉凶的灵鸟,虽是灵鸟,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反而被认为叫声不吉利。梅尧臣的意思,就是要范仲淹闭紧嘴巴,明哲保身。范仲淹看后,当即就回了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是他一生的处世准则,从未改变。即便孤独到无人同行,范仲淹也不曾向世俗低下他的头颅。他在踽踽独行的岁月里,迎风战雨,活成了世人敬佩的模样。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有人懂,是幸运;没人懂,是常态。与其向别人拼命地解释、证明自己,不如像范仲淹一般,坚守自己,让时间回应一切。到后来,你会发现:即使身后空无一人,依靠自己,你也能将孤独化作力量,将苦难熬成本领,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范仲淹出身寒微,幼年丧父,后又被宗族离弃。然而他长大后,却能于苦难中觉醒,通过科举逆天改命;范仲淹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却始终心怀天下,到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范仲淹,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文臣,亦是一个极具韬略的将军。他的一生,书写了太多传奇。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字里行间,更是给无数在苦海中泅渡的人,带去了生的希望。若觉人生太迷茫,劝君重读《岳阳楼记》。若觉人生太煎熬。一定读读范仲淹。
范仲淹极力倡导且毕生身体力行的 “先忧后乐” 精神,深深感动了后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巨大。在浩浩的中国历史长河里,曾涌现出不计其数的仁人志士,他们前赴后继、艰苦卓绝,共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范仲淹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社会发展演变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