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帝国如何诞生,帝国如何消亡?以东方视角为人类历史的根本问题提供创意解答。

内容简介

亚述、波斯、古罗马、中国、土耳其、蒙古、莫卧儿、印度……世界历史上曾诞生出无数庞大的古代帝国。其中有些昙花一现,有些四分五裂,有些帝国的精神遗产延续至今。帝国的时代看似与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并无不同,帝国的行政与财政结构一应俱全,成功将老弱妇孺置于帝国的保障之下,用文明和规章将世界从暴力野蛮中解放出来。但帝国社会围绕和平发展而放弃武装的同时,又饱受财务重担与边疆蛮族的内外侵扰,直至帝国的消亡。

帝国如何诞生?帝国又为何毁灭?这构成了人类2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主线。作者受到中世纪伊斯兰哲学家、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的启发,围绕“暴力与和平”的主题来探索帝国兴亡的缘由。

帝国初创依赖暴力建立强权,到物质文明鼎盛期的崇尚和平、解除武装,直至帝国末路统治者骄奢淫逸,使权力易主。伊本·赫勒敦眼中的帝国存续无法超过三代人的时间,以赫勒敦的精彩论述为框架,作者将这一理论延伸至涵盖亚、非、欧三大洲的整个人类历史。他也向帝国时代之后的现代世界提出疑问,工业革命后,帝国逐渐被众多民族国家取代,在看似和平的人口定居的世界中,全球化、老龄化与人口迁移会构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吗?世界强国是否会如同历史上的大帝国一样迎来陨落?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译本序
  • 导言
  • 伊本·赫勒敦与帝国的和平主义
  • 一种经济理论
  • 伊本·赫勒敦的理论不适用于西方
  • 帝国的两千年
  • 有人定居的大河流域
  • 多民族混居的帝国
  • 帝国的孤独寂寞
  • 第一章 帝国的诞生与奠基(公元前400—公元200年)
  • 亚述利亚
  • 阿契美尼德王朝治下的波斯
  • 希腊人,胜利的蛮族
  • 亚历山大大帝和希腊化世界
  • 罗马
  • 汉代的中国
  • 第二章 思想上对暴力的排斥(200—750年)
  • 帝国的中断
  • 流行病
  • 快速富裕
  • 罗马帝国难以逾越的障碍
  • 中国地方化的波澜
  • 意识形态去军事化
  • 唐:真正的华夏王朝
  • 怛罗斯战役及与突厥人的分离
  • 罗马帝国的覆灭
  • 佛教和基督教致使帝国衰弱?
  • 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教的斗争
  • 中国国家政权对佛教的排斥
  • 第三章 吸纳了突厥武力的伊斯兰世界(750—1200年)
  • 伊斯兰世界,动荡不安的部落力量
  • 混乱的阿拔斯帝国(750—1000年)
  • 突厥人的鼎盛与衰落(1000—1200年)
  • 唐朝(750—900年)的终结
  • 宋朝(960—1276年)的奇迹
  • 第四章 蒙古人、鼠疫和中东的衰落(1200—1500年)
  • 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1215—1368年)
  • 作为伊斯兰国家的帖木儿帝国
  • 帖木儿帝国进行的预防性根除手段
  • 印度,伊斯兰教的征服历程(1200—1400年)
  • 明代(1368—1644年)的中国
  • 日本海盗时期
  • 第五章 帝国治下的印度、中国和英国(1500—1800年)
  • 印度的军事根基:阿富汗人、突厥人、伊朗人、拉杰普特人
  • 阿克巴与奥朗则布的对比
  • 莫卧儿帝国:财富的流通
  • 东印度公司,最后的伊斯兰帝国
  • 帝国文化分裂的平衡:清代的中国
  • 结语
  • 与其他帝国相比,伊斯兰国家是否更少排斥暴力?
  • 伊斯兰国家,完美的帝制。或伊本·赫勒敦的理论诞生于伊斯兰国家的原因
  • 那些我们未谈及的人
  • 欧洲情况如何呢?
  • 混乱与法律
  • 何处再寻马克斯·韦伯
  • 定居的世界
  • 城市化、教育化、老龄化
  • 全球化、全球定居化
  • 帝国的复辟?
  • 对伊斯兰运动现状的思考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暴力在边缘

    帝国的暴力,只能来自帝国的边缘地带。帝国的兴亡过程差不多是这样的:第一,一个最强暴力集团扫平所有抵抗者,取得了天下。这个集团的人就是帝国的统治者。第二,统治者对老百姓征税。古代帝国是以农业为主,没有那么多商品交换,没有什么 “双赢”“投资” 的概念,这个财富被人拿走,就不是你的了。所以在赫勒敦看来,缴税是一种屈辱,是对暴力的屈服。而为了维持征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保护 “自己的” 百姓不被外人征税,帝国必须维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第三,军事力量会和纳税的百姓分开。这是关键的一步。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古代帝国还有一些既是农民又是战士的人,但是到了一定时间之后,战士和农民将会分开。帝国会让纳税人解除武装。这首先是为了帝国的安全。有武装的老百姓不容易压榨,万一惹急了容易出事儿。帝国将会逐步安排纳税人老老实实地从事生产、服务、经商、读书考试这样的和平事业。帝国的主流文化将是厌恶武勇、崇尚文弱的文化。而这个分工会极大地促进帝国的经济繁荣。现在社会有良好的秩序,只要你老老实实缴税就能得到充分的安全保障。你不需要练武也不需要操心跟周围哪个势力的关系好坏,你当个良民就行。帝国中心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是帝国仍然需要暴力啊,那暴力从哪里来呢?只能从边缘得到。第四,帝国向边疆部落购买暴力服务。古代帝国的统治力度亲疏有别,对于边界线以内,但是地处边缘地带的人们,帝国并没有那么强的控制力。帝国不向他们征税,他们也享受不到帝国的繁荣。但是他们仍然掌握着暴力。其实,“自然” 条件下,古人都应该掌握暴力。中国的汉人并不是不能打,三国、南北朝时期的汉人都是骁勇善战的。后来不能打了不是因为失去了 “尚武精神”,也不是因为没有马匹 —— 而是帝国生活导致的。古代战争,如果是一个平时没有任何训练的人,不可能上阵就变得能打。等到帝国需要能打的人,就只能在边缘地带找。有时候是边缘部落的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帝国武装,有时候是直接组成自己的武装。汉武帝打匈奴的部队里有很多匈奴人。后来匈奴人更是成了汉朝的重要防卫力量。唐朝后期也是大量使用少数民族的人。宋朝的情况很特殊。北宋名义上是跟辽结盟,但是宋年年给辽进贡,辽事实上等于是给宋提供了屏蔽北方暴力的服务。同样,金事实上是被南宋收买了,如果搞得好,原本应该帮着南宋屏蔽蒙古。这样的安排使得宋的经济高度发达。只是宋没有坚持购买暴力服务的政策,一次联金抗辽一次联蒙抗金,都是自己作死。清朝的情况更特殊,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华,而这个少数民族保留了自己的暴力功能,跟汉族人分开。第五,帝国统治者自己的暴力能力逐渐消亡。赫勒敦的说法是只需要三代人,一代 40 年,总共 120 年。第一代靠的是马上得天下,自然重视暴力。第二代坚持重视暴力只是为了不辜负第一代的重托。到第三代人,就已经失去暴力能力了。那么这就必然迎来帝国的灭亡。第六,边疆的暴力集团升级,夺取帝国的天下。明朝的政策是在边疆让少数民族互相打,有时会专门扶植一个代理人,让他打其他所有人。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原本就是大明扶植起来的。边疆部落的问题原本在于没有统一的领导,而努尔哈赤的崛起恰恰给了他们一个领导。于是边疆暴力集团形成了。而这时候,因为帝国内部已经没有暴力能力,边疆攻打帝国会非常容易。同时打败了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阿拉伯人,总人口还不到 50 万人。蒙古人征服欧亚大陆,他们征服的人口是他们自己人口的 100 倍到 200 倍。然后故事将会回到第一步,开始新一轮循环。*** 这个帝国兴亡循环不是精确的,取决于各个帝国具体的措施和条件,有时候快一点有时候慢一点,但是大体上都是类似的过程。如果农民不掌握暴力,元朝为什么被朱元璋的农民起义给灭了?因为那不是 “农民” 起义 —— 义军的主力有船工、采盐工和走私犯:他们原本就是帝国的边缘人士,他们至少在思想上没有被帝国完全驯化。明朝把首都直接放在靠近边缘的地方,一定程度上 “延长” 了自己的暴力能力。这个道理是,帝国的暴力,总是在边缘。这是和平的代价。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