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8千字
字数
2018-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王宝峰的新书提倡通过转换研究范式实现中国哲学学科的创新发展。
内容简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诠释学为视域的中国哲学文献学研究”重要阶段性成果西北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王宝峰(1968-),男,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现供职于西北大学哲学系。出版《李贽儒家思想研究》,该书获得“陕西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中国哲学史校注》等著作。
本书针对“选出而叙述之”范式导致中国哲学学术研究缺失“中国效度”“哲学效度”问题,主张在“谢无量范式”基础上,从“子学路径”“以西解中”向“经学路径”“以中化西”进行“范式转换”,期以作者原创的“‘述古’态度”“周文轴心”“中国哲学诠释学五层次理论”等方法论,实现中国哲学学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篇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谢无量范式”
- 一、“谢无量范式”之“中国效度”
- (一)“释古”态度
- (二)“六经”与孔子
- (三)正统大道与经学脉络
- 二、“谢无量范式”之“哲学效度”
- (一)哲学与哲学史正名
- (二)以宇宙论、伦理学为主脉
- (三)以人性论为核心内容
- 三、“谢无量范式”之中西哲学比较
- (一)哲学之名的比较
- (二)上古哲学之中西比较
- (三)论王充唯物主义思想
- (四)近世哲学之比较
- 四、两种范式下的名学观
- (一)“谢无量范式”之名学观
- (二)胡适名学观
- (三)冯友兰名学观
- 五、范式转换
- (一)“谢无量范式”何以消失百年?
- (二)“谢无量范式”为什么要回归?
- 下篇 未来中国哲学要论
- 一、“述古”态度
- (一)“疑古”平议
- (二)“述古”贞义
- (三)“二重证据法”之“述古”内涵
- (四)“述古”乃诠释学之态度
- (五)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之“态度转换”
- 二、“周文轴心”
- (一)中国“轴心时代”辨析
- (二)“周文轴心”
- 三、从“子学路径”到“经学路径”
- 四、从“以西解中”到“以中化西”
- 五、中国哲学诠释学大纲
- (一)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
- (二)成中英“本体诠释学”及刘笑敢“定向诠释学”
- (三)黄俊杰“中国诠释学的三个面相”和林安梧“造乎其道”的诠释学等
- (四)汤一介、景海峰、洪汉鼎、潘德荣等学者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
- (五)“中国哲学诠释学五层次理论”论纲
- 六、让“中国哲学”成为“哲学”
- 后记/月满西楼又中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西北大学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2008年增设西北大学电子出版社,均由西北大学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北大学出版社是我国西部地区成立最早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