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80千字
字数
2017-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政策民主"新民主理论,强调政策与民主联系,有助中国政策进程与民主发展。
内容简介
“政策民主”是一个新的民主概念,因为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在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中,还没有人使用这样的概念,只出现过“决策民主”、“民主决策”、“民主政策”等与之相近的概念。将“政策民主”的概念发展成为一种自成系统的民主理论,强调的是将“政策”与“民主”联系在一起,可以构成一种不可或缺的民主形态。本书是“政策民主”的第一部,其内容是“政策民主”的马克思主义“溯源”。通过系统整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对政策与民主关系的看法,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认可政策与民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还就这样的关系提出了五种重要的理论解释范式,即巴黎公社范式、苏维埃范式、计划经济范式、民主集中制范式和改革开放范式。“政策民主”理论不仅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找到“源”,还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深刻认识“政策民主”,不仅有助于中国的民主发展,亦对改善中国的政策过程有重要的帮助。毋庸讳言,中国已经走在“政策民主”的路上,只是多数人还未意识到这样的走向。我们所进行的研究,不过是为了使更多的人看清这样的走向,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扉页
- 版权信息
- “清华政治学书系”导言
- 清华政治学书系
- 前言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夺取政权的政策诉求
- 一 与“权力”有关的政策理念
- (一)国家依靠公共权力的存在
- (二)政治权力是经济权力的产物
- (三)集权是国家的本质
- (四)无产阶级负有夺取国家权力的重大使命
- (五)无产阶级政党要有自己的政策
- 二 政策与民主的基本关系
- (一)民主就是共产主义
- (二)“民主制”的政策含义
- (三)无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政策
- 三 作为斗争武器的政策
- (一)反对统治阶级政策的无产阶级政治运动
- (二)正确认识市民社会的政策功能
- (三)选举的政策作用
- (四)无产阶级的选举策略
- (五)在议会政治中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诉求
- 四 民众的权利和政策参与
- (一)无产阶级的权利诉求
- (二)无产阶级不能放弃政治和政策
- (三)国家成员整体性的政策参与
- (四)谨慎看待全民投票的政策方式
- (五)舆论与政策参与的关系
- 五 政策的价值诉求
- (一)无产阶级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 (二)对平等的理解
- (三)无产阶级的自由观念
- 六 政策的法制要求
- (一)法律与法制
- (二)无产阶级的宪章运动
- (三)“人民立法”与“由人民来管理”
- 七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规则和政策态度
-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政策规则
- (二)对一些基本政策问题的态度
- 第二章 “公社”政策范式
- 一 “公社”的政权特征
- (一)建立公社是为了夺取权力
- (二)公社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形式
- (三)公社是废除国家的过渡形式
- 二 “公社”的组织形式和政策运行方式
- (一)建立在普选基础上的公社组织
- (二)公社的政策运行规则
- 三 “公社”的政策取向和政策作用
- (一)巴黎公社的政策措施
- (二)公社政策的阶级性质
- (三)公社的政策作用
- 四 “公社”的政策失误教训
- (一)军事策略的失误
- (二)政务管理策略的失误
- (三)由巴黎公社引申出的政策话题
- 第三章 列宁:从“公社国家”到苏维埃政权的政策诉求
- 一 “巴黎公社”向“公社国家”的演进
- (一)对巴黎公社的基本看法
- (二)取代旧国家机器的十大取向
- (三)对“公社”政策范式的发展
- (四)“公社国家”要求的政权转换
- 二 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
- (一)民主的基本含义
- (二)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特征
- (三)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重大区别
- (四)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基本要求
- 三 围绕选举展开的斗争
- (一)对普选权和选举原则的全面理解
- (二)对挑战人民代表制选举的积极抵制
- (三)无产阶级政党在杜马选举中的策略
- (四)选举体现的革命和政策目标
- 四 无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发展
- (一)对无产阶级议会斗争的正确认识
- (二)议会党团的重要作用
- (三)利用议会的政策宣示
- (四)为“立宪会议”创造条件
- 五 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 (一)建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诉求
- (二)苏维埃的性质界定
- (三)苏维埃的政策取向
- (四)农民委员会和农村苏维埃
- (五)夺取政权等同于建立“公社国家”苏维埃
- 六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观念
- (一)对“政策”的基本要求
- (二)与政策有关的权力和权利
- (三)政策价值取向:平等与自由
- (四)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
- (五)舆论与政策的关系
- (六)影响政策的制度和法制因素
- (七)对政府政策的批判立场
- 七 党的策略与民主政策过程
-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问题
- (二)党内的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
- (三)具有双重含义的“民主集中制”
- 第四章 “苏维埃”政策范式
- 一 苏维埃式的国家
- (一)公社式国家和苏维埃式国家
- (二)苏维埃国家的基本特征
- (三)苏维埃国家的组织建构
- (四)苏维埃国家的历史任务
- 二 苏维埃的民主
- (一)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
- (二)无产阶级民主即苏维埃的民主
- (三)苏维埃共和国是更高类型和最高类型的民主制
- (四)反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实际举动:废除立宪会议
- (五)选举与民主的关系
- (六)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 (七)反对“生产民主”
- 三 “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化
- (一)“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要点
- (二)“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 (三)“新经济政策”的组织和宣传措施
- (四)对“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解
- (五)有秩序“退却”和停止“退却”
- (六)“新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
- 四 “苏维埃”政策范式的基本要求
- (一)基本政策理念
- (二)党的政策核心作用
- (三)民主集中制:从“集体管理制”到“一长制”的变化
- (四)政策执行的规范性要求
- (五)反对官僚主义
- (六)法制保障和政策监督
- (七)广泛的政策参与
- (八)“计划经济”的萌芽
- 第五章 斯大林:“计划经济”政策范式
- 一 支持“新经济政策”取向的“苏维埃”政策范式
- (一)建立苏维埃式国家的基本诉求
- (二)为建立苏维埃政权提出的民主要求
- (三)苏维埃政权的基本制度特征
- (四)党的决策与党内民主
- (五)建立有效的政策执行和监督体制
- (六)确立与苏维埃制度结合的民主机制
- (七)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 二 “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政策的转变
- (一)“计划经济”的早期表述
- (二)“新经济政策”第一时期的“计划性”要求
- (三)“新经济政策”第二时期的工业发展计划
-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政策要求
- (五)第二个五年计划和“计划经济”的定型
- 三 凸显党的领导的“计划经济”政策范式原则
- (一)党的政策领导作用原则
- (二)密切联系群众原则
- (三)自我批评原则
- (四)党的团结与统一原则
- (五)求实的决策原则
- (六)掌控“计划经济”原则
- 四 “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决策体制
- (一)避免“个人决定”的集体领导
- (二)反对“党专政”和“领袖专政”
- (三)建立“全会”决策机制
- (四)注重决策的理论与方法
- 五 “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执行体制
- (一)政策执行的必备条件
- (二)注重政策执行的“过渡”环节
- (三)注重“说服”而不是“强制”
- (四)推行“一长制”
- (五)与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作斗争
- (六)干部决定一切
- 六 “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监督体制
- (一)经常性和领导亲自参加的检查
- (二)根据政策效果而不是工作报告进行实地检查
- (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
- (四)建立中央工作人员到地方工作的检查制度
- (五)公开承认错误和诚恳纠正错误
- 七 “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民主取向
- (一)民主的基本要求
- (二)“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民主制度基础
- (三)“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选举基础
- (四)“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群众参与基础
- (五)“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价值取向基础
- (六)“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党内民主”基础
- 第六章 毛泽东: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诉求
- 一 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
- (一)旧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 (三)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 二 不同革命时期的政策选择
- (一)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要求
-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取向
-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策安排
- 三 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民主问题
- (一)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维系工农兵政府的民主
- (二)抗日战争时期:维系统一战线的民主
- (三)解放战争时期: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
- 四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理念
- (一)“群众路线”理念
- (二)“实事求是”理念
- (三)“党内民主”理念
- (四)“学习理论”和“反对党八股”理念
- (五)“吸取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理念
- 五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机制
- (一)代表群众利益的决策标准
- (二)实事求是的决策态度
- (三)保证革命方向的决策原则
- (四)调查研究的决策方法
- (五)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
- (六)党委制的决策体制
- (七)听取政策意见和政策协商
- (八)政策解释和政策宣传
- (九)政策执行中的领导方法
- (十)建立政策报告制度
- (十一)干部决定一切
- (十二)勇于纠正政策错误
- 第七章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
- 一 民主与民主集中制
- (一)民主和集中是对立的统一关系
- (二)坚持“人民民主”取向的民主原则
- (三)民主集中制所体现的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 (四)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
- (五)民主集中制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保障
- 二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二)政治协商制度
- (三)统一战线的制度功能
- (四)行政管理制度
- 三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政策取向
- (一)“党的领导”取向
- (二)“人民利益”取向
- (三)“总路线指导政策”取向
- (四)“不照搬外国经验”取向
- (五)“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取向
- (六)“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向
- (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取向
- (八)“发展商品生产”取向
- (九)“计划经济”取向
- (十)走中国自己的路的“现代化”取向
- 四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决策机制
- (一)集体领导机制
- (二)党政分工机制
- (三)会议讨论机制
- (四)调查研究机制
- (五)群众路线机制
- (六)计划决策机制
- (七)政策掌控机制
- 五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执行政策要求
- (一)“领导方法”要求
- (二)“不执行错误政策”要求
- (三)“民主管理”要求
- (四)反对不良风气要求
- 六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政策监督机制
- (一)政策检查机制
- (二)批评和自我批评机制
- (三)反对官僚主义机制
- (四)“讲真话”机制
- (五)政策纠错机制
- 第八章 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阐释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策观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政策理念
- (二)群众运动和民主教育
- (三)民主政权建设中的政策问题
- 二 民主与民主集中制
- (一)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
- (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
- 三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决策机制
- (一)集体领导机制
- (二)党政分工机制
- (三)群众路线机制
- (四)调查研究和计划决策机制
- (五)政策掌控机制
- 四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执行政策要求
- (一)“政策宣传”要求
- (二)“坚决执行政策”要求
- (三)“反官僚主义”要求
- 五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政策监督机制
- (一)对领导人的监督
- (二)对干部的监督
- (三)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 (四)来自人大、政协等的政策监督
- (五)中央主动纠正政策错误
- 六 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
- (一)以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落实党内民主
- (二)恢复党内民主的优良传统
- (三)以整风达到政策统一
- (四)干部能上能下
- (五)正确认识领袖的作用
- 第九章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
- 一 “改革开放”的政策路线
- (一)“开放政策”的基本诉求
- (二)“改革”的基本定位
- (三)对“改革开放”政策路线的全面理解
- (四)“改革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长期性要求
- 二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重要取向
- (一)“实事求是”取向
- (二)“解放思想”取向
- (三)“现代化”取向
- (四)“社会主义”取向
- (五)“市场经济”取向
- (六)“中国道路”取向
- (七)“社会安定”取向
- (八)“不争论”取向
- (九)“既反右也反左”取向
- (十)“大胆试验”取向
- 三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民主基础
- (一)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
- (二)注重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
- (三)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 四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法制基础
- (一)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 (二)加强立法工作
- (三)党要有党规党法
- (四)以法制维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 (五)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
- 五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群众路线基础
- (一)群众路线就是善于从群众议论中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政策
- (二)群众路线就是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
- (三)群众路线就是要认真关心群众生活
- (四)群众路线就是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
- (五)群众路线就是要向群众耐心地解释政策和面临的困难
- (六)群众路线就是要以民主集中制解决利益问题
- (七)群众路线要求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
- 六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制度基础
- (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二)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三)注重统一战线的政策功能
-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 七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决策体制
- (一)注重研究新问题、新情况
-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三)保证中央的权威
- (四)对中央决策层的要求
- (五)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机制
- 八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政策执行和监督体制
- (一)坚决执行中央政策
- (二)克服官僚主义
- (三)实践是检验政策的标准
- (四)政策“有错必纠”
- (五)实事求是的政策评价
- 第十章 与“政策与民主”有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
- 一 “公社”政策范式
- (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视角阐释政策与民主的关系
- (二)“公社”政策范式的基本要求
- 二 “苏维埃”政策范式
- (一)“苏维埃”政策范式是“公社”政策范式的延续和发展
- (二)政策与民主结合的“苏维埃”政策范式
- (三)“苏维埃”政策范式的十大要素
- 三 “计划经济”政策范式
- (一)“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基本原则
- (二)“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民主要求
- (三)“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决策要求
- (四)“计划经济”政策范式的政策执行和监督要求
- 四 “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
- (一)发展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 (二)“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制度基础
- (三)“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决策机制
- (四)“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政策执行机制
- (五)“民主集中制”政策范式的政策监督机制
- 五 “改革开放”政策范式
- (一)作为基本路线的“改革开放”
- (二)“改革开放”要求发展民主
- (三)为“改革开放”奠定法制基础
- (四)群众路线的基础性作用
- (五)“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决策要求
- (六)“改革开放”政策范式的政策执行和监督要求
- (七)以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改革开放”政策范式
- 六 联系与发展:五种理论范式的共性与特性
- 参考书目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