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认识“政策民主”,不仅有助于中国的民主发展,也对改善中国的政策过程有重要的帮助。

内容简介

“政策民主”是一个新的民主概念,因为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在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中,还没有人使用这样的概念。将“政策民主”的概念发展成为一种自成系统的民主理论,强调的是将“政策”与“民主”联系在一起,可以构成一种不可或缺的民主形态。

本书是“政策民主”的第四部,其内容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民主”实践发展的总体说明,涵盖的时间是从1976年10月开始,到2012年9月终止,即中共“十大”后期至“十七大”时期。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再现不同时段的政策民主实践场景,不仅展示了实践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和基本经验,也指出了未来实践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强调政策民主实践的发展既丰富了中国的人民民主理论,也对推动中国民主的系统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录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政策纠错”的基础性作用(1976年10月—1982年8月)
  • 一 确立实事求是的政策评价标准
  • (一)政策评价与“真理标准讨论”
  • (二)“大民主”不利于政策选择
  • (三)以实践标准检视以往的政策错误
  • 二 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政策选择
  • (一)“教育革命”与工农兵学员
  • (二)一年内召开两次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 (三)高度民主与高度集中的政策纠错路径
  • 三 终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
  • (一)影响千家万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 (二)面对多重压力的政策讨论
  • (三)第二次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的决策
  • (四)回城风波与政策再调整
  • (五)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检视
  • 四 回归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
  • (一)制度层面的“拨乱反正”和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
  • (二)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 (三)恢复“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式
  • 五 保障农民权利的政策举措
  • (一)“农业学大寨”引出的政策质疑
  • (二)“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试点
  •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选择
  • (四)农村政策纠错中的五个“突破”
  • 六 确定政策发展方向
  • (一)“现代化”方向
  • (二)“开放”方向
  • (三)“先富”方向
  • (四)“市场经济”方向
  • (五)“调整”方向
  • (六)“民主”方向
  • (七)以“纠错”为基础的“政策民主”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与政策放开(1982年9月—1987年9月)
  • 一 确定改革开放的政策路线
  • (一)作为“总政策”的改革开放政策
  • (二)先农村后城市的政策步骤
  • (三)“渐进式”发展的政策要求
  • 二 “放至全民”的宪法讨论
  • (一)为政策奠定法制基础
  • (二)全民参与的宪法讨论
  • 三 “放权”启动的国有企业改革
  • (一)控制政策权力的要求
  • (二)“简政放权”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
  • (三)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权力关系变化
  • 四 “放两年再看”的私营企业政策
  • (一)“大碗茶”的出现
  • (二)“傻子瓜子”风波
  • (三)慎重对待私营企业的政策态度
  • 五 “全面放宽”的农村政策
  • (一)农村政策聚焦点的变化
  • (二)放宽农村政策的具体措施
  • (三)“放开”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 (四)“撤社建乡”的制度性安排
  • (五)政策放宽带来的多样性机会
  • 六 “放开物价”的“价格双轨制”
  • (一)价格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 (二)应对物价上涨和“抢购风”
  • (三)“放开市场”的经济体制改革
  • 七 建立新的政策机制
  • (一)为政策破除“制度性障碍”
  • (二)引入新的政策机制
  • (三)营造宽松政策环境的“政策民主”
  • 第三章 发展中求稳定(1987年10月—1992年9月)
  • 一 发展是硬道理
  • (一)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路线
  • (二)注重经济快速增长
  • (三)支持发展的重要条件
  • 二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 (一)以副食补贴的方法应对物价上涨
  • (二)“物价闯关”引起的波动
  • (三)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理顺物价关系
  • (四)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
  • 三 调整企业政策和产业政策
  • (一)搞活国有企业
  • (二)对乡镇企业的整顿
  • (三)支持私营企业发展
  •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
  • (五)注重企业发展动力
  • 四 深化农村改革
  • (一)发展高质农业
  • (二)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 (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四)启动村民自治
  • (五)对“徘徊”状态的政策解读
  • 五 扩大对外开放
  • (一)国际大循环与沿海发展战略
  • (二)海南建省与开放
  • (三)上海浦东开发
  • (四)内陆与沿边开放
  • (五)调整外贸政策
  • (六)注重开放政策所要求的四个“结合”
  • 六 服务于发展的科技政策
  • (一)推行“火炬”计划
  • (二)确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 (三)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
  • 七 关注民生政策
  • (一)实施“菜篮子工程”
  • (二)住房制度改革
  • (三)由“输血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
  • (四)重视回应与分配的“民主政策”
  • 八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 (一)坚持政治体制改革
  • (二)注重民主决策和集体决策
  • (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讨论和民主表决机制
  • (四)政治协商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重要保证
  • (五)鼓励群众的政策参与
  • (六)支持“发展”的“政策民主”
  • 第四章 走向市场经济(1992年10月—1997年8月)
  • 一 市场经济的基本政策要求
  •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认识
  • (二)按市场经济要求确定的政策目标
  • (三)注意市场与民主的关系
  • 二 宏观调控初露锋芒
  • (一)宏观调控的着重点
  • (二)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
  • (三)物价上涨的调控
  • (四)财政收支的调控
  • (五)对外贸易的调控
  • (六)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学习”
  • 三 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目标
  • (二)国企改革的六项举措
  • (三)规范乡镇企业发展
  • (四)制定产业政策的规范性程序
  • (五)“渐进式”的企业改革要求
  • 四 重视三农问题
  • (一)三农政策制定程序化
  • (二)发展大农业
  • (三)农民减负与增收
  • (四)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发展
  • (五)“目标导向”的政策利弊
  • 五 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
  • (一)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
  •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三)教育政策与科技政策的民主要求
  • 六 着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一)“八七”扶贫攻坚
  • (二)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三)改革企业职工养老制度
  • (四)推进城镇住房改革
  • (五)关注产品质量
  •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七)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 七 机构改革与依法决策
  •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机构改革
  • (二)建立公务员制度
  • (三)依法决策与民主决策的要求
  • (四)与“市场化”结合的“政策民主”
  • 第五章 适应经济全球化(1997年9月—2002年10月)
  • 一 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 (一)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
  • (二)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 (三)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
  • (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国内政策的影响
  • 二 国企改革攻坚
  • (一)国企三年脱困的政策思路
  • (二)国企改革的政策效果
  • (三)国企职工下岗的政策要求
  • (四)实施再就业工程
  • (五)强化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作用
  • (六)减轻就业压力的其他政策措施
  • (七)对国企改革政策的基本评价
  • 三 “攻关”的三大政策
  • (一)城市“低保”全覆盖
  • (二)基本实现“两基”目标
  • (三)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
  • (四)三大“攻关”政策的民主要素
  • 四 面对全球化挑战的三农政策
  • (一)两本书揭示的三农问题
  • (二)土地政策的发展
  • (三)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 (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 (五)启动乡镇改革
  • (六)走向制度化的村民自治
  • 五 环境保护与西部大开发
  • (一)退耕还林还草试点
  • (二)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环保计划
  • (三)打造“节水型”社会
  • (四)注重“洪水管理”
  • (五)“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设想
  • (六)环境保护中的不当与正当政策行为
  • 六 行政改革与政府创新
  • (一)力度最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 (二)依法行政的要求
  •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四)实施价格决策听证
  • (五)地方政府创新
  • (六)推动政策过程开放的要素
  • 七 决策民主与政策参与
  • (一)决策民主的新要求
  • (二)人大制度创新
  • (三)开展城市社区建设
  • (四)增强政策开放性的“政策民主”
  • 第六章 营造政策保障体系(2002年11月—2007年9月)
  • 一 危机处理保障
  • (一)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政策过程
  • (二)积极应对禽流感
  • (三)建立四级应急响应体系
  • (四)危机管理政策模式的形成
  • 二 反哺三农保障
  • (一)取消农业税的税费改革
  • (二)发放三项补贴
  • (三)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 (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五)保障农民工权益
  • (六)推进新农村建设
  • (七)“反哺”三农的政策效果
  • 三 经济发展保障
  • (一)维持经济快速增长
  • (二)调整人民币汇率
  • (三)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四)外国人眼中的“北京共识”
  • 四 基本安全保障
  • (一)食品安全的政策选择
  • (二)药品安全的政策措施
  • (三)饮水安全的基本保障
  • (四)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和防范
  • (五)公民人身安全保障
  • (六)安全保障中的民主要素
  • 五 资源与环境保障
  • (一)解决“电荒”问题的政策要求
  • (二)开启石油战略储备
  • (三)鼓励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政策
  • (四)“节约型社会”的政策选择
  • (五)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五种政策机制
  • 六 收入分配保障
  • (一)落实最低工资标准
  • (二)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 (四)城市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
  • 七 公共服务保障
  • (一)行政许可法与公务员法的颁布
  • (二)“服务型政府”取向的改革要求
  • (三)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 (四)政务公开的新要求
  • (五)行政服务中心的普及
  • (六)建立公共服务新机制
  • 八 和谐社会的民主保障
  • (一)提高执政能力的政策要求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要求
  • (三)党内民主的新发展
  • (四)更高层级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改革试点
  • (五)“参与式预算”改革试点
  • (六)行政机关民主决策的程序性规定
  • (七)提供基本保障的“政策民主”
  • 第七章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7年10月—2012年9月)
  • 一 着力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 (一)“保八”和“保七”的努力
  • (二)抑制CPI上涨趋势
  • (三)低位运行的股市
  • (四)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五)中国经济政策成功的要素
  • 二 化解金融危机压力的三农政策
  • (一)及时调整三农政策的侧重点
  • (二)以增加投入和补贴保证粮食丰收
  • (三)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减轻农民负担
  • (四)解决农民工“倒流”问题
  • (五)维系农村发展动力
  • 三 以危机管理政策模式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
  • (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救灾过程
  • (二)汶川大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援过程
  • (三)处理“三鹿奶粉事件”
  • (四)应对甲型H1N1流感
  • (五)危机管理政策的经验积累
  • 四 减轻社会压力的民生政策
  • (一)提高标准的开发式扶贫政策
  • (二)注重“应保尽保”的城乡“低保”政策
  • (三)城乡合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 (四)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
  • (五)建立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 (六)覆盖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助学政策
  • (七)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收入分配政策
  • (八)注重民生政策的降压作用
  • 五 医疗体制改革引入的新政策模式
  • (一)来自香港医疗融资制度改革的启示
  • (二)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议程调整
  • (三)由七套改革方案到九套改革方案
  • (四)新医改方案的讨论与征求意见
  • (五)政策决定与政策内容
  • (六)外来政策模式与中国典型政策模式的结合
  • 六 “决策民主”的实践发展
  • (一)国家立法中的公开征求意见
  • (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争论
  • (三)地方人大的“开门立法”和“公开议事”
  • (四)地方政府的开放式决策
  • (五)限制决策权力的改革试点
  • (六)民主决策的程序化要求
  • 七 “政策执行民主”的实践发展
  • (一)政策执行的民主要求和程序规定
  • (二)依法行政的创新做法
  • (三)“政社互动”的改革试点
  • (四)“网络舆情”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 (五)地方“维稳”的政策模式
  • 八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 (一)维系中国政策发展的重要理念
  • (二)“大部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 (三)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
  • (四)政策信息公开的规范性程序
  • (五)认同与压力体现的政策支持
  • (六)走向制度化的“政策民主”
  • 第八章 推动民主理论发展的政策民主实践
  • 一 人民民主理论与政策民主实践
  • (一)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 (二)人民民主权力观在政策领域的体现
  • (三)政策民主对人民民主权利观的发展
  • (四)政策参与体现的人民民主参与观
  • (五)人民民主价值观的政策化特征
  • (六)人民民主社会观与政策的联系
  • (七)人民民主法治观与“政策法治化”的实践
  • (八)人民民主制度观带来的政策制度化发展
  • (九)人民民主文化观的政策文化要求
  • (十)人民民主政治发展观与“政策主导”的政治发展范式
  • 二 使发展政策民主成为自觉行为
  • (一)政策民主实践发端的重要条件
  • (二)政策民主实践的基本经验
  • (三)政策民主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三 中国民主的系统性发展
  • (一)发展多种形态的民主
  • (二)需要系统化的中国民主
  • (三)民主系统的支持性条件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