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4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刘小玄1987-2018年国内企业改革论文精选,代表中国改革特征和实践问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刘小玄1987-2018年在国内发表的十几篇论文,文集的编选工作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做的。由于篇幅限制,未能选入更多的论文,而将选入的论文聚焦在企业改革的经历、理论及经验分析方面,反映了那个改革时代的重要特色。本书收集的论文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改革特征和面临的各种值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论文紧密联系中国的改革实践,尤其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发展脉络,是研究中国改革经历的很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 编者说明
- 作者小传
- 总序
- 企业的收入刺激效应分析
- 一
- 二
- 三
- 四
- 企业自主权差异的实绩效应及其原因[1]
- 一 经营自主权的基本结构
- 二 不同经营自主权下的不同实绩
- 三 影响和决定结构差异的因素
- 四 理论总结和政策含义
-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效率的影响[1]
- 一 产权结构的差异
- (一)剩余分配权的差异
- (二)经营管理决策权的差异
- 二 产权结构差异是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 (一)剩余支配权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 (二)经营管理决策权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 三 结论
- 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
- 一 不同的产权职能收益
- 二 关于剩余支配权
- 三 产权契约的最优化
- 四 关于“内部人控制”及其约束机制
- 五 关于企业财产权
- 六 政策应用含义
- 转轨经济中的企业主权模式
- 一 剩余权安排的一般基础
- 二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率来源
- 三 企业主权模式
- 四 市场和产权的相互作用
- 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1985—1994[1]
- 一 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
- 二 基本分析框架和模型
- 三 数据分析的结果
- 四 理论和政策含义
- 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
- 一 导言
- 二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可能的原因
- 三 代表性数据的选择
- 四 分析框架
- 五 分析的结果
- 六 结论
- 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
- 一 导言
- 二 市场绩效的不可忽视的决定因素:产权结构
- 三 在产权结构既定条件下规模和集中率的作用
- 四 不同进入壁垒对产业绩效的作用
- 五 产权和规模既定条件下集中率对于绩效的作用
- 六 分析的总结和理论含义
- 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
- 一 中国民营化的特征和基础:利益相关者的半自发行为
- 二 民营化发生的原因及其阻力:各种不同利益的权衡
- 三 模型的建立
- 四 决定改制最优均衡的关键变量的选择
- 五 理论和政策含义
- 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
- 一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销售、就业、资本分布及股权结构
- (一)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销售收入、就业和资本分布
- (二)不同类型企业的股权资本结构的比较
- 二 所有制变量对产业效率的作用
- 三 资本股权变量对改制企业效率的作用
- 四 分析的结论和相应的政策意义
- 改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 一般广义的改制是否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
- (一)改制与经营绩效的非参数检验:纵向比较
- (二)改制与经营绩效的计量检验:改制企业与未改制企业的比较
- 二 产权结构与经营绩效
- (一)产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多元回归模型估计
- (二)持股结构与经营绩效:logit模型的估计
- 三 结论
- 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
- 一 数据和样本特征
- (一)数据:抽样方法及特征
- (二)样本企业的特征
- (三)样本企业的产权变化特征
- 二 模型和分析方法
- (一)基本模型与方法
- (二)分析角度和分析方式
- (三)解释变量的选择
- 三 分析结果
- (一)不同资本股权结构的企业效率比较
- (二)不同资本股权结构分组的企业效率比较
- (三)不同改制发起者的企业效率比较
- (四)不同持股结构企业的效率比较
- (五)改制进程中企业产权变化对效率的影响
- 四 主要结论和理论政策含义
- 民营化改制的背后
- 大量改制发生在2000年之后
- 仅三成企业改变所有制性质
- 现实中往往是“丑女先嫁”
- 改制并非仅需权衡公平与效率
- 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的度量和比较及其外生决定因素(2000—2004)[1]
- 一 导言
- 二 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现状和数据描述
- 三 分析方法和模型框架
- 四 效率的度量及其比较
- (一)产业相对效率度量的结果
- (二)地区相对效率的度量结果
- (三)不同隶属企业的相对效率
- (四)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相对效率比较
- 五 企业效率的外生决定因素
- 六 基本结论和总结
- 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配置关系的检验
- 一 引言
- 二 文献综述
- 三 基本假设和数据描述
- 四 模型的建立及其估计结果
- 五 理论和政策含义
- 可竞争市场上的进入壁垒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理论框架和成本模型:区分垄断的不同性质
- 三 检验非经济性垄断的存在性
- 四 模型的估计与数据处理
- 五 实证检验结果
- 六 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 为什么僵尸企业能够长期生存?[1]
- 一 问题提出
- 二 僵尸企业的识别
- 三 僵尸企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
- 四 僵尸企业的状态转变:不变、恢复和退出
- 五 决定长期僵尸状态的非市场化因素
- 六 结论和政策建议
- 国有企业的扩张行为:动机及其效应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
- 三 统计描述验证
- 四 统计回归检验
- 五 现行激励机制及其产生的效应
- 六 结论和政策含义
- 编选者手记
- 《经济所人文库》第二辑总目(25种)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