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当代人必读的谣言传播学与危机治理史。

内容简介

宋仁宗时,民间和朝廷都在流传一则谣言:甲午年,四川会发生动乱。而从五代到北宋,每逢甲午,必然有动荡发生,这种近似魔咒的规律,形成了从朝廷到民间的心理恐慌。

在仁宗朝的甲午年(1054)到来之前,从四川到洛阳、开封,各种谣言不断滋生、蔓延,紧张和焦虑笼罩着北宋朝野。中央和地方做了各种准备,在担心与期盼中等待着1054年的到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楔子 谣言年代
  • 第一章 甲午年的魔咒
  • 孟知祥的934年
  • 王小波的994年
  • 六十甲子歌
  • 第二章 献上盛世之花
  • 二郎神游街
  • 峨眉山限游令
  • 从不军训的士兵
  • 第三章 皇帝也信谣?
  • 埋好财宝逃命去
  • 白头翁吃人
  • 会飞的帽子
  • 第四章 当乱未乱
  • 建议养条狗
  • 一场未遂的兵变
  • 读书人不传谣
  • 第五章 集体恐慌的蔓延
  • 超新星SN1054
  • 大理传来坏消息
  • 日夜不得休息
  • 第六章 从来没有真相可言
  • 新年的上元夜
  • 生死不明的对手
  • 曲终人未散
  • 结语 历史的听觉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盛世的谣言

    本书以北宋仁宗朝的 “甲午再乱” 谣言为题目,企图描绘出北宋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心理。作者选择从民间传言、帝王猜忌、官员应对等微观视角切入,揭示了盛世表象下潜藏的集体焦虑与权力博弈。但书写的很干涩,作者想写微观,但没有马伯庸的编剧功能,马王爷很天才的微观扩写,但本书没有这种能力。2010 年以后,自由派开始转战历史,明清太近,最喜欢的就是宋史,宋朝号称最尊重文人,可也因此无法整顿吏治,欺上瞒下的信息阻隔,地方的大族的土地兼并,最终形成如同明末,中央财政枯竭,但地方豪强奢靡,帝国无钱打仗,投降的武将成为军阀,成为剿灭宋朝的先锋。西方政治学关注合法性来源、政体和善与恶等问题,而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皇帝与官僚的斗争,以及治国就是治吏的理念。无论有多少好的政治理念,最终都需要官僚系统去实施。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西方政治学似乎缺失了一部分内容,即关于如何治理官僚体系腐败无能、相互推诿、只盲目维护扩张自己部门利益的问题。对于川普的 DeepState,世界上的大聪明不是没人思考,三权分立的监督和小政府的 “休克疗法”,在理论上确实是一剂良药,可贫富差距的调整,地区不平衡的转移支付,教育和医疗的公平性,更不要说强大国防的保家卫国,跨州县的基础设施(交通、电力和通讯),如果没有强政府如何协调?灯塔国掏空制造业并不是向全世界献爱心,洽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表现。国家和公司类似,竞争的就是在于信息的畅通和命令的执行效率,领袖(管理层)是否明察秋毫,中央(上层)指示的贯彻。以今天的现代通讯去解读千年前的宋朝很无聊,反而让我们了解信息掌控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在治理上的重要,宋朝先进在于纸张和雕版印刷,使得全国科举选拔官吏,税收成为可能,今天的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同样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减轻谣言的危害。2025 年 #265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新的一天,愿你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不慌不忙,朝着自己喜欢的模样努力,每一天都是靠近理想的一步。最喜欢罗振宇老师说的那句:“我每天读一本书,不是装样子,是要把别人的思想嚼碎了变成自己的弹药库。”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谣言真的止于智者吗?

        黄博新作《如临大敌》以宋朝谣言为镜,为现代人敲响警钟。书中揭示:即便在文化鼎盛的宋朝,谣言照样肆虐 ——"王安石吃鱼饵"" 苏轼写反诗 "等离奇传闻引发朝野动荡,甚至改变历史走向。作者通过剖析这些案例,道破三个关键真相:第一,谣言本质是" 社会情绪的体温计 "。宋朝民间对变法的不满、官场党争的暗流,都通过谣言形式爆发。如同今天" 养老金被挪用 ""转基因绝育" 等谣言,实则是公众焦虑的投射。第二,古代辟谣比现代更难。书中描写苏轼为自证清白,不得不将私人信件公之于众,而现代至少还有官方通报渠道。但共通点是:真相永远跑不过谣言,因为 "猎奇比真相更诱人"。第三,最发人深省的是 "谣言三定律":越是颠覆常识越易传播,越是牵扯权威越受关注,越是无法证伪越难消除。书中记载的 "皇宫狐仙报应" 谣言,与今日 "微波塔传播病毒" 的套路如出一辙。推荐中老年读者重点阅读第四章《谣言食用指南》,其中 "三问识别法" 简单实用:问来源(是否权威)、问逻辑(是否自洽)、问动机(谁受益)。书中列举的宋朝百姓轻信谣言导致家破人亡的案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800 年过去,人性从未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做乌合之众。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4条书评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