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引导学生建立人类文明大逻辑。

内容简介

全书将《论语》按照仁德、道义、知勇、礼乐、忠孝、学友、君子、圣士、其他9个主题来阅读。通过原文字词注释译文,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力,从而体会《论语》的博大精深,体会儒家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

书中精选西方先哲的著述,与《论语》进行对照阅读、内容阐释,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建立人类文明大逻辑。在人类文明大逻辑下观照当下的社会文化,让学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进行反思,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懂得尊重和包容,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单元 我欲仁,斯仁至矣——关于仁德的对读
  • 第一则 《论语·颜渊篇》(12.22)
  • 第二则 《论语·颜渊篇》(12.1节选)
  • 第三则 《论语·阳货篇》(17.6)
  • 第四则 《论语·宪问篇》(14.17)
  • 第五则 《论语·卫灵公篇》(15.10)
  • 第六则 《论语·学而篇》(1.2)
  • 第七则 《论语·子张篇》(19.6)
  • 第八则 《论语·述而篇》(7.30)
  • 第九则 《论语·子路篇》(13.27)
  • 第十则 《论语·卫灵公篇》(15.9)
  • 第十一则 《论语·卫灵公篇》(15.36)
  • 第十二则 《论语·学而篇》(1.3)
  • 第十三则 《论语·子罕篇》(9.29)
  • 第十四则 《论语·雍也篇》(6.23)
  • 第十五则 《论语·乡党篇》(10.17)
  • 第十六则 《论语·雍也篇》(6.29)
  • 第十七则 《论语·里仁篇》(4.25)
  • 第十八则 《论语·宪问篇》(14.4节选)
  • 第十九则 《论语·宪问篇》(14.34)
  • 第二十则 《论语·为政篇》(2.1)
  • 第二十一则 《论语·阳货篇》(17.14)
  • 第二单元 朝闻道,夕死可矣——关于道义的对读
  • 第一则 《论语·子张篇》(19.22)
  • 第二则 《论语·里仁篇》(4.8)
  • 第三则 《论语·卫灵公篇》(15.29)
  • 第四则 《论语·卫灵公篇》(15.24)
  • 第五则 《论语·里仁篇》(4.15)
  • 第六则 《论语·公冶长篇》(5.7)
  • 第七则 《论语·卫灵公篇》(15.40)
  • 第八则 《论语·述而篇》(7.6)
  • 第九则 《论语·卫灵公篇》(15.32)
  • 第十则 《论语·子罕篇》(9.30)
  • 第十一则 《论语·公冶长篇》(5.16)
  • 第十二则 《论语·泰伯篇》(8.13)
  • 第十三则 《论语·季氏篇》(16.1)
  • 第十四则 《论语·宪问篇》(14.12)
  • 第十五则 《论语·颜渊篇》(12.10)
  • 第十六则 《论语·里仁篇》(4.10)
  • 第十七则 《论语·里仁篇》(4.16)
  • 第十八则 《论语·述而篇》(7.16)
  • 第十九则 《论语·为政篇》(2.24)
  • 第三单元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关于知勇的对读
  • 第一则 《论语·学而篇》(1.1)
  • 第二则 《论语·述而篇》(7.20)
  • 第三则 《论语·述而篇》(7.28)
  • 第四则 《论语·里仁篇》(4.14)
  • 第五则 《论语·阳货篇》(17.23)
  • 第六则 《论语·阳货篇》(17.8)
  • 第七则 《论语·学而篇》(1.15)
  • 第八则 《论语·先进篇》(11.12)
  • 第九则 《论语·季氏篇》(16.8)
  • 第十则 《论语·宪问篇》(14.28)
  • 第十一则 《论语·阳货篇》(17.1)
  • 第十二则 《论语·为政篇》(2.4)
  • 第十三则 《论语·子罕篇》(9.8)
  • 第十四则 《论语·卫灵公篇》(15.8)
  • 第十五则 《论语·公冶长篇》(5.21)
  • 第四单元 立于礼,成于乐——关于礼乐的对读
  • 第一则 《论语·卫灵公篇》(15.11)
  • 第二则 《论语·述而篇》(7.14)
  • 第三则 《论语·学而篇》(1.12)
  • 第四则 《论语·泰伯篇》(8.2)
  • 第五则 《论语·子路篇》(13.3)
  • 第六则 《论语·乡党篇》(10.2)
  • 第七则 《论语·阳货篇》(17.21)
  • 第八则 《论语·颜渊篇》(12.11)
  • 第九则 《论语·泰伯篇》(8.8)
  • 第十则 《论语·八佾篇》(3.12)
  • 第十一则 《论语·子罕篇》(9.12)
  • 第十二则 《论语·里仁篇》(4.13)
  • 第十三则 《论语·颜渊篇》(12.1节选)
  • 第十四则 《论语·八佾篇》(3.14)
  • 第十五则 《论语·八佾篇》(3.20)
  • 第十六则 《论语·先进篇》(11.26节选)
  • 第五单元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关于忠孝的对读
  • 第一则 《论语·八佾篇》(3.19)
  • 第二则 《论语·述而篇》(7.25)
  • 第三则 《论语·颜渊篇》(12.14)
  • 第四则 《论语·子路篇》(13.19)
  • 第五则 《论语·为政篇》(2.22)
  • 第六则 《论语·颜渊篇》(12.7)
  • 第七则 《论语·学而篇》(1.6)
  • 第八则 《论语·学而篇》(1.11)
  • 第九则 《论语·为政篇》(2.5)
  • 第十则 《论语·为政篇》(2.7)
  • 第十一则 《论语·为政篇》(2.8)
  • 第十二则 《论语·里仁篇》(4.18)
  • 第十三则 《论语·里仁篇》(4.19)
  • 第十四则 《论语·里仁篇》(4.21)
  • 第十五则 《论语·学而篇》(1.9)
  • 第六单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友的对读
  • 第一则 《论语·述而篇》(7.2)
  • 第二则 《论语·为政篇》(2.15)
  • 第三则 《论语·卫灵公篇》(15.31)
  • 第四则 《论语·子张篇》(19.7)
  • 第五则 《论语·学而篇》(1.14)
  • 第六则 《论语·述而篇》(7.22)
  • 第七则 《论语·泰伯篇》(8.17)
  • 第八则 《论语·述而篇》(7.19)
  • 第九则 《论语·雍也篇》(6.12)
  • 第十则 《论语·为政篇》(2.9)
  • 第十一则 《论语·为政篇》(2.18)
  • 第十二则 《论语·阳货篇》(17.9)
  • 第十三则 《论语·先进篇》(11.20)
  • 第十四则 《论语·子张篇》(19.13)
  • 第十五则 《论语·学而篇》(1.8)
  • 第十六则 《论语·里仁篇》(4.26)
  • 第十七则 《论语·乡党篇》(10.22、10.23)
  • 第十八则 《论语·颜渊篇》(12.23)
  • 第十九则 《论语·颜渊篇》(12.24)
  • 第二十则 《论语·季氏篇》(16.4)
  • 第七单元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关于君子的对读
  • 第一则 《论语·宪问篇》(14.42)
  • 第二则 《论语·颜渊篇》(12.4)
  • 第三则 《论语·卫灵公篇》(15.18)
  • 第四则 《论语·为政篇》(2.12)
  • 第五则 《论语·雍也篇》(6.18)
  • 第六、七则 《论语·为政篇》(2.14)、《论语·子路篇》(13.23)
  • 第八则 《论语·子路篇》(13.26)
  • 第九则 《论语·述而篇》(7.37)
  • 第十则 《论语·里仁篇》(4.11)
  • 第十一则 《论语·里仁篇》(4.5)
  • 第十二则 《论语·卫灵公篇》(15.20)
  • 第十三、十四则 《论语·子张篇》(19.8、19.21)
  • 第十五则 《论语·卫灵公篇》(15.23)
  • 第十六则 《论语·卫灵公篇》(15.7)
  • 第十七则 《论语·季氏篇》(16.10)
  • 第十八则 《论语·季氏篇》(16.7)
  • 第八单元 多乎哉?不多也——关于圣士的对读
  • 第一则 《论语·雍也篇》(6.30)
  • 第二则 《论语·述而篇》(7.26)
  • 第三则 《论语·述而篇》(7.34)
  • 第四则 《论语·子罕篇》(9.6)
  • 第五则 《论语·子路篇》(13.20)
  • 第六则 《论语·子路篇》(13.28)
  • 第七则 《论语·里仁篇》(4.9)
  • 第八则 《论语·泰伯篇》(8.7)
  • 第九则 《论语·宪问篇》(14.2)
  • 第十则 《论语:子张篇》(19.1)
  • 第十一则 《论语·颜渊篇》(12.20)
  • 第九单元 其他
  • 第一则 《论语·述而篇》(7.1)
  • 第二则 《论语·子罕篇》(9.5)
  • 第三则 《论语·述而篇》(7.5)
  • 第四、五则 《论语·先进篇》(11.9、11.10)
  • 第六则 《论语·述而篇》(7.8)
  • 第七则 《论语·子罕篇》(9.11)
  • 第八则 《论语·先进篇》(11.3)
  • 第九则 《论语·先进篇》(11.16)
  • 第十则 《论语·阳货篇》(17.25)
  • 第十一则 《论语·子罕篇》(9.17)
  • 第十二则 《论语·为政篇》(2.2)
  • 第十三则 《论语·雍也篇》(6.21)
  • 第十四则 《论语·述而篇》(7.11)
  • 第十五则 《论语·泰伯篇》(8.4节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