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继《股市长线法宝》后又一力作

内容简介

本书视角独特、结论有力,值得我国广大投资者阅读参考。

常规投资指南一般会从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利用定价理论告诉投资者如何投资,而本书则不然,作者摒弃了比较流行的“价值”投资策略和“增长”投资策略,从价值的来源考查投资策略,在强调“估值”重要性的同时,分析了投资者对高速成长产业预期过高的心理,认为快速成长产业并不适合长期投资,最后预测“婴儿潮”“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将如何影响金融市场,为投资者调整其投资组合配置提供了意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价值投资理论的自我救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揭开增长率陷阱的面纱
  • 第1章 增长率陷阱
  • 1.1 科技的硕果
  • 1.2 增长率陷阱
  • 1.3 谁获利,谁受损
  • 1.4 历史上的最佳长期股票
  • 1.5 股票与长期收益
  • 1.6 投资者的未来
  • 1.7 即将到来的人口危机
  • 1.8 全球解决方案
  • 1.9 投资的新方法
  • 1.10 本书的安排
  • 第2章 创造性的毁灭还是创造被毁灭
  • 2.1 “我应该购买和持有哪只股票?”
  • 2.2 创造性的毁灭
  • 2.3 回过头去寻找答案
  • 2.4 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历史
  • 2.5 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公司组成的投资组合
  • 2.6 长期收益
  • 2.7 标准普尔500指数表现落后的原因
  • 2.8 雅虎
  • 2.9 对市场价值和投资者收益的混淆
  • 2.10 投资者应该持有还是出售派生股票
  • 2.11 投资者的教训
  • 第3章 历久弥坚:寻找旗舰企业
  • 3.1 旗舰企业:表现最好的股票
  • 3.2 公司的坏消息怎样变成投资者的好消息
  • 3.3 表现最佳的标准普尔500“幸存者”
  • 3.4 寻找旗舰企业:投资者收益的基本原理
  • 3.5 过去的旗舰企业:20世纪70年代的“漂亮50”
  • 3.6 投资者的教训
  • 第4章 增长并不意味着收益:投资快速增长部门的误区
  • 4.1 全球产业分类标准
  • 4.2 泡沫部门:石油和科技
  • 4.3 金融和卫生保健:扩张的产业
  • 4.4 消费者部门:非必需消费品和日常消费品
  • 4.5 部门的变迁与收益
  • 4.6 部门投资策略
  • 4.7 投资者的教训
  • 第二部分 对新事物的高估
  • 第5章 泡沫陷阱:如何发现并规避市场狂热
  • 5.1 网络和科技泡沫
  • 5.2 投资者吸取教训了吗
  • 5.3 第一课:定价至关重要
  • 5.4 第二课:不要“爱上”你的股票
  • 5.5 第三课:当心庞大却又不知名的公司
  • 5.6 第四课:避免三位数的市盈率
  • 5.7 大盘科技类股票
  • 5.8 预测科技类公司利润增长率的愚蠢行为
  • 5.9 第五课:在泡沫中不要卖空
  • 5.10 对投资者的建议
  • 第6章 投资新中之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 6.1 这对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 6.2 长期的IPO回报
  • 6.3 长期中最好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 6.4 IPO投资组合的回报
  • 6.5 IPO的风险
  • 6.6 炙热的IPO市场
  • 6.7 老的、新的和创造性的毁灭
  • 6.8 创建者、风险投资家和投资银行家
  • 6.9 没有利润和资产支持的IPO股票
  • 6.10 大众的迷惑与疯狂
  • 6.11 小结
  • 第7章 资本贪婪者:作为生产力创造者和价值毁灭者的科技
  • 7.1 “你们必须停止发明”
  • 7.2 合成谬误
  • 7.3 资本的节制与挥霍
  • 7.4 科技进步
  • 7.5 竞争更加激烈的经济
  • 7.6 航空行业
  • 7.7 管理者眼中的科技
  • 第8章 生产效率与利润:在失败的行业中取胜
  • 8.1 航空行业:西南航空公司
  • 8.2 零售行业:沃尔玛
  • 8.3 沃尔玛的成功策略
  • 8.4 钢铁行业:纽柯公司
  • 8.5 在失败的行业中取胜
  • 第三部分 股东价值的源泉
  • 第9章 把钱给我:股利、股票收益和公司治理
  • 9.1 大景象
  • 9.2 不断降低的股利收益率
  • 9.3 增长期权和股利
  • 9.4 沃伦·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 9.5 股利和公司治理
  • 9.6 股利赤字
  • 9.7 股利税
  • 9.8 股票期权和股利
  • 9.9 期权改革
  • 9.10 小结
  • 第10章 股利再投资:熊市保护伞和收益加速器
  • 10.1 极大的熊市
  • 10.2 没有大萧条时的股票收益
  • 10.3 熊市保护伞和收益加速器
  • 10.4 熊市保护伞: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案例
  • 10.5 股利和业绩最优秀的股票
  • 10.6 高股利收益率投资策略
  • 10.7 标准普尔10(S&P 10)策略
  • 10.8 核心10
  • 10.9 校准收益加速器
  • 10.10 股份回购
  • 10.11 美元平均成本
  • 10.12 其他积累现金的投资
  • 10.13 小结
  • 第11章 利润:股东收益的基本来源
  • 11.1 利润准则
  • 11.2 现在的利润是真实的吗
  • 11.3 利润概念
  • 11.4 雇员股票期权的争议
  • 11.5 为什么股票期权应该作为支出
  • 11.6 基于养老金成本的争论
  • 11.7 标准普尔的核心利润
  • 11.8 利润质量
  • 11.9 利润偏差:上上下下
  • 11.10 最后的话,向未来一瞥
  • 第四部分 人口危机和未来全球经济强国的转变
  • 第12章 过去仅仅是个序幕吗:股票的过去和将来
  • 12.1 历史上的资产收益率
  • 12.2 西格尔常量:6.5%~7%的实际股票收益率
  • 12.3 股权风险溢价
  • 12.4 股权收益率的回归平均值
  • 12.5 世界范围内的股票收益率
  • 12.6 过去仅仅是个序幕吗
  • 12.7 来自人口问题的挑战
  • 第13章 不能被改变的未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
  • 13.1 为什么投资者应该关心这个问题
  • 13.2 不断变老的世界
  • 13.3 工人的匮乏
  • 13.4 生育率的升降
  • 13.5 不断延长的寿命
  • 13.6 不断下降的退休年龄
  • 13.7 社会保障危机
  • 13.8 社会保障:一个永远造钱的机器?
  • 13.9 社会保障信托基金
  • 13.10 老龄化浪潮来袭时的投资者策略
  • 第14章 克服老龄化浪潮:哪些政策有效,哪些政策无效
  • 14.1 为退休年龄建模
  • 14.2 过早退休的结果
  • 14.3 更高的生产增长率
  • 14.4 生产率提高的源泉
  • 14.5 生产率提高与老龄化浪潮
  • 14.6 更高的社会保障税并不是解决方法
  • 14.7 移民
  • 14.8 应该做些什么
  • 第15章 全球化解决方案:真正的新经济
  • 15.1 创新和发现的传播
  • 15.2 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 15.3 中国:起起落落
  • 15.4 工业革命的先驱:印刷术
  • 15.5 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欧洲和中国
  • 15.6 工业革命
  • 15.7 真正的新经济
  • 15.7.1 创新与网络的未来
  • 15.7.2 中国和印度
  • 15.8 21世纪中叶的世界
  • 15.8.1 不仅仅有中国和印度
  • 15.8.2 贸易赤字和对西方公司的接管
  • 15.8.3 失去工作和创造工作
  • 15.8.4 是机会,而不是威胁
  • 15.9 我们的未来
  • 第五部分 投资组合策略
  • 第16章 全球市场与世界投资组合
  • 16.1 中国和巴西
  • 16.2 传统观念再次出错
  • 16.3 增长与股票收益
  • 16.4 世界投资组合
  • 16.5 本国股权偏爱
  • 16.6 国际市场间日益紧密的联系
  • 16.7 部门多样化与国家多样化
  • 16.8 推荐分配
  • 16.9 怎样投资海外
  • 16.10 交易所交易基金
  • 16.11 国内指数化
  • 16.12 投资组合核心的国际指数化
  • 第17章 未来策略:D-I-V指标
  • 17.1 从指数化到D-I-V指标
  • 17.2 股利
  • 17.3 国际化
  • 17.4 估价
  • 17.5 部门策略
  • 17.6 指数化和收益的增加
  • 17.7 总的股票投资组合
  • 17.8 小结
  • 附录A 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公司的完整历史和收益
  • 附录B 标准普尔500指数原始公司的收益
  • 致谢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投资指南,它视角独特、结论有力,值得广大投资者阅读参考。常规投资指南一般会从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利用定价原理告诉投资者如何投资,而本书则不同,作者从价值的来源考察投资策略,在强调 "估值" 重要性的同时,分析了投资者对高速成长产业预期过高的心理,认为快速成长产业并不适合长期投资,为投资者调整其投资组合提供了意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目前我读过最具有说服力的长期投资的书

      【8 级,165k】其实关于长线投资的书我读过不少,比如《纳瓦尔宝典》《原则》《聪明的投资者》《穷查理宝典》等等,他们要么直接输出一个投资理念,要么直接用数据进行冷静的分析,虽然都很有道理,但是其实都不太令人信服。前者其实是将投资理念与人生观结合在了一起,如果你与作者的人生观不同,读起来会云山雾绕的。后者更像是金融从业者的炫技的作品,专业得有些让人惧怕。但是这本《投资者的未来》与之不同,它在二者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它既能传递出一种理念,也能结合数据和故事说服读者接受这种理念。这本书是我这些年读到的最契合我的书。作者西格尔作为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巴菲特的 “老相好”,他在投资界也是一顶一的大人物。他的核心理念其实和巴菲特很像,认为股票在长期(10 年以上)的投资回报率是远高于固收类产品的,虽然股票的波动很大,但是通过指数化 + DIV 策略本身就可以实现很好的内部对冲,可以在熊市也拥有很好的保护,实现长期的高收益。作者在这本书里首先提出了几个很重要的投资误区:高增长的公司不意味着高回报,因为人们过于乐观的情绪导致高溢价,使投资成本暴增,严重稀释长期回报。同样的,也不要用长期投资的理念购买 IPO 产品,因为 IPO 时对于一家公司而言正是市场情绪最乐观的时候,股票的溢价也是相当严重的。同理,股票的长期收益也不依赖于公司的实质的利润增长率,如果人们对增长率的预估过于乐观,透支了未来多年的增长,也会导致严重的溢价。所以结论是:股票是否值得投资取决于投资人对股票的预期是否过高,比如像西南航空这种低预期的公司其实因为稳定的盈利和超高的股利率,其实带给投资人的长期回报是好于大盘的。所以作者的主张是:专注于被低估的、盈利长期稳定、股利率高的公司,利用股利再投资策略实现长期跑赢大盘的回报率。由此得出了一个看上去反直觉,但是确实符合数学和历史的结论:生产力的创造者并不是价值的创造者,一些看似失败的窜通产业却能给投资者创造价值。美国的股市原本是一个长期支持价值投资的市场,但是因为股利的双重科税、科技公司对管理层的期权奖励、科技行业的造富神话等因素,逐渐倾向于一个低股利高增长的市场。虽然 2000 年互联网泡沫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新一代年轻人依然愿意相信股市是一个短期的造富神话,并没有追求长期回报(缓慢变富)的耐心。作者站在 2004 年的时间节点上也对未来的投资市场进行了预测,我在 2025 年就可以评价这些预测是否符合现实。比如作者认为富国的老龄化和发展中国家高速经济增长是一个大的趋势。与之对应的策略也就是 DIV(高股利、国际化、理性估值)。高股利对应着现金为王,盈利有很好的支撑和验证。国际化意味着分享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红利(当然要分散风险),理性估值意味着不要为乐观情绪支付过多溢价。作者的这个预测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预测偏向悲观,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增长偏向乐观,但是过去 20 年基本上是符合这个预测的。这本书不同于《穷查理宝典》和《纳瓦尔宝典》,他对于复利、股利再投资、科技公司估值等多个方面的论述非常具有说服性。这其实非常难做到的,因为说服人吸取过去几十年的长期经验,让他们压抑自己的投机本性是非常困难的。这本书做的很好!由此,我其实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投资类书籍

        该书作者讲述了关于股票投资未来的前景,讲的稍微有点笼统,看完以后有点迷茫!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