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龙应台为“人生课”交出的三本“作业”,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
内容简介
1.《孩子你慢慢来(20年纪念版)》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很深刻的思索,很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 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 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后来,15岁的“底笛”(弟弟)说:“有时候,妈妈带我们在草原上放风筝。草原那么大,草绿得出水,我们躺下来,看风筝在天空里飞。我觉得我可以一辈子躺在那里。”
后来,19岁的“葛格”(哥哥)说:“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而最初,34岁的母亲(龙应台)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2.《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龙应台新版笔记+安德烈授权发表的照片+华人世界各地读者的感动来信。
“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MM……”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那一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
3.《目送(5年纪念版)》
书中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目录
- 版权信息
- 目送
- 代序 你来看此花时
- I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 目送
- 雨儿
- 十七岁
- 爱情
- 山路
- 寂寞
- (不)相信
- 1964
- 明白
- 什么
- 共老
- 如果
- 跌倒——寄K
- 牵挂
- 胭脂
- 寒色
- 散步
- 为谁
- 俱乐部
- 回家
- 五百里
- 菊花
- 母亲节
- 两本存折
- 幸福
- 最后的下午茶
- Ⅱ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 寻找
- 忧郁
- 我村
- 海伦
- 火警
- 薄扶林
- 黑帮
- 金黄
- 杜甫
- 舞池
- 手镯
- 江湖台北
- 四千三百年
- 阿拉伯芥
- 普通人
- 首尔
- Sophistication
- 雪白的布
- 星夜
- 卡夫卡
- 常识
- 淇淇
- 狼来了
- 新移民
- 蔚蓝
- 花树
- 乱离
- 时间
- 距离
- 苏麦
- 莲花
- 慢看
- Ⅲ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
- 幽冥
- 缴械
- 年轻过
- 女人
- 假牙
- 同学会
- 关山难越
- 老子
- 走路
- 眼睛
- 语言
- 注视
- 关机
- 冬,一九一八
- 魂归
- 孩子你慢慢来
- 序 蝴蝶结
- 初识
- 龙
- 那是什么
- 终于嫁给了王子
- 野心
- 欧嬷
- 写给怀孕的女人
- 他的名字叫做“人”
- 啊!洋娃娃
- 寻找幼稚园
- 神话·迷信·信仰
- 男子汉大丈夫
- 渐行渐远
- 读《水浒》的小孩
- 一只老鼠
- 葛格和底笛
- 高玩
- 放学
-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 触电的小牛
- 跋 我这样长大/华飞
- 跋 放手/华安
-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 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 龙应台
- 连结的“份” / 安德烈
- 第1封信 十八岁那一年
- 第2封信 为谁加油?
- 第3封信 逃避国家
- 第4封信 年轻却不清狂
- 第5封信 对玫瑰花的反抗
- 第6封信 一切都是小小的
- 第7封信 有没有时间革命?
- 第8封信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 第9封信 两种道德
- 第10封信 烦恼十九
- 第11封信 阳光照亮你的路
- 第12封信 让豪宅里起战争
- 第13封信 向左走,向右走
- 第14封信 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 第15封信 菩提本非树
- 第16封信 藏在心中的小镇
- 第17封信 你是哪国人?
- 第18封信 哪里是香格里拉?
- 第19封信 问题意识
- 第20封信 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 第21封信 文化,因为逗留
- 第22封信 谁说香港没文化?
- ——菲力普给安德烈的信
- 第23封信 缺席的大学生
- 第24封信 下午茶式的教养
- 第25封信 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 第26封信 孩子,你喝哪瓶奶?
- 第27封信 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 第28封信 给河马刷牙
- 第29封信 第二颗眼泪
- 第30封信 KITSCH
- 第31封信 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 第33封信 人生诘问
- 第34封信 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 第35封信 独立宣言
- 第36封信 伟大的鲍勃·迪伦和他妈
- 龙应台 在时光里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