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一种寂寞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 "余舟一芥" 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推荐陪伴|龙应台女士的作品,可以让靠近寂寞的人喜欢寂寞。今天下午,信步走来杭州老城区的一家,也就是去年十月初,和寂寞搭船来的面店。我们,一个点了猪肝面、一个点了爆鳝鱼面。后来我才了解,寂寞点的爆鳝鱼面,是要营造感觉:这碗面,那可是上等人家才会点。很多事情已事过境非,过程中的意义才懂得慢慢学会。再出来这家面店看看这条街,仍然大大小小,走过来细数就至少十家面店。自己下意识进入这家面店,惊恐。一回神,笑傻了还好認得,幸好血液里面不忘寂寞,留下的一点点甜蜜的感觉。这家面店,门面不大,环境不佳,服务不好,吼声隆隆,自己拖过桌椅板凳,点了一碗面,滚汤鲜香,慰借着拚了命生活,巧读着龙应台女士带过来的温润,能孤独面对,不等候寂寞的那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充满温情的人生 “三书”,有我陪你长大的日常,有我陪你变老的互动,叙述与母亲,孩子间的情感点滴,让阅读者在阅读中深感平凡的日常也如此可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母亲,家庭和爱

        龙应台的文笔真的是我很喜欢很喜欢的,记得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读了他的寒色,当时性格沉闷的我被她的文章深深吸引,为之动容。当然这本书大学时期完整读过一次了,读完当时的感受不太记得了,现在好像又是第一次读,当然可能心境、环境的不同,现在又是新的感受,触动很深,可能我还会读第三遍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亲子点滴

          生活节奏加快,读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忽然想读读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文字。慢慢地读给宝宝听,与当初一个人看书时感受截然不同。有心人,一个有心的妈妈,才能看到这么多的宝宝点滴。也提醒了我亲子时光的可贵,宝宝,你慢慢长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探求十八岁青年的内心世界

            许是受着《傅雷家书》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喜欢出版自己同子女交流的书,以表达自己培养孩子的可贵经验。近十年来,写育子心得的佼佼者无疑是刘墉,可这一次,龙应台拿出的一本《亲爱的安德烈》, 则明显有种标新立异的气质,大有超越前人的架势。写惯了批评文章的龙应台是个很简断的人,她写育子心经,和婆婆妈妈的刘墉不同,她是把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标本来研究,与之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的。她的目的是去探求一个十八岁青年丰富而奇异的内心世界,她比刘墉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她从没打算说教 ——— 整本书记录的是她和儿子三年来,断断续续的心灵对谈。


            儿子安德烈和龙应台相差三十岁,并且两人中间又隔着一道东西文化的鸿沟,这样巨大的差异,使得二人在对谈时,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激发出 “看点”。当年尖锐的 “龙旋风”, 如今面对起儿子来,平静了很多,可在龙应台冷静发问和冷静叙述的下面,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她的欣喜和激动,生命本身是一个奇迹,这奇迹长到十八岁,龙应台再来重新发现、重新解读。龙应台的这种解读,带着深深的疑问,因为有疑问,所以她的姿态是商讨式的,她把儿子当作一个交流的对象,潜入精神层面与之对话。在这种母子对话中,龙应台无意说教,她只是通过发问和质疑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思索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她问了,比如 “你将来想干什么”, 并且她给出的回答我们也经常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答案 ——— 希望安德烈做一个快乐的人,哪怕他只是去给河马刷牙;大众不经常想到的问题她也问了,比如 “如果这太好,环境赋予了你美感和品味,那么它剥夺你些什么?你的一代,是否其实有另一种‘贫穷’?” 龙应台的这种发问,显然已经深入到新一辈人的人生困惑里去,很有思考力度。
            当然,这本书也有 “硬伤”。龙应台在书中强调,这本书 “虽然是给读者的,但是它其实是最私己、最亲密、最真实的手印”, 可我们还是不得不去怀疑它探索心灵世界的可靠性,因为毕竟母子二人在通信谈话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些信件将登载在媒体上,面向大众,也就是说在龙应台母子交流的时候,媒体,这个第三只眼,始终是隐形在场的。这种在场,无疑会影响两人的说话的方式和思考的走向,使得他们的对谈多多少少有 “做” 给人看的意思,而正因为它是 “做” 给人看的,龙应台便刻意消除了谈话的 “毛边”——— 她总是批儿子的文风草率,“不够具体”。
            这种严格的要求,无形中抹杀了一个十八岁青年思想的原生态性,使得安德烈的谈话成为一种制造物。虽然我们始终承认,龙应台和安德烈的谈话是真实的,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真实背后,恐怕还有另一个更为巨大和深广的真实存在。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