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89千字
字数
2020-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评估粮食作物气候危险性
内容简介
农业是气候变化敏感行业,针对气候变化情景采取稳健的适应措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本报告预估了不同排放情景下1.5℃和2℃升温阈值出现的时间和中国气候,评估了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和双季稻)生产的气候危险性,为制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报告主要结论包括如下内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的时间、1.5℃和2℃升温阈值下中国气候预估、1.5℃和2℃升温阈值下极端气候预估、水稻生产的气候危险性、冬小麦生产的气候危险性、玉米生产的气候危险性、农业生产气候危险性应对技术。本书为第三本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本书采用“要素—过程—结果—评估”的逻辑思路,首次从全国、主要农区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三个层次,分析了1.5℃升温下中国气候变化及生态脆弱性状况,以及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农业病虫害变化、农业种植制度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从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复种指数、品种布局和生产管理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农业生产气候危险性评估报告(No.3)》编委会
- 主要编撰者简介
- 专题报告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Ⅰ 总报告 Ⅰ General Report
- B.1 中国农业生产气候危险性预估
- 一 2℃升温阈值的中国气候变化较1.5℃升温阈值更剧烈
- 二 农业生产气候危险性趋势、强度和类型显著改变
- 三 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气候危险性应对建议
- Ⅱ 专题报告 Ⅱ Special Topic Reports
- B.2 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
- 一 1.5℃和2℃升温阈值出现的时间及其不确定性
- 二 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的空间分布
- B.3 1.5℃和2℃升温阈值下中国温度和降水变化
- 一 中国年和季节的温度变化
- 二 中国年和季节的降水变化
- B.4 1.5℃和2℃升温阈值下中国极端温度事件
- 一 中国极端温度气候事件的空间分布
- 二 中国极端温度事件对全球升温的响应
- 三 温度分布的迁移和峰度变化对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
- 四 中国极端温度事件在不同月份的发生概率
- B.5 1.5℃和2℃升温阈值下中国极端降水事件
- 一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及其差异
- 二 年际和日尺度的中国极端降水对升温的响应特征
- B.6 水稻生产的高温热害危险性
- 一 单季稻生产的高温热害危险性
- 二 双季早稻生产的高温热害危险性
- 三 双季晚稻生产的高温热害危险性
- 四 水稻生产的高温热害危险性比较
- B.7 单季稻生产的低温冷害危险性
- 一 低温冷害发生频率及其变化趋势
- 二 低温冷害发生面积及其变化趋势
- 三 低温冷害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
- B.8 双季晚稻生产的寒露风危险性
- 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
- 二 华南地区
- 三 不同地区危险性比较
- B.9 双季早稻生产的低温阴雨危险性
- 一 低温阴雨发生频率及其变化趋势
- 二 低温阴雨发生面积及其变化趋势
- 三 低温阴雨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
- B.10 冬小麦生产的干旱危险性
- 一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干旱发生频率及其变化趋势
- 二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干旱发生面积及其变化趋势
- 三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干旱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
- B.11 冬小麦生产的涝渍危险性
- 一 苗期涝渍
- 二 拔节期涝渍
- 三 孕穗期涝渍
- 四 抽穗-灌浆期涝渍
- 五 不同生育期的涝渍危险性比较
- B.12 春玉米生产的干旱危险性
- 一 播种-出苗期干旱
- 二 出苗-拔节期干旱
- 三 拔节-抽雄期干旱
- 四 抽雄-乳熟期干旱
- 五 乳熟-成熟期干旱
- 六 不同生育期的干旱危险性比较
- B.13 夏玉米生产的干旱危险性
- 一 播种-出苗期干旱
- 二 出苗-拔节期干旱
- 三 拔节-抽雄期干旱
- 四 抽雄-乳熟期干旱
- 五 乳熟-成熟期干旱
- 六 不同生育期的干旱危险性比较
- B.14 春玉米生产的低温冷害危险性
- 一 低温冷害发生频率及其变化趋势
- 二 低温冷害发生面积及其变化趋势
- 三 低温冷害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
- B.15 农业生产气候危险性应对技术
- 一 水稻生产气候危险性应对技术
- 二 冬小麦生产气候危险性应对技术
- 三 玉米生产气候危险性应对技术
- 附录:方法与资料
- 参考文献
- 皮书
- 皮书数据库
- 基本子库
- 法律声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