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7.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1千字
字数
2023-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币制窥探国家兴衰,中国货币史启蒙读物。
内容简介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等角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
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可从中窥探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名家推荐
-
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
绪论 白银的诅咒
-
第一章 东西:白银的不同命运
-
货币起源
-
白银的东西命运
-
金银博弈
-
金银复本位的失败
-
金银复本位不是乌托邦
-
第二章 宋元:纸币试验
-
唐宋变革中的纸币试验
-
北宋交子与纸币的诞生
-
南宋钱荒与疯狂的会子
-
钞票的没落与马可·波罗的局限
-
通胀的教训与白银的崛起
-
1262年:贾似道买公田与威尼斯卖债券
-
第三章 明代:银本位与全球化
-
洪武体制的建立与突破
-
发钞救不了明朝
-
禁不住的白银
-
白银货币化与西门庆们
-
李约瑟之谜在明朝
-
白银流入与明朝灭亡
-
中国钱与丰臣秀吉
-
第四章 晚清:混乱中崩塌
-
币制混乱的清朝
-
“黄宗羲定律”遭遇“马尔萨斯陷阱”
-
朝贡生意经与天朝心态
-
从朝贡到条约
-
入超、热钱、世界失衡
-
1840年:鸦片战争还是白银战争?
-
复盘:帝国银荒因何而起?
-
外国银洋在中国
-
用白银丧失货币主权?
-
甲午战争:中日金本位的迥异命运
-
江户时代中日的不同传统
-
从磅亏到币制改革
-
币制改革大热潮
-
白银为何再次胜出
-
第五章 民国:告别白银,迎接通胀
-
洋银行来到中国
-
钱庄在20世纪的兴衰
-
“京钞风潮”中的中国银行
-
天时地利的“废两改元”
-
从《白银收购法案》中走出的法币
-
通胀的尾声与启示
-
附录一 延伸阅读
-
附录二 东西货币金融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一部经典的中国货币史书籍
徐瑾老师的《白银帝国》以白银为切入点,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深入探讨了中国货币史的变迁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不仅是一部货币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揭示中国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作品。作者在书中巧妙地融合了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货币史与社会变迁、政治演变、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同时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从明清时期的官方档案到近代的经济统计数据,从古代的货币实物到现代的金融理论,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论证严谨,内容扎实。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启示,让我们在反思历史中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读书首选历史,中国历史绝对绕不开货币史,徐瑾老师的这本《白银帝国》是中国货币史中首推的一本书,非常硬核知识,写得真的很好!强烈推荐!
研究一国的历史,绝逃不开研究这个国家的经济史、金融史。研究经济史,就绝对逃不开货币史。诚如纪录片《货币》所言:“她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泥板,她是黄河远古文明用于交易的贝壳,她是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的黄金,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古老银行家族的徽章。她是欲望的载体,她是交换的工具,她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陌生的 —— 她,就是货币”。细数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无不是一直在 “建设 — 崩溃 — 建设” 的循环中进行。现代经济遇到的问题,早在古代就早已有所经历,不论是通胀通缩,还是货币失信、挤兑。而作为经济的核心,货币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简单梳理我国货币的发展史。史前以物易物,逐渐发展出贝币;战国至秦汉时期,多用金与钱;进入六朝、隋、唐,则是钱帛并行;宋、金、元至明初,钱钞流通。五代后白银才开始逐渐用作支付。两宋后白银逐步进入民间,与钱并行使用,同时民间涌现纸币。元朝时,全面推行纸币,纸币为唯一法定货币,以银作为本位。明初推行铜钱,后发行宝钞,宝钞最终失败。直到明代中晚期,白银正式完成在中国的货币化。从此之后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这 500 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大小战争,浩劫无数,始终固守白银,其间银两和银元通用。中国的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成货币的问题,而中国货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货币信用问题,二是货币比价问题,三是货币供需平衡问题,四是货币铸造权问题,五是货币的储存运输问题。这些问题,即使是在今天也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白银作为重要的货币形式,自古以来就长期存在于中国的交易市场,特别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不可阻挡之势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是用银大国,白银塑造了近代中国,也改变了近代中国。这种 “相爱相杀” 有利有弊的 “纠缠态”,正是白银于中国的历史写实。徐瑾的《白银帝国》以白银为线索,重新审视了中国近千年的经济史和货币史。本书揭示了中国如何从 16 世纪 40 年代起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逐渐演变为 "白银帝国",并在 18-19 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孕育现代金融系统时,因固守银本位而逐渐走向末路。书中详细分析了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确立的过程,从纸币试验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的历史轨迹。作者特别关注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借此探讨了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深远影响。遵循上述货币的矛盾,可以窥见白银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一是白银的信用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白银不是一开始就被承认的,白银实质上是中央政府向民间力量妥协的成果。这既反映出白银在经济史上占据主动是民间自发的行为,为其后续产生一系列缺憾埋下伏笔,也体现出了政府对经济市场控制的有限性,这既是政府缺乏有效控制手段的结果,也是经济体制建设不足的结果。二是白银比价问题。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在非现代化社会中必然存在货币交易地区化问题。书中提到的 “虚银”,正是因此而来的。三是白银供需平衡问题。在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白银的需求与白银的供给问题。货币在使用中难免损耗,人们拿到货币难免存储,这就导致白银市场需要源源不断的白银供给。而这一点,恰是后来拖垮清王朝的诱因之一。四是白银铸造权问题。这个问题准确来说应该是白银加工权问题。影响白银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并不是是否铸造成货币,而是其成色。白银成色直接决定了白银的价值。五是白银的运输储存问题。作为金属货币,运输存储始终是大问题。白银的运输存储问题反倒在影响清王朝兴衰中力量最小。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们看待经济史、货币史的新视角,值得一读。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