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一部经典的中国货币史书籍
徐瑾老师的《白银帝国》以白银为切入点,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深入探讨了中国货币史的变迁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不仅是一部货币史著作,更是一部深刻揭示中国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作品。作者在书中巧妙地融合了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货币史与社会变迁、政治演变、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同时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从明清时期的官方档案到近代的经济统计数据,从古代的货币实物到现代的金融理论,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论证严谨,内容扎实。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启示,让我们在反思历史中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研究一国的历史,绝逃不开研究这个国家的经济史、金融史。研究经济史,就绝对逃不开货币史。诚如纪录片《货币》所言:“她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泥板,她是黄河远古文明用于交易的贝壳,她是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的黄金,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古老银行家族的徽章。她是欲望的载体,她是交换的工具,她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陌生的 —— 她,就是货币”。细数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无不是一直在 “建设 — 崩溃 — 建设” 的循环中进行。现代经济遇到的问题,早在古代就早已有所经历,不论是通胀通缩,还是货币失信、挤兑。而作为经济的核心,货币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简单梳理我国货币的发展史。史前以物易物,逐渐发展出贝币;战国至秦汉时期,多用金与钱;进入六朝、隋、唐,则是钱帛并行;宋、金、元至明初,钱钞流通。五代后白银才开始逐渐用作支付。两宋后白银逐步进入民间,与钱并行使用,同时民间涌现纸币。元朝时,全面推行纸币,纸币为唯一法定货币,以银作为本位。明初推行铜钱,后发行宝钞,宝钞最终失败。直到明代中晚期,白银正式完成在中国的货币化。从此之后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这 500 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大小战争,浩劫无数,始终固守白银,其间银两和银元通用。中国的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成货币的问题,而中国货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货币信用问题,二是货币比价问题,三是货币供需平衡问题,四是货币铸造权问题,五是货币的储存运输问题。这些问题,即使是在今天也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白银作为重要的货币形式,自古以来就长期存在于中国的交易市场,特别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不可阻挡之势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对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是用银大国,白银塑造了近代中国,也改变了近代中国。这种 “相爱相杀” 有利有弊的 “纠缠态”,正是白银于中国的历史写实。徐瑾的《白银帝国》以白银为线索,重新审视了中国近千年的经济史和货币史。本书揭示了中国如何从 16 世纪 40 年代起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逐渐演变为 "白银帝国",并在 18-19 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孕育现代金融系统时,因固守银本位而逐渐走向末路。书中详细分析了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确立的过程,从纸币试验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的历史轨迹。作者特别关注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借此探讨了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深远影响。遵循上述货币的矛盾,可以窥见白银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一是白银的信用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白银不是一开始就被承认的,白银实质上是中央政府向民间力量妥协的成果。这既反映出白银在经济史上占据主动是民间自发的行为,为其后续产生一系列缺憾埋下伏笔,也体现出了政府对经济市场控制的有限性,这既是政府缺乏有效控制手段的结果,也是经济体制建设不足的结果。二是白银比价问题。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在非现代化社会中必然存在货币交易地区化问题。书中提到的 “虚银”,正是因此而来的。三是白银供需平衡问题。在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白银的需求与白银的供给问题。货币在使用中难免损耗,人们拿到货币难免存储,这就导致白银市场需要源源不断的白银供给。而这一点,恰是后来拖垮清王朝的诱因之一。四是白银铸造权问题。这个问题准确来说应该是白银加工权问题。影响白银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并不是是否铸造成货币,而是其成色。白银成色直接决定了白银的价值。五是白银的运输储存问题。作为金属货币,运输存储始终是大问题。白银的运输存储问题反倒在影响清王朝兴衰中力量最小。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们看待经济史、货币史的新视角,值得一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白银和中国这本《白银帝国》是得到的顾衡老师推荐读的。作者徐瑾应该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女性财经作家。DS 说她的写作"尤其适合对经济史感兴趣但畏惧艰深理论的读者",难怪这本书我是读得兴趣盎然,时而还唏嘘不止。白银作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从中国宋元到近代现代时间跨越将近一千年。中国从明朝中叶起,以白银为媒介参与世界贸易,白银成为中国的主导货币也成就了白银帝国。19 世纪西方国家从金本位过渡到信用货币发展出现代金融体系时,中国的白银帝国也走向末路。作者写 1916 年"京钞风潮"中的中国银行对抗北洋政府的"停兑令"的过程,虽然已是历史,也让百年后的读者为张公权宋汉章等一众中国银行业先驱捏一把汗。这件事对老百姓的影响,也在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呈现过。这本书不光写了白银。还论述了中国的纸币史。中学历史书上引以为傲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 " 和南宋的"会子",徐瑾写"中国人往往以宋代纸币为骄傲,然而战争使得一切都归于虚空。我们见证了宋代民间社会的创造力以及官僚灵活的经济治理水平,但战争失利导致财政失控,失控的财政政策必然导致失控的货币政策,交子最终敌不过财政货币化的悲剧。交子、会子等货币最终成为一个通胀的历史悲剧故事,也是宋朝统治者未能把握的改革红利。宋代纸币退出了舞台,但是贪婪与愚蠢永远存在,尤其越到末代王朝,越是穷凶极恶地试图通过纸币掠夺民间财富,宋如此,金如此,元也未能幸免,明则完成纸币在中国古代的最后一幕。"她写 20 世纪 30 年代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国民政府才垄断了货币发行,真正实现货币的法币化。"纸币更是接近无成本印钞。统一纸币实际上给予了国民政府无尽的支持,既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奠定货币基础,也埋下了随后的通胀隐患。当时内忧外患,非常时刻的货币统一开启了中国金融历史新篇章,尤其随着后来日本入侵,法币的通胀为人诟病,其实也是因为其承担了军费开支的功能,功过只能任后人评说。"这本书的一章《李约瑟之谜在明朝》还从货币的角度提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世界变化之际,中国商人们的点滴努力虽借助白银生出别样灿烂,却仍旧如同涓涓细流,囿于清河县一隅,无法冲破历史钟罩的层层束缚从而汇聚成资本的汪洋洪流。没有法治与信用,就没有企业家成长的空间与历史环境,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也无从谈起。"读《白银帝国》这样的书,到是让我胡想了一下现在黄金价格的高涨,数字货币的未来。历史不是过去的尘埃,我们都生活在历史当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