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书分四模块:雷达基础知识、系统基本理论、目标与环境互作用及先进系统处理技术。

内容简介

全书共10章,按4个知识模块编写如下:模块1-基础知识:第1、2章,主要介绍雷达的基本知识、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和应用,以及同雷达密切相关的电磁波基础知识;模块2-雷达系统基本理论:第3、4、5章,主要讲授相参雷达基本原理、雷达方程与目标检测、以及雷达波形与信号处理等雷达系统理论;模块3-雷达系统同目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6、7章,主要讲授雷达目标与环境的散射、传播特性及其对雷达探测带来的影响;模块4-先进雷达系统及其处理技术:第8、9、10章,首先总结雷达测距、测速、测角的误差理论以及从信息处理角度三者的一致性,然后重点讨论相控阵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和高分辨率成像雷达的原理及其信息处理。

目录

  • 封面
  • 版权页
  • 再版前言
  • 前言
  • 目录
  • 第1章 引论
  • 1.1 雷达的概念
  • 1.2 电磁波谱及雷达频段
  • 1.2.1 电磁波谱
  • 1.2.2 雷达频段的特性
  • 1.3 雷达系统的分类
  • 1.4 雷达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 1.4.1 雷达的起源
  • 1.4.2 雷达的发展
  • 1.4.3 雷达的未来
  • 1.5 雷达的应用
  • 1.5.1 民用雷达的应用
  • 1.5.2 军用雷达的应用
  • 1.6 雷达系统及其同目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1.6.1 最基本的雷达系统
  • 1.6.2 雷达系统同目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模型
  • 第1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 2.1 麦克斯韦方程
  • 2.1.1 麦克斯韦方程及其物理意义
  • 2.1.2 电磁场的基本性质
  • 2.1.3 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 2.1.4 坡印亭定理
  • 2.2 时谐场
  • 2.2.1 相量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
  • 2.2.2 相量形式的边界条件
  • 2.2.3 相量形式的坡印亭定理
  • 2.3 球面波和平面波
  • 2.3.1 球面波与平面波的概念
  • 2.3.2 近场与远场
  • 2.4 电磁波的极化
  • 2.4.1 极化波的概念
  • 2.4.2 线极化
  • 2.4.3 圆极化
  • 2.4.4 椭圆极化
  • 2.4.5 场的极化分解
  • 2.5 平面波的传播
  • 2.6 平面波的反射、折射、绕射和散射
  • 2.6.1 惠更斯原理
  • 2.6.2 平面波的反射
  • 2.6.3 平面波的折射
  • 2.6.4 平面波的绕射
  • 2.6.5 平面波的散射
  • 第2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3章 雷达发射与接收
  • 3.1 雷达信号及其表示方式
  • 3.2 脉冲雷达与目标距离测量
  • 3.2.1 脉冲雷达
  • 3.2.2 目标距离的测量
  • 3.3 相参雷达与目标多普勒频率测量
  • 3.3.1 相参雷达的概念
  • 3.3.2 目标多普勒频率的测量
  • 3.4 雷达天线
  • 3.4.1 天线的主要参数
  • 3.4.2 孔径天线
  • 3.4.3 相控阵列天线
  • 3.5 雷达发射机
  • 3.5.1 雷达发射机的分类及特点
  • 3.5.2 雷达发射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3.5.3 射频功率源
  • 3.5.4 脉冲调制器
  • 3.6 雷达接收机
  • 3.6.1 雷达接收机的组成
  • 3.6.2 超外差式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3.7 相参雷达系统
  • 3.7.1 振荡频率源
  • 3.7.2 波形调制
  • 3.7.3 混频器
  • 3.7.4 限幅器
  • 3.7.5 信号解调与正交检波
  • 3.7.6 I/Q通道失真及其校正
  • 3.7.7 系统非线性的影响
  • 3.7.8 相参雷达各点信号波形小结
  • 3.8 系统噪声和灵敏度
  • 3.8.1 接收机噪声
  • 3.8.2 噪声系数
  • 3.8.3 噪声系数的计算
  • 3.8.4 接收机灵敏度的计算
  • 第3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4章 雷达方程与目标检测
  • 4.1 基本雷达方程
  • 4.1.1 雷达方程的推导
  • 4.1.2 雷达方程的讨论
  • 4.2 噪声中的信号检测
  • 4.2.1 信号检测基本原理
  • 4.2.2 门限检测
  • 4.2.3 雷达脉冲的积累
  • 4.3 虚警概率和检测概率
  • 4.3.1 虚警概率
  • 4.3.2 检测概率
  • 4.3.3 提高检测概率的方法
  • 4.4 恒虚警率检测
  • 4.5 对雷达方程的进一步讨论
  • 4.5.1 用检测因子和能量表示的雷达方程
  • 4.5.2 双站雷达方程
  • 4.5.3 搜索雷达方程
  • 4.5.4 雷达方程的使用
  • 第4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5章 雷达波形与处理
  • 5.1 匹配滤波器
  • 5.1.1 匹配滤波器的响应
  • 5.1.2 匹配滤波器对时延和多普勒频移信号的响应
  • 5.2 雷达模糊度函数
  • 5.2.1 雷达模糊度函数的定义
  • 5.2.2 雷达模糊度函数的性质
  • 5.2.3 模糊度函数的时延和多普勒切片
  • 5.3 雷达波形与分辨率
  • 5.3.1 径向距离分辨率
  • 5.3.2 信号带宽与距离分辨率
  • 5.3.3 多普勒频率分辨率
  • 5.3.4 波形评价准则
  • 5.4 典型雷达波形及其模糊度函数
  • 5.4.1 单频脉冲
  • 5.4.2 线性调频脉冲
  • 5.4.3 相干脉冲串
  • 5.4.4 相位编码信号
  • 5.4.5 模糊函数轮廓图
  • 5.5 数字脉冲压缩
  • 5.5.1 脉冲压缩的概念
  • 5.5.2 线性调频脉冲的数字脉冲压缩
  • 5.5.3 线性调频脉冲的加权处理
  • 5.5.4 相位编码信号的数字脉冲压缩
  • 5.5.5 二相巴克码信号的加权处理
  • 5.6 波形分集概念及应用
  • 5.6.1 波形分集概念
  • 5.6.2 抗干扰波形优化:信干噪比最大化
  • 5.6.3 杂波抑制波形优化:信杂比最大化
  • 5.6.4 目标识别波形优化:最大辨识度
  • 5.6.5 认知雷达:知识辅助的全自适应方法
  • 第5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6章 雷达目标
  • 6.1 概述
  • 6.2 目标RCS的基本概念
  • 6.2.1 RCS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 6.2.2 目标RCS与雷达探测
  • 6.2.3 目标散射函数的概念
  • 6.3 雷达目标的三个散射区
  • 6.3.1 瑞利区
  • 6.3.2 谐振区
  • 6.3.3 光学区
  • 6.4 目标散射的极化特性
  • 6.4.1 极化散射矩阵
  • 6.4.2 极化散射矩阵变换
  • 6.5 散射中心
  • 6.5.1 散射中心的概念
  • 6.5.2 散射中心的带通滤波解释
  • 6.6 复杂目标的高频散射机理
  • 6.7 几种简单目标的RCS
  • 6.7.1 完纯导体球
  • 6.7.2 矩形金属平板
  • 6.7.3 球头锥
  • 6.8 目标RCS起伏的统计模型
  • 6.8.1 RCS起伏的物理解释
  • 6.8.2 χ平方分布和Swerling模型
  • 6.8.3 Rice分布模型
  • 6.8.4 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 6.9 目标RCS图像理解
  • 6.9.1 金属球的一维和二维散射图像
  • 6.9.2 不同散射机理在雷达图像中的表现形式
  • 第6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7章 雷达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 7.1 大气传播衰减
  • 7.1.1 地球大气层
  • 7.1.2 传播衰减
  • 7.2 大气折射的影响
  • 7.3 地球曲率的影响
  • 7.3.1 雷达直视距离
  • 7.3.2 擦地角的计算
  • 7.3.3 地球曲率产生的发散
  • 7.4 粗糙表面的反射和散射
  • 7.4.1 粗糙表面的反射
  • 7.4.2 郎伯反射体
  • 7.5 多路径效应
  • 7.6 地杂波
  • 7.6.1 散射系数
  • 7.6.2 照射面积A的计算
  • 7.6.3 地面后向散射系数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 7.6.4 地面后向散射系数随擦地角的变化
  • 7.6.5 地面后向散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
  • 7.6.6 地面后向散射系数的极化特性
  • 7.6.7 地面后向散射系数半经验模型
  • 7.7 海杂波
  • 7.7.1 海面后向散射系数随擦地角及条件的变化
  • 7.7.2 海面后向散射系数的极化特性
  • 7.7.3 海面后向散射系数与风速及风向的关系
  • 7.7.4 海面后向散射系数半经验模型
  • 7.8 体散射杂波
  • 7.9 地、海杂波统计模型
  • 7.9.1 瑞利分布模型
  • 7.9.2 韦布尔分布模型
  • 7.9.3 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 7.9.4 复合K分布模型
  • 7.9.5 统计模型的应用
  • 7.10 杂波的内部调制谱
  • 7.10.1 高斯谱模型
  • 7.10.2 幂次律模型
  • 7.10.3 指数律模型
  • 7.11 外部噪声
  • 7.11.1 大气噪声
  • 7.11.2 宇宙噪声
  • 第7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8章 雷达尺度参数测量和目标跟踪
  • 8.1 雷达测距
  • 8.1.1 目标距离测量
  • 8.1.2 最大不模糊距离
  • 8.1.3 测距精度
  • 8.2 雷达测速
  • 8.2.1 多普勒频率及速度的测量
  • 8.2.2 机载雷达目标的多普勒频率分析
  • 8.2.3 最大不模糊多普勒频率(速度)
  • 8.2.4 雷达测频(测速)精度
  • 8.3 雷达“测不准”原理介绍
  • 8.3.1 雷达时间信号同其频谱之间的关系
  • 8.3.2 雷达“测不准”原理
  • 8.4 雷达测角
  • 8.4.1 波束切换和圆锥扫描
  • 8.4.2 单脉冲雷达
  • 8.4.3 雷达测角精度
  • 8.4.4 雷达测距、测速和测角的共同点
  • 8.5 雷达跟踪
  • 8.5.1 雷达跟踪的分类
  • 8.5.2 距离跟踪
  • 8.5.3 角度跟踪
  • 8.5.4 目标噪声对测量和跟踪的影响
  • 第8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9章 脉冲多普勒雷达与处理
  • 9.1 基本概念
  • 9.2 运动平台和目标的多普勒特性
  • 9.2.1 PD雷达的多普勒频移
  • 9.2.2 PD雷达的回波
  • 9.2.3 杂波对消
  • 9.3 测距和测速模糊的解算
  • 9.3.1 测距模糊的解算
  • 9.3.2 “幻影”问题
  • 9.3.3 测速模糊的解算
  • 9.3.4 遮挡的消除
  • 9.4 延时线对消器
  • 9.4.1 延时线对消器的响应
  • 9.4.2 杂波衰减因子
  • 9.4.3 MTI改善因子
  • 9.4.4 杂波中的可见度(SCV)
  • 9.4.5 多级延时线对消器及其实现结构
  • 9.5 MTI雷达
  • 9.5.1 MTI雷达工作原理
  • 9.5.2 “盲相”问题
  • 9.5.3 多普勒滤波器组
  • 9.5.4 数字MTI处理器
  • 9.5.5 运动平台的MTI雷达
  • 9.5.6 杂波多普勒中心频率的补偿
  • 9.5.7 杂波多普勒展宽的补偿
  • 9.6 PD雷达低重频方式
  • 9.6.1 低重频PD雷达的回波
  • 9.6.2 低重频PD雷达的目标检测
  • 9.6.3 最佳滤波器
  • 9.6.4 PD雷达低重频方式的信号处理
  • 9.7 PD雷达中重频方式
  • 9.7.1 中重频PD雷达的回波
  • 9.7.2 中重频PD雷达的目标检测
  • 9.7.3 中重频PD雷达的信号处理
  • 9.7.4 PD雷达中重频方式的一些说明
  • 9.8 PD雷达高重频方式
  • 9.8.1 高重频PD雷达的回波
  • 9.8.2 高重频PD雷达的目标检测
  • 9.8.3 高重频PD雷达的信号处理
  • 9.8.4 PD雷达高重频方式的一些说明
  • 9.8.5 PD雷达不同重频工作方式的比较
  • 第9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10章 高分辨率雷达成像与处理
  • 10.1 雷达的径向距离高分辨率
  • 10.1.1 步进频率波形与合成高分辨率距离像
  • 10.1.2 LFM波形和展宽处理
  • 10.2 雷达的横向距离分辨率
  • 10.2.1 旋转目标的多普勒
  • 10.2.2 横向距离分辨率
  • 10.3 转台目标的距离-多普勒成像
  • 10.3.1 三维扩展目标的散射分布函数
  • 10.3.2 旋转目标的距离-多普勒二维成像
  • 10.3.3 二维FFT算法
  • 10.3.4 滤波-逆投影算法
  • 10.4 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及其运动补偿
  • 10.5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 10.5.1 实孔径雷达(RAR)和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比较
  • 10.5.2 SAR成像模式
  • 10.5.3 SAR成像雷达的参数选择问题
  • 10.6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 10.6.1 InSAR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
  • 10.6.2 InSAR高程测量的过程
  • 10.7 SAR图像理解
  • 第10章思考题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