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十种认知偏误,十份解决方案,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内容简介

我们现代人都是穿着西装的原始人,大脑里有着几百万年演化训练出的认知定式。

但面临现代生活的复杂情境,这些思维上的“套路”却可能让我们犯错。

如何避免?

我们要运用理性能力重塑大脑,做自己的“调参侠”。

认识自己的非理性,才能做出好的决策。

目录

  • 版权信息
  • INTRODUCTION 导言 REASON VS INTUITION 理性VS直觉 你靠什么做决策?
  • 我们是演化的产物
  • 大脑里的快捷方式
  • 不合时宜的心智系统
  • CHAPTER 1 第一章 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误 我们如何自己骗自己?
  • 人为什么会相信谣言和阴谋论?
  • 别把情绪当事实
  • 做一个面向他者的自己
  • CHAPTER 2 第二章 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失调 我们总是在矛盾中为自己找借口
  • 自圆其说
  • 越陷越深的“愚蠢螺旋”
  • 行为塑造认知
  • CHAPTER 3 第三章 SURVIVORSHIP BIAS 幸存者偏误 你看见的成功只是冰山一角
  • 看不到的,就统计不到
  • 沉默的大多数
  • 辉格史观与设计论
  • 关注失败者的信息
  • CHAPTER 4 第四章 FOCUSING ILLUSION 聚焦错觉 你关注的真的那么重要吗?
  • 聚焦带来虚无
  • 快乐永远在彼岸
  • 如何克服聚焦错觉
  • CHAPTER 5 第五章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基本归因错误 为什么我们总是给别人加戏?
  • 愚蠢而非恶意
  • 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 CHAPTER 6 第六章 SELF-SERVING BIAS 自利性偏误 我们如何美化自己并责怪他人
  • 偏误让我们“迷之自信”
  • 谦逊是成事者的美德
  • CHAPTER 7 第七章 DUNNING-KRUGER 邓宁-克鲁格效应 为什么无知的人最自信?
  • 没有人比我更懂……
  • 元认知能力
  • 做一个兼容者
  • CHAPTER 8 第八章 ENDOWMENT EFFECT & SUNK COST FALLACY 禀赋效应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拥有的东西
  • “我的”=“好的”
  • 沉没成本偏误
  • 如何做到及时止损
  • CHAPTER 9 第九章 BANDWAGEN EFFECT 从众效应 当群体压力掌控了你的行为
  • 他人动摇认知
  • 克服不自知的从众
  • 斯坦福监狱实验
  • 从来如此,便对么?
  • CHAPTER 10 第十章 FRAMING EFFECT 框架效应 不同的说法为何影响不同?
  • 话语影响决策
  • 框架预设前提
  • 假选项的陷阱
  • 成为设定者
  • EPILOGUE 尾声 BUILDING METACOGNITION 建立元认知 把自己当作变量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本书犀利地指出:我们自以为依靠逻辑思考,实则九成时间都在凭错误的直觉行事,甚至自我欺骗。作者夏栋提出,要成为生活的 “调参侠”—— 将自我作为变量,主动为大脑 “调整参数”。所谓 “调参”,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针对具体认知偏误进行精准修正。书中列举十种常见认知偏误并逐一提供对策。例如:解析恋爱中的 “沉没成本偏误”—— 明知关系已坏,却因投入过多而难以离开;职场中的 “自利偏误”—— 成功归功于自己,失败归咎于外界;人际间的 “基本归因偏误”—— 他人犯错怪人品,自己犯错怨环境。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将哲学、心理学经典转化为生活化的 “应用题”,每一章直面一个现实困境,让高端思想为日常抉择服务。书中浓缩了《思考,快与慢》《简捷启发式》等十余部经典的核心观点,帮助读者在有限时间内,跨学科汲取实用思维工具。我们常陷入 “寻找最优解” 的困境,却忽略 “何时该停止搜索”。就像在超市选购,往往只挑认识的品牌便作罢。决策的艺术,正在于判断 “什么时候已经足够好”。本书并不一味推崇理性。夏栋指出,理性并非总是上策,有时直觉虽无法用 PPT 演示或在表格中计算,却是正确的选择。这一观点与《决策,好与坏》中的克里斯・布莱克不谋而合 ——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好决策需要平衡直觉与理性。完美的决策难以实现,因为每个选择都掺杂个人判断,而判断又深深根植于一个人的经历之中。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的决策,是在用的时候自然流出

      在阅读《好的决策》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被一种既熟悉又刺痛的感觉击中 —— 原来我一直以来的 “决策方式”,在关键时刻几乎从未真正派上用场。每当需要做出选择,情绪总是抢先一步占据整个大脑的 “显示屏”,而那些我自认为掌握了的理性方法,却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这本书也让我直面一个萦绕心头多年的困惑:为什么明明模仿了别人的成功路径,结果却截然不同?我曾因为仰慕那些大学辍学创业的 “牛人” 而毅然离开校园,可十几年过去,我的创业之路除了最初转手给合伙人的手机店,剩下的尝试几乎都在一两年内草草收场。如今,我又踏上了自媒体创业的新旅程。而这次,在合上书本之后,我不断问自己:我究竟是看到了别人的成功而盲目跟风,还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书中关于 “沉没成本” 的讨论尤为警醒 —— 我们往往因为已经付出太多,而不愿转身离开,哪怕前方并非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我也开始认真思考:如果我真的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我的优势究竟在哪里?这些从书中生长出来的问题,已经超越了阅读本身,成为一次次对固有认知的彻底洗礼。最让我会心一笑又深感惭愧的,是书中提到的 “夸夸群” 现象。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身边的人应该多鼓励我、少批评我,这样才能保持我的积极性。直到此时我才恍然大悟 —— 这不正是我一直渴望活着的 “童话世界” 吗?一个只存在赞美、缺乏真实反馈的残缺童话。《好的决策》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在决策路上的盲点与惯性。而改变,或许就从承认 “理性常常缺席,自欺却不请自来” 这一刻真正开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十种认知偏误,十份解决方案,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我们要运用理性能力重塑大脑,做自己的 “调参侠”。认识自己的非理性,才能做出好的决策。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