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全面理解创新激励研究前沿与实践的著作。

内容简介

作者基于创新激励的内在逻辑,以劳动价值论、资源理论、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创新激励的发展、匹配,不同创新主体的激励,合作创新的激励,国家层面创新激励等角度进行阐释。在书中,作者梳理了大量创新理论、实证研究成果,结合40多年来国内外企业创新激励的经典案例,深入思考各层次的创新激励行为及其背后的逻辑基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创新激励的逻辑
  • 第一节 创新的特点和规律
  • 一、创新的类型
  • 二、创新的思维路径
  • 三、创新的特点和规律
  • 四、创新的不确定性
  • 五、资产专用性和创新主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 六、企业创新的阻碍因素
  • 第二节 创新激励机制
  • 一、创新激励的主体
  • 二、创新激励的客体
  • 三、针对创新不确定性的激励机制
  • 四、针对创新长期性特征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 五、针对创新高成本特点的激励机制
  • 六、针对创新阻力的激励机制
  • 七、针对信息不对称的激励机制
  • 第三节 互动式创新激励案例
  • 一、基本概况
  • 二、开放式创新决策
  • 三、自下而上的精英认可制度
  • 四、依靠员工选拔创新人才
  • 五、员工互动奖励
  • 第二章 创新激励的发展
  • 第一节 创新激励的兴起
  • 一、基于实验室的创新与专利保护制度
  • 二、国家科技奖励政策与创新奖励基金
  • 三、企业层面的创新激励
  • 四、中国企业创新激励的变化
  • 第二节 创新激励方式多元化
  • 一、创新的内在激励
  • 二、创新的外在激励
  • 三、经济性激励
  • 四、非经济性激励
  • 五、国家层面的创新激励
  • 第三节 基于价值创造的创新激励案例
  • 一、企业内部孵化与创新发展
  • 二、用户驱动的创新
  • 三、创新激励体系建设与优化
  • 第三章 创新激励的匹配
  • 第一节 激励参照
  • 一、职位参照
  • 二、现状参照
  • 三、行业参照
  • 第二节 创新激励如何匹配
  • 一、开发式(渐进性)与探索式(突破性)创新激励的匹配
  • 二、创新管理者之间的激励匹配
  • 三、创新管理者与核心员工之间的创新激励匹配
  • 四、研发团队内部的激励匹配
  • 五、不同行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激励匹配
  • 六、企业内部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激励匹配
  • 第三节 创新发展过程的中长期激励案例
  • 一、创新管理
  • 二、中长期的股权激励
  • 三、非经济性激励
  • 四、对知识禀赋进行激励
  • 第四章 研发人员的激励
  • 第一节 对研发人员知识禀赋的激励
  • 一、知识禀赋的物质激励
  • 二、知识禀赋的非物质激励
  • 三、研发人员的激励效果
  • 第二节 创新环境和文化建设
  • 一、建立知识分享氛围和机制
  • 二、创新环境建设
  • 三、团队协作激励
  • 第三节 TDQ公司研发人员的激励
  • 一、创新激励的背景
  • 二、TDQ公司基于KPI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奖励创新主体
  • 四、研发项目激励范围
  • 五、研发项目激励申报和奖励
  • 六、研发人员的个人考核与激励
  • 七、研发与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 八、TDQ公司研究开发与创新激励的改进建议
  • 第五章 创新管理者的激励
  • 第一节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激励
  • 一、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
  • 二、企业家精神的激励
  • 第二节 创新管理者的风险偏好
  • 一、创新管理者的特质
  • 二、管理者风险偏好的分类
  • 三、管理者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
  • 四、创新管理者的行动学习
  • 五、创新风险与创新失败的包容
  • 第三节 如何激励创新管理者
  • 一、激励相容
  • 二、股权激励
  • 三、中长期激励的组合
  • 四、管理层团队内部薪酬差异
  • 第六章 公司治理对创新激励的影响
  •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中的激励机制
  • 一、劳动价值论
  • 二、代理理论及其修正
  • 三、解决代理问题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内部治理对创新激励的影响
  • 一、股东治理与创新激励
  • 二、董事会治理与创新激励
  • 三、经理层治理与创新激励
  • 第三节 外部治理对创新激励的影响
  • 一、市场机制对创新激励的影响
  • 二、创新制度环境机制对创新激励的影响
  • 三、政府治理机制对创新激励的影响
  • 第四节 产权差异性对创新激励的影响
  • 一、国有企业经理层的创新激励
  • 二、民营企业经理层的创新激励
  • 第七章 合作创新的激励
  • 第一节 政产学合作创新激励
  • 一、政产学合作创新的模式
  • 二、国家和政府引导的合作创新
  • 三、合作创新的专项资金激励
  • 四、科技产业园或孵化器平台建设
  • 五、合作创新中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激励
  • 六、评优评奖机制
  • 第二节 价值链中的合作创新激励
  • 一、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激励
  • 二、价值链中依赖关系对创新激励的影响
  • 三、用户合作创新的激励
  • 第三节 从自我激励到合作创新激励案例
  • 一、公司创办人的自我激励
  • 二、研发人员及其团队的创新激励
  • 三、合作创新激励
  • 四、TJQ公司创新激励的效果
  • 第八章 国家层面创新激励
  • 第一节 英国的创新激励
  • 一、工业革命推动的“日不落帝国”
  • 二、英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税收优惠
  • 三、英国创新激励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德国的创新激励
  • 一、把握时机,走向世界
  • 二、德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税收优惠
  • 三、德国创新激励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 美国的创新激励
  • 一、建国于创新之中
  • 二、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税收优惠
  • 三、美国创新激励的主要特点
  • 第四节 日本的创新激励
  • 一、从全面引进开始的技术超越之路
  • 二、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税收优惠
  • 三、日本创新激励的主要特点
  • 第五节 中国的创新激励
  • 一、创新投入激励政策
  • 二、创新产出与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 三、创新平台激励政策
  • 四、创新环境建设激励政策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