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聚焦文学与教育互动探究和清末民国经典名篇阐释分析。

内容简介

近代文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文学借助教育推行改革,教育利用文学作为课程资源这种简单的互动关系,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联系:文学在教育中的接受,不仅在每个时段、不同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不同文体、语体、题材、主题的文学文本在中小学语文、语文教科书及课外阅读中的接受命运及其影响因素也不相同。

为了探寻近代教育与文学的互动真实情态,从不同侧面、具体而微地建构一段清末民国文学教育史,并探寻影响文学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因素,本书选择了如今仍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孔雀东南飞》《项脊轩志》《孔乙己》等经典名篇,梳理其在清末民国期间的接受史,呈现不同读者(作家、评论家、编者、师生等)对其所作的不同阐释,并试图考察分析。

本书还附录了教案等与文本接受相关的阐释资料。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所用的参考书,您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些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编者们针对某篇文本的处理方式、解读结果,从中体会到一种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丛书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孔雀东南飞》与古典诗歌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及编者选诗的立场
  • 第二章 《木兰诗》与民族主义 女子教育思想
  • 第三章 《项脊轩志》与文言散文的教学功能和选择标准
  • 第四章 《背影》与白话散文的教学功能
  • 第五章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及多种文体特征和多重主旨的作品的解读方式
  • 第六章 《水浒传》与语文教育对古典小说的接受
  • 第七章 《愚公移山》与寓言地位 神话功能 思想教育和文白之争
  • 第八章 《故乡》与评论界对教育界接受经典的影响
  • 第九章 《孔乙己》与作者和编者的不同解读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