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博采历代典籍,成就鸿篇巨制。
内容简介
本册涵盖: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书目答问、校雠通义、书林清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华传世藏书》的编纂历时8年,汇聚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机构的100多位古籍专家,包括总顾问许嘉璐、主编尹小林等学者。他们以“传承中华文脉”为使命,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精选690余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四部,最终形成166册、2亿字的鸿篇巨制。
《中华传世藏书》荟萃了中华古代文明精华,凝聚了5162年华夏智慧与文化结晶,囊括了中国历史最有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作品,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全方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中华传世藏书》被定位为“新时代的《四库全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华传世藏书(第58册):史部·目录一
- 崇文总目
- 解题
- 卷一
- 易类
- 书类
- 诗类
- 礼类
- 乐类
- 春秋类
- 孝经类
- 论语类
- 小学类上
- 小学类下
- 卷二
- 正史类
- 编年类
- 实录类
- 杂史类上
- 杂史类下
- 伪史类
- 职官类
- 仪注类
- 刑法类
- 地理类
- 氏族类
- 岁时类
- 传记类上
- 传记类下
- 目录类
- 卷三
- 儒家类
- 道家类
- 法家类
- 名家类
- 墨家类
- 纵横家类
- 杂家类
- 农家类
- 小说类上
- 小说类下
- 兵家类
- 类书类上
- 类书类下
- 算术类
- 艺术类
- 医书类一
- 医书类二
- 医书类三
- 医书类四
- 医书类五
- 卷四
- 卜筮类
- 天文占书类
- 历数类
- 五行类上
- 五行类中
- 五行类下
- 道书类一
- 道书类二
- 道书类三
- 道书类四
- 道书类五
- 道书类六
- 道书类七
- 道书类八
- 道书类九
- 释书类上
- 释书类中
- 释书类下
- 卷五
- 总集类上
- 总集类下
- 别集类一
- 别集类二
- 别集类三
- 别集类四
- 别集类五
- 别集类六
- 别集类七
- 文史类
- 郡斋读书志
- 解题
- 原序
- 卷一
- 易类
- 书类
- 卷二
- 诗类
- 礼类
- 乐类
- 卷三
- 春秋类
- 孝经类
- 卷四
- 论语类
- 经解类
- 小学类
- 卷五
- 正史类
- 编年类
- 卷六
- 实录类
- 杂史类
- 卷七
- 伪史类
- 史评类
- 职官类
- 卷八
- 仪注类
- 刑法类
- 地理类
- 卷九
- 传记类
- 谱牒类
- 书目类
- 卷十
- 儒家类
- 卷十一
- 道家类
- 法家类
- 墨家类
- 纵横家类
- 卷十二
- 杂家类
- 卷十三
- 小说类
- 天文类
- 星历类
- 卷十四
- 五行类
- 兵家类
- 类书类
- 卷十五
- 艺术类
- 医书类
- 卷十六
- 神仙类
- 释书类
- 卷十七
- 楚辞类
- 别集类上
- 卷十八
- 别集类中
- 卷十九
- 别集类下
- 卷二十
- 总集类
- 文说类
- 直斋书录解题
- 解题
- 卷一
- 易类
- 卷二
- 书类
- 诗类
- 礼类
- 卷三
- 春秋类
- 孝经类
- 语孟类
- 谶纬类
- 经解类
- 小学类
- 卷四
- 正史类
- 别史类
- 编年类
- 起居注类
- 卷五
- 诏令类
- 伪史类
- 杂史类
- 典故类
- 卷六
- 职官类
- 礼注类
- 时令类
- 卷七
- 传记类
- 法令类
- 卷八
- 谱牒类
- 目录类
- 地理类
- 卷九
- 儒家类
- 道家类
- 卷十
- 法家类
- 名家类
- 墨家类
- 纵横家类
- 农家类
- 杂家类
- 卷十一
- 小说家类
- 卷十二
- 神仙类
- 释氏类
- 兵书类
- 历象类
- 阴阳家类
- 卜筮类
- 形法类
- 卷十三
- 医书类
- 卷十四
- 音乐类
- 杂艺类
- 类书类
- 卷十五
- 楚辞类
- 总集类
- 卷十六
- 别集类上
- 卷十七
- 别集类中
- 卷十八
- 别集类下
- 卷十九
- 诗集类上
- 卷二十
- 诗集类下
- 卷二十一
- 歌词类
- 卷二十二
- 章奏类
- 文史类
- 书目答问
- 解题
- 卷一经部
- 正经正注第一
- 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第二
- 小学第三
- 卷二史部
- 正史第一
- 编年第二
- 纪事本末第三
- 古史第四
- 别史第五
- 杂史第六
- 载记第七
- 传记第八
- 诏令奏议第九
- 地理第十
- 政书第十一
- 谱录第十二
- 金石第十三
- 史评第十四
- 卷三子部
- 周秦诸子第一
- 儒家第二
- 兵家第三
- 法家第四
- 农家第五
- 医家第六
- 天文算法第七
- 术数第八
- 艺术第九
- 杂家第十
- 小说家第十一
- 释道家第十二
- 类书第十三
- 卷四集部
- 楚辞第一
- 别集第二
- 总集第三
- 诗文评第四
- 卷五丛书目
- 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目
- 国朝一人自著丛书目
- 校雠通义
- 解题
- 卷一
- 原道第一
- 宗刘第二
- 互著第三
- 别裁第四
- 辨嫌名第五
- 补郑第六
- 校雠条理第七
- 著录残逸第八
- 藏书第九
- 卷二
- 补校汉艺文志第十
- 郑樵误校汉志第十一
- 焦竑误校汉志第十二
- 卷三
- 汉志六艺第十三
- 汉志诸子第十四
- 汉志诗赋第十五
- 汉志兵书第十六
- 汉志数术第十七
- 汉志方技第十八
- 书林清话
- 解题
- 卷一
- 总论刻书之益
- 古今藏书家纪板本
- 书之称册
- 书之称卷
- 书之称本
- 书之称叶
- 书之称部
- 书之称函
- 书有刻板之始
- 刻板盛于五代
- 唐天祐刻书之伪
- 刀刻原于金石
- 板本之名称
- 版片之名称
- 刊刻之名义
- 卷二
- 书节钞本之始
- 巾箱本之始
- 书肆之缘起
- 刻书有圈点之始
- 刻书分宋元体字之始
- 翻板有例禁始于宋人
- 宋建安余氏刻书
- 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一
- 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二
- 宋陈起父子刻书之不同
- 卷三
- 宋司库州军郡府县书院刻书
- 宋州府县刻书
- 宋私宅家塾刻书
- 宋坊刻书之盛
- 卷四
- 金时平水刻书之盛
- 元监署各路儒学书院医院刻书
- 元私宅家塾刻书
- 元时书坊刻书之盛
- 元建安叶氏刻书
- 广勤堂刻万宝诗山
- 卷五
- 明时诸藩府刻书之盛
- 明人刻书之精品
- 明人私刻坊刻书
- 卷六
- 宋监本书许人自印并定价出售
- 南宋补修监本书
- 宋刻经注疏分合之别
- 宋蜀刻七史
- 宋监重刻医书
- 宋刻纂图互注经子
- 宋刻书之牌记
- 宋刻本一人手书
- 宋刻书著名之宝
- 宋刻书字句不尽同古本
- 宋刻书多讹舛
- 宋刻书行字之疏密
- 宋刻书纸墨之佳
- 宋造纸印书之人
- 宋印书用椒纸
- 宋人钞书印书之纸
- 宋元刻本历朝之贵贱
- 卷七
- 元刻书之胜于宋本
- 元刻书多用赵松雪体字
- 元刻书多名手写
- 元时官刻书由下陈请
- 元时刻书之工价
- 明时官刻书只准翻刻不准另刻
- 明时书帕本之谬
- 明人不知刻书
- 明南监罚款修板之谬
- 明人刻书改换名目之谬
- 明人刻书添改脱误
- 明许宗鲁刻书用说文体字
- 明刻书用古体字之陋
- 明时刻书工价之廉
- 明人刻书载写书生姓名
- 明人装钉书之式
-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一
-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二
-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三
-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四
-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五
-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六
- 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七
- 明毛晋刻六十家词以后继刻者
- 卷八
- 宋以来活字板
- 明锡山华氏活字板
- 明华坚之世家
- 明安国之世家
- 日本朝鲜活字板
- 颜色套印书始于明季盛于清道咸以后
- 唐宋人类书刻本
- 绘图书籍不始于宋人
- 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
- 丛书之刻始于宋人
- 似丛书非丛书似总集非总集之书
- 宋元明官书许士子借读
- 宋元明印书用公牍纸背及各项旧纸
- 明以来刻本之希见
- 卷九
- 内府刊钦定诸书
- 四库发馆校书之贴式
- 武英殿聚珍板之遗漏
- 无锡秦刻九经之精善
- 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一
- 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二
- 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三
- 国朝刻书多名手写录亦有自书者
- 国朝不仿宋刻经史之缺典
- 国朝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之优劣
- 经解单行本之不易得
- 洪亮吉论藏书有数等
- 乾嘉人刻丛书之优劣
- 刻乡先哲之书
- 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
- 吴门书坊之盛衰
- 都门书肆之今昔
- 卷十
- 天禄琳琅宋元刻本之伪
- 坊估宋元刻之作伪
- 宋元刻伪本始于前明
- 张廷济蜀铜书范不可据
- 日本宋刻书不可据
- 近人藏书侈宋刻之陋
- 宋元祐禁苏黄集板
- 宋朱子劾唐仲友刻书公案
- 明王刻史记之逸闻
- 朱竹垞刻书之逸闻
- 明以来之钞本
- 古人钞书用旧纸
- 钞书工价之廉
- 女子钞书
- 藏书家印记之语
- 藏书偏好宋元刻之癖
- 跋
- 中华传世藏书(第59册):史部·目录二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解题
- 卷一经部一
- 经部总叙
- 易类一
- 卷二经部二
- 易类二
- 卷三经部三
- 易类三
- 卷四经部四
- 易类四
- 卷五经部五
- 易类五
- 卷六经部六
- 易类六
- 附录
- 卷七经部七
- 易类存目一
- 卷八经部八
- 易类存目二
- 卷九经部九
- 易类存目三
- 卷十经部十
- 易类存目四
- 附录
- 卷十一经部十一
- 书类一
- 卷十二经部十二
- 书类二
- 附录
- 卷十三经部十三
- 书类存目一
- 卷十四经部十四
- 书类存目二
- 附录
- 卷十五经部十五
- 诗类一
- 卷十六经部十六
- 诗类二
- 附录
- 卷十七经部十七
- 诗类存目一
- 卷十八经部十八
- 诗类存目二
- 卷十九经部十九
- 礼类一
- 卷二十经部二十
- 礼类二
- 附录
- 卷二十一经部二十一
- 礼类三
- 附录
- 卷二十二经部二十二
- 礼类四
- 卷二十三经部二十三
- 礼类存目一
- 附录
- 卷二十四经部二十四
- 礼类存目二
- 附录
- 卷二十五经部二十五
- 礼类存目三
- 卷二十六经部二十六
- 春秋类一
- 卷二十七经部二十七
- 春秋类二
- 卷二十八经部二十八
- 春秋类三
- 卷二十九经部二十九
- 春秋类四
- 附录
- 卷三十经部三十
- 春秋类存目一
- 卷三十一经部三十一
- 春秋类存目二
- 卷三十二经部三十二
- 孝经类
- 孝经类存目
- 卷三十三经部三十三
- 五经总义类
- 附录
- 卷三十四经部三十四
- 五经总义类存目
- 卷三十五经部三十五
- 四书类一
- 卷三十六经部三十六
- 四书类二
- 卷三十七经部三十七
- 四书类存目
- 卷三十八经部三十八
- 乐类
- 卷三十九经部三十九
- 乐类存目
- 卷四十经部四十
- 小学类一
- 卷四十一经部四十一
- 小学类二
- 卷四十二经部四十二
- 小学类三
- 附录
- 卷四十三经部四十三
- 小学类存目一
- 卷四十四经部四十四
- 小学类存目二
- 卷四十五史部一
- 史部总叙
- 正史类一
- 卷四十六史部二
- 正史类二
- 正史类存目
- 卷四十七史部三
- 编年类
- 卷四十八史部四
- 编年类存目
- 卷四十九史部五
- 纪事本末类
- 纪事本末类存目
- 卷五十史部六
- 别史类
- 别史类存目
- 卷五十一史部七
- 杂史类
- 卷五十二史部八
- 杂史类存目一
- 卷五十三史部九
- 杂史类存目二
- 卷五十四史部十
- 杂史类存目三
- 卷五十五史部十一
- 诏令奏议类
- 中华传世藏书(第60册):史部·目录二
- 卷五十六史部十二
- 卷五十七史部十三
- 卷五十八史部十四
- 卷五十九史部十五
- 卷六十史部十六
- 卷六十一史部十七
- 卷六十二史部十八
- 卷六十三史部十九
- 卷六十四史部二十
- 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
- 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
- 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
- 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
- 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
- 卷七十史部二十六
- 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
- 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
- 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
- 卷七十四史部三十
- 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
- 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
- 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
- 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
- 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
- 卷八十史部三十六
- 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
- 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
- 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
- 卷八十四史部四十
- 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
- 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
- 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
- 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
- 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
- 卷九十史部四十六
- 卷九十一子部一
- 卷九十二子部二
- 卷九十三子部三
- 卷九十四子部四
- 卷九十五子部五
- 卷九十六子部六
- 卷九十七子部七
- 卷九十八子部八
- 卷九十九子部九
- 卷一百子部十
- 卷一百一子部十一
- 卷一百二子部十二
- 卷一百三子部十三
- 卷一百四子部十四
- 卷一百五子部十五
- 卷一百六子部十六
- 卷一百七子部十七
- 卷一百八子部十八
- 卷一百九子部十九
- 卷一百十子部二十
- 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
- 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
- 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
- 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
- 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
- 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
- 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
- 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
- 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
- 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
- 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
- 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
- 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
- 中华传世藏书(第61册):史部·目录二
- 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
- 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
- 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
- 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
- 卷一百五十集部三
- 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
- 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
- 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
- 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
- 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
- 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
- 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
- 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
- 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
- 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
- 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
- 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
- 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
- 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
- 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
- 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
- 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
- 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
- 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
- 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
- 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
- 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
- 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
- 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
- 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
- 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
- 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
- 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
- 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
- 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
- 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
- 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
- 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
- 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
- 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
- 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
- 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
- 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
- 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
- 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
- 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
- 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
- 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
- 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
- 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
- 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
- 卷二百集部五十三
出版方
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综合性社科类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类图书。 作为一家优秀的地方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坚持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06年,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近年来,浙江人民出版社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引领,出版了《之江新语》《红船精神问答》《心无百姓莫为官》《读懂“八八战略”》《中国模范生》《东方启动点》《人民公开课》《中华传世藏书》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其中,5种图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12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2010年至今,共15种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之江新语》多语种翻译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多种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 在“思想引领时代、知识服务用户”价值观引领下,浙江人民出版社坚持专业立社,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产品线建设,着力打造时政、财经、文史三大板块特色品牌,出版了《之江新语》《大数据时代》等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最好的告别》《上帝的手术刀》《星际穿越》等图书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