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讨了虚拟世界和数字技术如何重塑社会、经济和文化。

内容简介

纳鲁拉指出,虚拟世界(如游戏、社交平台、元宇宙)正在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虚拟空间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新的社交和经济活动的场所。同时他强调了虚拟世界的潜力,认为它们可以成为人类创造、交流和合作的新平台。

书中详细讨论了虚拟经济的概念,即虚拟世界中的经济活动(如虚拟货币、数字资产交易等)。纳鲁拉认为,虚拟经济正在与现实经济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并且探讨了虚拟世界如何改变社会结构。虚拟社区的形成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得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联系。

作者认为,我们对自主性、成就感和联系的内在需求现在可以在虚拟的“思想世界”中得到最好的满足。在这个世界中,用户将有机会创造并交换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对纳鲁拉来说,从先进的游戏体验,诸如音乐会的娱乐体验,甚至到虚拟就业,“虚拟世界”既是一套不断增长的、使人充实的数字体验,也是一种具有赋权意义的框架,使互联网空间成为具有实用意义的网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古代的元宇宙
  • 当文字构成世界
  • 金字塔的意义
  • 当世界成为元宇宙
  • 奥林匹斯的局限性
  • 第二章 工作、玩乐,以及自由时间的意义
  • 有闲阶级的衰落
  • 目标与满足感
  • 管理和激励
  • 第三章 用更好的体验,创造更好的生活
  • 自我决定的力量
  • 通过更好的体验,享受更好的生活
  • 早期体验和后期体验
  • 第四章 虚拟世界的复杂性框架
  • 双界记
  • 有效复杂性
  • 元宇宙兆赫
  • 第五章 意义之网
  • 元宇宙的本体论
  • 意义与元宇宙
  • 用两段文字定义元宇宙
  • 元宇宙文明等级
  • 第六章 交换模式:元宇宙最佳组织模式
  • 涌现复杂性
  • 公司主导模式的弊端
  • 无政府模式及其不足
  • 交换模式
  • 共同信念的持续
  • 第七章 虚拟工作和满足感经济
  • 满足感经济
  • 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价值创造
  • 真实的收益,虚拟的体验
  • 价值新范式
  • 第八章 暴君和公域
  • 去中心化的弊端
  • 垃圾信息为何(几乎)总是获胜?
  • 虚拟社会的监管框架
  • 第九章 物种形成
  • 外部空间及内在体验
  • 后人类时代
  • 人类体验的碎片化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本书从历史、心理学与技术实践的多重视角,重构了元宇宙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作者以 Improbable 公司创始人的经验为基础,系统论证了虚拟世界如何通过满足人类对自主性、成就感和社交的深层需求,逐步演化为与现实并行的 “第二社会”。作者纳鲁拉将元宇宙的起源追溯到人类早期的文明形态。他认为,从哥贝克力石阵到金字塔,人类始终在构建 “原型元宇宙”—— 通过符号、仪式和建筑创造超越现实的集体想象空间。这种历史视角揭示了元宇宙并非技术突变,而是人类创造本能的延续。书中指出,现代体育迷的狂热行为与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执念本质相通,都是通过替代性体验寻求现实缺位的满足感。在技术层面,作者提出虚拟社会的构建需要突破三大障碍:实时渲染的计算力瓶颈、跨平台经济系统的互通性、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创作门槛。他以罗布乐思(Roblox)为例,说明虚拟货币 Robux 支撑的经济闭环已初具雏形,但距离 “意义交换网络” 的理想形态仍有差距。书中预言,量子计算可能突破现有算力限制,而区块链技术将重构虚拟资产的确权体系。相较于技术分析,本书更引人深思的是对虚拟社会价值的探讨。作者认为,元宇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 “可编辑的意义”—— 用户不仅能定制虚拟形象,更能通过创造数字物品、设计交互规则来定义自身价值坐标。这种 “成就感经济” 将催生新型职业形态:虚拟建筑师、情感体验设计师、跨世界叙事策划师等角色将重塑社会分工。书中甚至提出,未来人类可能通过脑机接口实现意识上传,进化出脱离肉体的 “数字物种”。面对元宇宙热潮,作者保持了技术乐观主义者的清醒。他承认当前虚拟房产炒作(如虹宇宙项目标价百万的 SS 级环海岛屿)暴露了资本泡沫,但强调这些乱象恰是技术黎明期的必经阶段。在监管层面,他主张采取 “动态平衡” 策略:初期鼓励自由创新,待用户规模突破临界点后再引入分层治理框架。这种务实态度与刘慈欣 “元宇宙是星际文明的陷阱” 的悲观论调形成有趣对照。作为计算机科学家与创业者的双重身份,纳鲁拉在书中实现了理论深度与实践洞察的融合。他既剖析了 51WORLD 地球克隆计划中 L5 级数字孪生的技术细节,又以《魔兽世界》玩家自发形成的虚拟伦理体系为例,论证社区自治的可能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关于对元宇宙思考的书,有些思考有启发性,比如第二章,关于工作、玩乐和自由时间的意义,指明在当今超级工业化时代,整个社会都围绕着生产力运转,社会激励所有人把生产力到最大化,真正意义上的 “自由时间” 则越来越少。和身体一样,思维也需要摄入营养,它需要被鼓励、被用于解决问题和提升技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虚拟社会》如果按照科技的发展速度,这个社会应该很快就可以到来,技术不是问题,而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呢?就像我们从大哥大到现在的手机,一个只是简单的通讯工具到现在的无所不包,而且成为了人类身体的一部分,现代人几乎不能离开手机一刻钟。先来聊聊人类,如果真的沉迷于虚拟社会,这个现实社会还剩下点什么呢?我们会不会成为 “缸中之脑” 呢?再来说,进入之后我们干什么呢?一片法外之地,因为虚拟,是不是完全的暴露人性的恶呢?还是说会形成一个一个的新乌托邦呢?然后,这个虚拟社会会不会也是有钱人的 “萝莉岛” 呢?还是现实社会的又一个翻版,既然如此,为何现实中无奈的人,要进去一个非现实的更加无奈的世界呢?总是觉得科技是为人服务,到头来还是有钱人的圈地跑马运动。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译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出版板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是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翻译出版机构,先后隶属于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中译出版社业务由单一出版联合国读物发展到译介出版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由出版语言翻译类著作发展到出版各类综合性书籍,逐步形成了以中译国际、中译外语、中译少儿、中译社科、中译财经为主要内容的出版格局。年出版新书500余种,输出版权160余种。 中译出版社立足于国际化定位,全面推动文化繁荣和出版“走出去”战略。出版社秉承高标准与高品质的宗旨,积累了大量蜚声海内外的知名翻译家、语言学家、作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优质作者资源,策划出版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力作,为沟通中外,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架起了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