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本书从历史、心理学与技术实践的多重视角,重构了元宇宙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作者以 Improbable 公司创始人的经验为基础,系统论证了虚拟世界如何通过满足人类对自主性、成就感和社交的深层需求,逐步演化为与现实并行的 “第二社会”。作者纳鲁拉将元宇宙的起源追溯到人类早期的文明形态。他认为,从哥贝克力石阵到金字塔,人类始终在构建 “原型元宇宙”—— 通过符号、仪式和建筑创造超越现实的集体想象空间。这种历史视角揭示了元宇宙并非技术突变,而是人类创造本能的延续。书中指出,现代体育迷的狂热行为与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执念本质相通,都是通过替代性体验寻求现实缺位的满足感。在技术层面,作者提出虚拟社会的构建需要突破三大障碍:实时渲染的计算力瓶颈、跨平台经济系统的互通性、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创作门槛。他以罗布乐思(Roblox)为例,说明虚拟货币 Robux 支撑的经济闭环已初具雏形,但距离 “意义交换网络” 的理想形态仍有差距。书中预言,量子计算可能突破现有算力限制,而区块链技术将重构虚拟资产的确权体系。相较于技术分析,本书更引人深思的是对虚拟社会价值的探讨。作者认为,元宇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 “可编辑的意义”—— 用户不仅能定制虚拟形象,更能通过创造数字物品、设计交互规则来定义自身价值坐标。这种 “成就感经济” 将催生新型职业形态:虚拟建筑师、情感体验设计师、跨世界叙事策划师等角色将重塑社会分工。书中甚至提出,未来人类可能通过脑机接口实现意识上传,进化出脱离肉体的 “数字物种”。面对元宇宙热潮,作者保持了技术乐观主义者的清醒。他承认当前虚拟房产炒作(如虹宇宙项目标价百万的 SS 级环海岛屿)暴露了资本泡沫,但强调这些乱象恰是技术黎明期的必经阶段。在监管层面,他主张采取 “动态平衡” 策略:初期鼓励自由创新,待用户规模突破临界点后再引入分层治理框架。这种务实态度与刘慈欣 “元宇宙是星际文明的陷阱” 的悲观论调形成有趣对照。作为计算机科学家与创业者的双重身份,纳鲁拉在书中实现了理论深度与实践洞察的融合。他既剖析了 51WORLD 地球克隆计划中 L5 级数字孪生的技术细节,又以《魔兽世界》玩家自发形成的虚拟伦理体系为例,论证社区自治的可能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笔记

      第四章 虚拟世界的复杂性框架原文:可以努力构建一个增强而非削弱现实的世界,一个反映出人性最善良而非最邪恶的部分的世界。  第五章 意义之网原文:元宇宙给予我们的不是解释世界的能力,而是塑造世界的能力。  第六章 交换模式:元宇宙最佳组织模式原文:公司主导模式的弊端在于过度实施下行控制以及下行协调,而无政府模式的弊端在于缺乏协调  第八章 暴君和公域原文:监督机构如果坚持以过时的参照框架看待新兴的业务,那么必将生成错误的观念、得到失败的结果。在有效监管缺席的情况下,主宰互联网的大公司只能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们并没有这样去做。如今,这些企业有能力对全世界的文化、社会和民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我们早已见识过它们的 “威力”。 原文:元宇宙如果没有监管系统,当下那些互联网 “帝王” 将继续在即将到来的虚拟社会时代作威作福,从元宇宙中攫取利润,而其他人的处境将糟糕至极。如果让这些不负责任的公司担负起元宇宙的管理和监督职责,那就太过愚蠢了。 原文:对身份概念的弱化直接导致了互联网中的反社会行为。我认为,许多人很难对自己的各种网络身份产生认同,就像照镜子却认不出自己的模样。思路的狭隘抑制了同理心。在大型互联网平台上,人们缺乏塑造身份的自主权,数字身份往往将真实、复杂的个性缩减成尖端的文字,因此,这些身份也成为掩盖真实自我的面具。“网络喷子” 之所以肆无忌惮,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无法感知其他网民的人性,另一部分原因是在他们的网络身份中人性几乎不存在。做一名好网民,用心经营符合自我个性的数字身份不会获得明确的奖赏,做坏事反倒更容易,也更有成就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关于对元宇宙思考的书,有些思考有启发性,比如第二章,关于工作、玩乐和自由时间的意义,指明在当今超级工业化时代,整个社会都围绕着生产力运转,社会激励所有人把生产力到最大化,真正意义上的 “自由时间” 则越来越少。和身体一样,思维也需要摄入营养,它需要被鼓励、被用于解决问题和提升技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虚拟社会》如果按照科技的发展速度,这个社会应该很快就可以到来,技术不是问题,而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呢?就像我们从大哥大到现在的手机,一个只是简单的通讯工具到现在的无所不包,而且成为了人类身体的一部分,现代人几乎不能离开手机一刻钟。先来聊聊人类,如果真的沉迷于虚拟社会,这个现实社会还剩下点什么呢?我们会不会成为 “缸中之脑” 呢?再来说,进入之后我们干什么呢?一片法外之地,因为虚拟,是不是完全的暴露人性的恶呢?还是说会形成一个一个的新乌托邦呢?然后,这个虚拟社会会不会也是有钱人的 “萝莉岛” 呢?还是现实社会的又一个翻版,既然如此,为何现实中无奈的人,要进去一个非现实的更加无奈的世界呢?总是觉得科技是为人服务,到头来还是有钱人的圈地跑马运动。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