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识与专才,跨学科翻译教材。

内容简介

无通识则无专才,无通儒则无专才。要成为通人、成为专才,必须要具备宽广的学科基础,必须了解翻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因此本教材,主要建立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联系。 《概论》要突出一个“概”字,应融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学术性为一体的小百科。

目录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前言
  • 目录
  • 第一讲 翻译与当代中国
  • 第一节 中国翻译发展历程
  • 第二节 佛经翻译
  • 第三节 科技翻译
  • 第四节 社会文学翻译
  • 第五节 实用文献翻译
  • 第二讲 “意义”概说
  • 第一节 “意义”的概念及其复杂性
  • 第二节 索绪尔的意义观与翻译
  • 第三节 重估意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
  • 第四节 对意义客观性的质疑
  • 第五节 意义的分类
  • 第六节 意义讨论
  • 第三讲 翻译与哲学
  • 第一节 哲学、语言与翻译
  • 第二节 柏拉图的床喻和翻译
  •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与本质主义
  • 第四节 尼采的翻译观
  • 第五节 德里达——翻译哲学的解构主义
  • 第六节 韦努蒂——译者的隐身
  • 第四讲 翻译与文化
  • 第一节 “文化”的内涵
  • 第二节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 第三节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 第四节 文化典籍翻译
  • 第五讲 语言与翻译
  • 第一节 语言探微
  • 第二节 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 第六讲 中国翻译理论(I)
  • 第一节 “理论”的由来
  • 第二节 中国翻译活动的缘起和翻译六大潮
  • 第三节 东汉至北宋的佛经翻译
  • 第四节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第五节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
  • 第七讲 中国翻译理论(II)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文学翻译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文献翻译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翻译
  • 第八讲 西方翻译理论(I)
  • 第一节 古代西方翻译理论
  •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的西方翻译理论
  •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理论
  • 第四节 近代西方翻译理论
  • 第九讲 西方翻译理论(II)
  • 第一节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
  • 第二节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 第十讲 不可译性
  • 第一节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的缘起
  • 第二节 不可译性的分类
  • 第三节 不可译的相关讨论
  • 第十一讲 诗歌翻译
  • 第一节 诗歌翻译概述
  • 第二节 中西方诗歌之对比
  • 第三节 中西方诗歌鉴赏与翻译
  • 第十二讲 文体与翻译
  • 第一节 文体的定义及分类
  • 第二节 不同文体的特点及翻译
  • 第十三讲 翻译主体论
  • 第一节 翻译主体界定
  • 第二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 第三节 翻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 第十四讲 现代翻译技术
  • 第一节 机器翻译简史
  • 第二节 机器翻译原理
  • 第三节 机器翻译的困境与未来
  • 第四节 机器辅助翻译
  • 第五节 网络翻译
  • 第十五讲 翻译研究方法
  •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
  • 第二节 翻译研究领域与研究类型
  • 第三节 翻译研究方法的应用
  • 第四节 课题与研究设计
  • 专名与术语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