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无法颁奖的2018年,瑞典文学院究竟发生了什么?

内容简介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取消颁奖。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被视作世界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奖项,而作为其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在全球的文学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接连的丑闻导致文学院多名院士愤而辞职,因评选人数不足规定而无法颁发当年奖项,一连串事件也令成立两百余年、一直保持着神秘色彩的瑞典文学院跌下了“神坛”。

本书作者玛蒂尔达·福斯·古斯塔夫松正是“揭开盖子的第一人”。2017年11月,她在瑞典最大的日报《每日新闻报》刊登调查报告,以十八名女性的证词,揭露某瑞典文化界名人的性侵丑闻,之后进一步指认此人便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的丈夫、著名文化人让-克洛德·阿尔诺。

本书详细记录了这一系列丑闻曝光的过程,并由此暴露出瑞典文学院内部乃至整个瑞典文化界的诸多弊病。这桩丑闻最终激化了瑞典文学院中保守派与改革派的矛盾,促成了文学院的制度改革。

目录

  • 版权信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被性侵丑闻拉下神坛的诺贝尔奖

    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或许是在滥权被限制的地方。渴望权力可以进行自我约束的美好愿望,似乎总是在一次次残酷的事实面前变得那么可笑与不堪。《诺贝尔文学奖消失之日》讲述了一场发生在瑞典文学院以及涉及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性侵丑闻。性侵老手锒铛入狱,文学院震荡,诺贝尔文学家缺席。面对此等结果,我们还能做些什么?1. 神圣殿堂在很多人的眼里,诺贝尔奖可以说是无上荣耀。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里经济学奖这种比较异类的相比,诺贝尔文学奖这种根正苗红的含金量可要高得多。自诞生之日以来,它似乎成为了世人眼中的神圣殿堂。可惜再美好的事物往往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让 - 克洛德・阿尔诺以及 “论坛” 在瑞典文化界的地位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早已被他经营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于普通作家或者文化相关行业的人来说,他很多时候都能发挥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权在握的他掌控着可以轻松毁掉许多人命运的权力,由此为其性侵等丑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外人眼中,或许他并没有实力雄厚的资金,可其所享有的名望和权力让他成为了很多人向上攀登难以避开的存在。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上发挥的作用。在一个以保密著称的世界级奖项里,他不仅可以提前知晓结果,甚至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发挥意想不到的结果。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事实上却屡次上演。2. 性侵丑闻《捕杀》介绍了席卷全球的 METOO 运动,让好莱坞娱乐圈多年光鲜亮丽外表下丑陋不堪的一面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身为记者的本书作者虽然对于新闻后续有所关注却没料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卷入其中。铺天盖地的浪潮,让很多人注意到性侵的受害者是如此之多。自己的身边可能就有女性是受害者,然而大家似乎和施害者的圈子比较遥远。殊不知很多加害者正是众人眼中那些看似不太可能的体面人。《黑箱》里女记者伊藤诗织用自身经历告诉读者,身为受害者想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多么困难。此后拍摄的纪录片更是让人看到安倍被刺身亡后仍让借其庇护的施害者逍遥法外,甚至被反咬一口。考虑到这些情景,作者在收集到相关指控后的不安和惶恐是可以理解的。面对巨人歌利亚,不是每个人都是大卫。作为普通人,作者在新闻发表之前的不安和惶恐是可以理解的。面对肆无忌惮的施害者以及诸多的性侵受害者,作者的行动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只是因为诉讼时效的影响,很多指控落了空,好在让经常向女性伸出毒手的让 - 克洛德・阿尔诺最终入狱,去到了早该属于他的地方。3. 一波三折如果说在新闻爆出之前,作者面对的更多是来说指控者的挑战。在核查信息无误的情况下报道出来的结果更是让人始料未及。焦点很快从让 - 克洛德・阿尔诺这个事件主角转移到了瑞典文学院新文学委员会的主席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萨拉・达尼乌斯作为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的及时反应值得赞扬,不过在看似一致通过的背后暗藏变数。出乎意料的离职以及此后成员的接连辞职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既是让 - 克洛德・阿尔诺的妻子,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事发之后围绕着她展开的争论,更是让此次事件不断升级,甚至走向了众人难以预料的方向。诺贝尔基金会的行动以及呼吁让外部力量参与进这个多年以来极度排外的神秘组织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是否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上演仍拭目以待。缺乏透明度又被人们寄予太多的信任,光环之下外界视其为守护人类文学圣火的骑士,可事实上能否对得起人们的重托就不得而知。缺乏监督、影响太大,这是逼着让凡人扮演起自身难以胜任的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悲剧迟早会发生。4. 跌落神坛随着性侵丑闻曝光,卷入风暴中的除了瑞典文学院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如果说人们以前对于诺贝尔和平奖卷入政治的做法不齿,那么这一次可能彻底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昔日里很多人视为毕生奋斗目标的诺贝尔奖在运行了这么多年之后不敢说泯然众人矣,也确实让其身上散发的神圣光芒暗淡了不少。辜负重托的背后是其难以承担现实挑战的事实。借助女性解放运动的浪潮,本书所提及的指控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结果。可要是按照《我们去往何方》里进一步退两步的规律来看,我们目前还是不要高兴得太早。一棒子打死显然不合适,可看着这个组织内人员为其尽力辩护的模样难免会动摇世人对其的信心。我们不敢说未来其中一定会再次出现类似的性侵加害者,但其本身存在的问题至少没有被足够重视,很难让人相信其可以改头换面。成员的接连主动退出和大换血确实可以让新鲜血液带来新的变化,可问题是在如此的机制下那些曾经被选中之人出现的问题是否会传染仍是困难重重。5. 前路未卜我们还需要诺贝尔文学奖吗?还需要由这样一个机构颁发吗?时至今日,许多人那些根深蒂固的认知也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或许我们到了进行改变的重要关口。性侵事件所引发的大地震或许逐渐远去,人们在从中恢复过来的时候也开始过上了看似正常的生活。可其留下的余波从未彻底消失。或许说不过是文学界里的一些痼疾,只是这次发生在许多人认为最不可能的地方罢了。个人成就带来的巨大光环或许让世人给其难以形容的声望和影响力,但被掩盖掉缺点后依然是一个必死的凡人。指望其不犯错是不太现实的,更为重要的恐怕是形成一个合适的纠错机制。性侵丑闻以及相关事件摧毁的不光是人们对它的巨大信任,更是昭告世人它缺乏一个足够有效的运行机制。既不能避免出现世人都会犯的错,也不能及时进行改正,反倒长期包庇纵容沆瀣一气。我们可以剔除掉位于事件焦点的主人公,可是否能彻底斩断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个长期隐秘运行的组织内,目前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否只是冰山一角?太多的问题萦绕在人们心头,却难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6. 写在最后在传媒和文学的对比中,书中似乎有种高下立判的感觉。讽刺的是被文学界不屑的传媒撕下了其欺世盗名的面具。或许我们不能任由脑海中的偏见恣意横行。《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打破了人们对于月经的禁忌,造福了千千万万的女性。为了更多女性的权益,在性侵的丑闻下,那些曾经被视为高高在上的也到了该打破其神话的时候。书中提到了受害者的不完美,可这本身就是一种苛责。我们与其要求受害者表现完美无可挑剔,倒不如趁早将施害者绳之以法。只有斩断了肆意伸向他人的毒手,我们才可能真正远离性侵。尘埃落定之时,我们或许可以客观理性去看待。那些曾经的受害者或许遭受的伤害超过了法律时效,可带来的影响和创伤却难以愈合。事件曝光后接连出现的指控更是让人意识到其长期以来造成的伤害有多么严重。这一次我们幸运,在新闻和法律的帮助下将一个长期逍遥法外的性侵者绳之以法。这或许对于那些潜在的犯罪分子一定震慑,可是否能在下一次拥有这样迟来的好运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没什么真才实学,吹牛不打草稿的外国人,因为符合了一群文化精英关于叛逆洒脱浪子的想象就能在瑞典文化界只手遮天,精英们每天思考社会和人性的宏大叙事却对身边的罪行视若无睹,本质是不把女性尤其是普通女性当人对待,被曝光后的反应也跟不顺自己心就喊 “打拳”“境外势力” 的网民如出一辙。对艺术家祛魅太必要了,文章中的精英,那个妻子从她把其他艺术家的想法据为己有还弄丢她雕塑来看人品也堪忧,朋友说着反抗社会规训,自己成了错误方就污蔑受害者。把这么一群有缺点的人捧上高位又不加监管,必然会产生腐败。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