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3千字
字数
2013-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对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的具体分析和理论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在批判吸收西方学界近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动貌/视点体”的体貌二元论出发,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体貌系统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理论探索。
本书主要关注以下问题:如何看待“体貌”与“时制”,“体貌”与“体”,“动貌”与“视点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汉语中到底有没有“体”范畴和“时制”范畴?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动词层面上的“动貌”分类是否可行?
如果可行,对现代汉语动词进行动貌分类的语义标准和形式依据是什么?现代汉语的动貌包括哪些基本类型?如何从不同的句法层次分析现代汉语的动貌组合?学界对现代汉语体貌标记的数量和范围分歧颇大,我们从“动貌/视点体”的二元论角度出发如何更为细致地分析汉语体貌标记的不同层次?
本书通过考察和分析汉语体貌系统研究中的一些疑惑和空白点,试图更为准确地揭示出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的内部层次和构成规律,并希望以此拓宽读者对于人类语言中的时间范畴的认识和理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图表目录
- 序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书的研究目的
- 1.2 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研究成果述评
- 1.3 本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体貌硏究中的概念界定与区分及术语的选择
- 2.1 “体貌”一词的来源及其内涵的变迁
- 2.2 “体貌”与“时制”的联系与区别
- 2.2.1 时制的时间性 vs. 体貌的时间性
- 2.2.2 功能—语义范畴的时态、体貌 vs. 形态—句法范畴的时制、体
- 2.2.3 为什么说汉语有“时态”而无“时制”?
- 2.3 体貌 vs. 体
- 2.3.1 “体貌”范畴的二元性
- 2.3.2 “体貌”范畴的普遍性和“体”范畴的非普遍性
- 2.4 如何选择术语?
- 2.5 小结
- 第三章 动词的动貌类型及分类依据
- 3.1 动词层面上的“动貌分类”是否可行?
- 3.2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3.3 汉语动词动貌分类方案
- 3.4 进行分类的形式依据和语义标准
- 3.4.1 确立形式依据的必要性
- 3.4.2 划分动貌类型的语义标准
- 3.4.3 如何检验现代汉语动词的[±stages]特征?
- 3.4.4 如何检验现代汉语动词的[±telic]特征?
- 3.4.5 区分“恒常态动词”和“匀质持续态动词”的依据
- 3.5 关于“无体貌动词”
- 3.6 小结
- 第四章 现代汉语句子中的动貌组合
- 4.1 “无体貌句”、“中性体”以及“LVM句”
- 4.2 RVC语法化程度的差异与“V+RVC”词汇化程度的差异
- 4.3 从三个层次看现代汉语动貌的组合性
- 4.3.1 核心层(Vc层)
- 4.3.2 中心层(VP层)
- 4.3.3 小句层(S层)
- 4.4 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汉语体貌标记的范围、层次及其与时态标记和情态标记的关系
- 5.1 体貌标记 vs. 体标记
- 5.2 体貌标记的封闭性
- 5.2.1 RVC不是完整体标记
- 5.2.2 句法格式和篇章手段非体貌标记
- 5.2.3 一些处于边缘性动貌标记阶段的复合趋向词
- 5.3 体貌标记内部层次的复杂性:以“起来”为例
- 5.4 体貌标记与时态标记和情态标记的交织
- 5.4.1 兼具ATM功能的gram
- 5.4.2 兼具AT功能的gram
- 5.5 “着”是体标记吗?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书的主要观点
- 6.2 现代汉语普通话体貌系统简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试论“了”产生的历史时代及其初期语法化
- 0. 引言
- 1. 先秦时期以及秦代:“了”是否已经出现?
- 2. 西汉时期:“了”确凿出现
- 3. 东汉时期:“了”字用例大增及其用法发展
- 3.1 “了”字原始意义的讨论
- 3.2 “明白·了解”义“了”的确凿出现
- 3.3 “了”的“明白·了解”义用法来源
- 3.4 “明白·了解”义“了”的语法化:副词“了”和完成义动词“了”的出现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语法化和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完整体与韩语过去时范畴
- 0. 引言
- 1. 完整体与过去时的语法化过程及其类型学制约
- 2. 形态类型对一种语言的perf的制约
- 3. 韩语的过去时gram
- 4. 汉语完整体范畴中的perf
- 4.1 汉语是否有过去时?
- 4.2 关于汉语完结貌和结果貌
- 4.3 “了”的perfage地位
- 4.3.1 “了”的语法化概观
- 4.3.2 近代汉语初期“了”的perfage地位的发展
- 4.3.3 现代汉语“了”的perfage地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