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讲理的语文,做事的课堂,可见的学习。

内容简介

2017年前后,我国开启了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协同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怎样才能把“三新”真正落地?本书作者认为由“单环学习”进入“双环学习”尤为关键。本书旨在分析并破除语文新课程中的读写“执念”,赋予读写以新的内涵。

全书以“读写新思维与语文新课程”为主线,分编为五章,涉及整本书阅读、大单元教学、写作课程转型、跨学科读写、教师发展等领域。

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第一,阅读和写作的新内涵,阅读和写作不只是技能,而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第二,“读写做合一”的新教学生态的特点和实施。第三,在“任务群”和“大单元”的整体框架内设计读写活动。第四,多维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如何实施。第五,单元视域下的教、学、评一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前言
  • 前言 语文新课程与读写新思维
  • 第一章 读写做合一的单元教学
  • 检视大概念、主题、学习任务群与学习项目
  • 一、辨析几种不同的知识取向
  • 二、检视“大概念”和“人文主题”
  • 三、检视“学习任务群”和“学习项目”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课程标准的研制
  • (二)课标教材的编制
  • (三)教学实施
  • 学科大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学习设计
  • 一、为什么需要大概念,如何确定大概念
  • 二、以大概念打造单元学习的逻辑结构
  • 三、促进大概念理解、迁移的情境、问题和任务
  • 四、依据单元特点和具体学情设计适宜的单元学习方案
  • 基于大单元学习的深度阅读和真实写作
  • 一、指向基本问题的读和写
  • 二、项目驱动下的读和写
  • 三、读、写、做合一的语文教学生态
  • 整体设计:单元视域下的教、学、评一致
  • 一、指向基本问题的教、学、评
  • 二、基于表现标准的教、学、评
  • 三、目标导向的活动和任务
  • 四、证据支撑的评价和反馈
  • 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学习
  • “活动·探究”单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 一、单元学习大概念
  • 二、核心学习任务
  • 三、学习进程
  • (一)基础阅读
  • (二)活动探究
  • (三)迁移延展
  • 第二章 多维视野中的整本书阅读
  • 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战”
  • 一、现状的考察
  • 二、历史的回顾
  • 三、国外的参照
  • 四、现实的应对
  • 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
  • 一、是什么:整本书阅读的属性定位
  • 二、如何做: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
  •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种偏向
  • 偏向一:整本书阅读的性质定位过于狭窄
  • 偏向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偏于随意
  • 偏向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过度结构化
  • 偏向四:测量评价偏于僵化
  • 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与确定策略
  • 一、辨知整本书的类型与特点
  • 二、活化整本书阅读的知识和技能
  • 三、探求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论
  • 四、拓展整本书阅读的文化视野
  • 在语词上的停留
  • 书里书外,走个来回
  • 周四下晚自习后
  • 周五下午语文课最后5分钟
  • 周五下午六时
  • 周五晚七时以后
  • 周六上午
  • 周六晚上
  • 周日
  • 统计
  • 精彩章节的赏析
  • 第三章 范式转型中的写作课程
  • 新时期写作课程的范式转换
  • 一、范式与写作课程范式
  • 二、新时代呼唤写作课程范式新的转换
  • (一)课程标准的新突破
  • (二)课标教材的新变化
  • (三)高考作文的新尝试
  • 三、“语篇对话”写作课程范式的特征和意蕴
  • (一)三种范式的内涵特征比较
  • (二)“语篇对话”写作课程的内容建构与实施路径
  • (三)作文、做事、做人合一的价值依归
  • 回到真实的写作
  • 一、目的与对象: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
  • 二、文体思维:写作交往真实有效的策略
  • 三、全过程:写作生产的真实形态
  • 论全写作课程的构建
  • 一、全学科:写作作为学习方式
  • 二、全样态:写作作为语篇表达
  • 三、全过程:写作作为思维认知
  • 四、全媒介:写作作为传播交流
  • 五、全情境:写作的语用考查
  • 新课程背景下写作教学的几个议题
  • 一、生活化:写作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 二、怎么“想”制导着怎么“写”——写作教学中的思维培育
  • 三、文体不是个坏东西——写作教学中的题型与文体
  • 四、“有”与“无”之间——写作教学的训练序列
  • 五、遵循语言自身的逻辑——写作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 六、“读”与“写”的分与合——写作教学中的读写关系
  • 七、想写就写——写作教学中资源平台的开发与整合
  • 八、还写作一个完整的面目——写作教学中的全过程意识
  • 九、让写作不再尴尬——写作教学的教材、课型与评价
  • 十、构建写作共同体——教师“教学性写作”的意义
  • 讲理与思辨
  • 作文批改:基于表现标准的评价与对话
  • 一、促进教学的评价要基于明晰的表现性标准,作文批改是为了促进写作教学的教学评价,所以作文批改要基于明确的表现标准
  • 二、作文批改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评判,而是基于表现标准的文字交流和精神对话,而且这种交流与对话并非一次性完成的,其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 为什么写?给谁看?
  • 第四章 跨学科阅读与写作
  • 跨学科阅读与写作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语文和物理为例
  • 一、研究背景与内容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内容
  •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 (一)建构了“情境—任务—读写、认知、加工”三维读写课程体系
  • (二)建构了“全写作”课程模型
  • (三)提出和归纳了“学术语境中吸收和发表”的读写方略
  • (四)构建了“读写做合一”的新教学生态
  • (五)在真实情境中,以读写为手段,通过深度学习促进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
  • (六)挖掘阅读素材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育价值,发挥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相互促进作用
  • (七)丰富了语文等人文学科和物理等科学学科的课程形态
  • 三、成果与影响
  • (一)开发实施的主要课程
  • (二)教材编写、考试命题及其产生的影响
  • 四、改进与完善
  • 知识性读物研习:学术语境中的吸收与发表
  • 一、知识性读物的功能价值
  • 二、学术语境中的读写思维
  • 三、吸收和发表的读写策略
  • 科学文化论著研习:基于学科与跨学科
  • 一、单元教学指要
  • 二、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 教学设计一:如何阅读科学文化论著
  • 教学板块一:如何阅读自然科学论著
  • 教学板块二:如何阅读科学史
  • 教学板块三:拓展运用
  • 教学设计二:学习体验科学思维与科学推理
  • 学习过程:
  • 学习资源:
  • 《乡土中国》的课程价值与阅读策略
  • 一、为什么读:《乡土中国》的课程价值
  • 二、如何读:《乡土中国》的阅读策略
  • (一)大体读懂:抓概念
  • (二)尽量读通:互文性阅读和主题阅读
  • (三)力求读活:做乡土调查
  • 以“抗疫”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设计
  • 一、抗击病疫:初中语文创意读写练习方案
  • 二、“科学抗疫,守土有责”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 第五章 语文教师的读写与专业发展
  • 语文教师,你是谁?
  • 一、语文教师是谁?
  • 二、教师之学,“为己”还是“为人”?
  • 三、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何种方式?
  • 与语文相知相解
  • 一、模仿教语文
  • 二、学习教语文
  • 三、研究教语文
  • 四、读、写、做合一
  • 与学生一起读、评、写
  • 一、蹒跚起步
  • 二、那些可遇亦可求的美丽“故事”
  • 三、《美文》与我们同在
  • 四、博客同期声
  • 读书沙龙:《安恩和奶牛》的文本细读
  •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 吴心田语文教研思想及其启示
  • 一、酷爱与愉悦:事业观
  • 二、澄清与解读:辩证法
  • 三、研究与传播:工程思维
  • 四、调研与指导:实践智慧
  • 五、学习与交流:发展之道
  • 六、培养与打造:德性之维
  • 美国课程改革钟摆现象及其启示
  • 一、美国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
  • 二、美国教育钟摆现象对中国的影响
  • 三、冲破语文课程改革困境的启示
  • 专业发展根植于精神进化
  • 一、手电筒的“光”:当下的力量
  • 二、父亲的“目光”:社会比较的困境
  • 三、朱自清的“荷塘”:心灵的世界
  • 四、苏轼的“主客对答”:自身的完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