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6千字
字数
2019-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描写游牧民与农耕民数千年共存、交往、冲突、融合的大成之作。
内容简介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欧亚大陆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主要舞台。而欧亚大陆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其实是游牧民与农耕民数千年的共存、交往、冲突及融合。
公元前6世纪,动员70万兵力的波斯大流士败给游牧民的斯基泰。公元前200年发生在东方大陆的白登山之围,则是刘邦被匈奴一族围困七天,最终以和亲和岁币脱困。此后1000多年,欧亚大陆崛起的游牧民族有突厥、鲜卑、柔然、契丹、女真、蒙古等等。鲜卑的北魏率先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纷乱的割据政权。而突厥一度影响了隋唐政权的兴起与发展,唐太宗李世民身上的游牧民血统让他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契丹与女真强大的战力给宋朝带来的压力,使得宋代甫一立国便一直强调胡汉之别。13世纪的蒙古帝国更是书写了游牧民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成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
然而大航海时代以来建立的西方海洋文明视角,以及汉人正统的王朝史观,使得游牧草原民族被边缘化,忽略了游牧民曾主导或引发了欧亚大陆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诸多变革的史实。
从前在历史中作为边缘性存在的游牧民,在本书中担任起积极和正面的主要角色。杉山正明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中心的视野,描绘出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将游牧民“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因此,这是一部打破中原史观与西方文明史观、放眼欧亚大陆的作品!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游牧民的世界史》导读
-
第一章 跨越民族与国界
-
欧亚世界史的特征
-
游牧民世界的起源
-
第二章 中央欧亚大陆的结构
-
眺望广阔的大地
-
欧亚的西半部
-
第三章 追溯游牧国家的原貌
-
希罗多德说故事
-
司马迁眼中的当代史
-
第四章 贯穿草原及中华的变动波潮
-
互相争执的两个帝国
-
逆转的时刻
-
第五章 撼动世界的突厥·蒙古族
-
庞大的突厥世界
-
欧亚大陆重组之浪潮
-
第六章 蒙古的战争与和平
-
渐渐成形的“世界”
-
蒙古为何能够扩张?
-
欧亚大陆大交易圈
-
资本主义萌芽
-
世界史的分水岭
-
第七章 探寻近现代史的架构
-
海洋及枪炮的时代
-
重新检视欧亚大陆
-
跋
-
解说
展开全部
杉山正明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是我觉得非常偏见的
可怕的帝王 —— 汉武帝能够实现 “匈汉战争” 这个非比寻常长期战争之最大要素,就在于汉武帝这个人。汉武帝将打倒匈奴作为毕生所愿,并为达成此目的而不惜做出所有牺牲。与其这么说,不如说他不在意任何的流血、负担及不幸。而他本人却一直留在首都长安,没有任何想要到前线体会战争艰苦的意思。他是一个纯粹下命令的人。身处后方的民众声音,都未曾到达汉武帝的耳中,甚至不如说汉武帝根本也没有想过要看或是要听。不仅如此,对于他身边的将军或是大臣幕僚等亲近者也都是毫不犹豫且毫不在乎地用过即弃。真是可怕的帝王!李陵及其妻子、家族,还有司马迁自身的不幸,也全都在此。但是,关于他们遭遇的惨祸(虽然直接的原因或许是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本身,抑或是在李陵投降被误会将汉朝情报流出,但不管是哪个原因,都不会改变李陵整个家族都被处刑之事实),并非汉武帝的责任,而较倾向于是汉朝的这个法治国家体制所导致法制面上的当然结果等。但是,让国家方针维持在异常长期的举国全力作战状态,并将其牺牲强加于全部臣民身上者,就是汉武帝。悲剧的源头,就是汉武帝。这也是所有重点之所在。若将这一切以 “法治” 这个乍看之下具有现代风格之自作聪明主张,做出最符合的辩护又会如何呢?汉武帝这个帝王本身,还有汉朝这个帝国本身的不慈悲、残酷无道及苛刻暴虐,不管是用什么样的谬论都无法掩饰吧?人不是为了 “法治” 而存在。“法治” 是为了人而存在。更何况在这个时代,成为 “法治” 之 “法源” 者,不是别人就是汉武帝本身。因为完全遵循以推进战争者为 “法源” 之国家法律,将灭族也作为体制上之当然结果的主张,真是愚蠢至极的论述方式。的确,要将近代西欧风格的法治概念套用在原本就是由绝对专制者统治支配的古老中国之事物这个行为本身,就是相当奇怪。在绝对专制者统治支配下的 “法”,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这与以罗马法为起源的西欧 “法的精神”,到底又有何种程度的联动关系呢?关于这一点应该要进行认真探讨。只要武帝将目光稍稍转移到由自己强行推动的战争惨状上,稍微反省并且进行国家法律的改革,这些以李陵事件为代表的许多不幸就可以避免。但是,在武帝身上完全看不到反省心。虽然是啰唆的重复说明 —— 异常执着地推动长期战争、带给人们莫大不幸者,就是汉武帝本身。但是,帝王不会被罚。在这种情况下,他持续施加在大臣庶民及万民身上的傲慢、恶毒狠辣,已经超越人性。而打算将这种行为以 “法治” 这个名词进行正当化,只能说是误解 “法” 这个东西的虚空言论。问题终究在汉武帝这个人。在汉武帝心中,对于我们这类生存在市民社会者,有超越想象的部分。在武帝的心里面,所讨厌的恐怕不光是臣属于匈奴帝国这个状态。对匈奴国家本身,还是有匈奴王单于的存在这件事,应该也是厌恶至极吧!汉武帝对于在这个土地上,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可相抗衡的权力者存在这件事,应该是无法忍受。在他一个人身上展现出人类本身具备、或者说是可能具备之最大限度的支配欲、征服欲、权力欲。在这个层面上之意义,可说是相当少见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高知名度的汉武帝,不论是好是坏,不得不说他异于常人。公元前 141 年,16 岁登上皇位的汉武帝,直到公元前 87 年去世为止,他在位时间长达 54 年,光从在位期间相当长这一点来看,就已经有别于常态。透过之后的历史来看,被称为 “中华” 也被称为 “汉土” 的这片广大区域,由秦完成统一大业后,不论是在政治面上或是其他方面,总之在意识上变成一个整体后,直到汉武帝为止,没有任何一位帝王的在位时期与汉武帝一样长。即使称为始皇帝,但秦始皇作为中国帝王的岁月,就如已经说明过般,事实上仅有 11 年。另一面,跨越半世纪的汉武帝,只能说是天生的帝王。不仅如此,在悠远的中国历史上,若论治世之长久,能与汉武帝相比的大概就只有清朝康熙、乾隆等少数几位帝王。实际上,就汉武帝在其长期统治中所发挥的权力之大及其总量来看,可说是凌驾秦始皇的绝对权力者。换个说法的话,在善恶相伴之间,总之,就是一位权力相当大的专制君主。但是,毕竟还是黑暗面的印象较深,不论好坏,都很难将他归类为如同少数人所说的是具有 “明君” 稳健形象之人。原本在 “中国” 这个政治传统上,看起来似乎有与政体变化无关且跨越时代、动辄就会创造出唯一至上的绝对权力者。说不定将此说成是某种 “文明体质” 会更为恰当。这种形象的根源,通常会被追溯到秦始皇。但是就现实面来说,应该可说是由汉武帝开始才确立该形态。
出版方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是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在北京独资设立的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跨地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