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第一本关于中国移民在日本的历史的英文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的是日本港口城市横滨的人口从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到1972年及以后中日关系正常化期间的转变。

作者韩清安讲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故事,即在战争与和平时期,中国移民如何在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中找到一个持久的位置。这一研究对中日身份认同的建构和中国移民定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利用当地报纸、中日两国政府的记录、回忆录,以及直接从横滨居民口中采集的信息,在中日关系的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常见的中华民族建设的故事。

但它以现有作品为基础,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非精英阶层的横滨华人,这些人庇护了革命活动人士,并成为他们宣传的民族主义的听众。

作者还强调了这些中国人的民族身份和地方身份之间的矛盾,他们自称为横滨人(hamakko),但没有声称自己是日本人,也没有否认自己是中国人。他们在横滨丰富多样的国际化历史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可以让我们洞察未来更具包容性的日本文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引言
  • 矛盾的日本中华街
  • 民族建构与横滨
  • 横滨的中华儿女
  • 建造横滨中华街——“我的乌托邦”
  • 超越终极认同
  • 本书梗概
  • 第一章 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团结,1894~1895年
  • 前近代的赴日华人移民
  • 华人在通商口岸横滨
  • 华人形象的崩溃
  • 战争在横滨
  • 民族国家之镜
  • 小结
  • 第二章 流亡民族主义者与杂居地政治,1895~1911年
  • 横滨的民族主义者和泛亚洲主义者
  • 学校、派系与民族分裂
  • 1899年关于杂居的争论
  • 文化多元性与杂居时代
  • 小结
  • 第三章 一个国际港口的合作、冲突与现代生活,1912~1932年
  • 中华料理、棒球与近代日本文化
  • 中华料理与多元文化美食家
  • “跨国界”娱乐
  • 侨民融合:关东大地震与九一八事变
  • “老横滨之死”
  • 中日社区的新机构
  • 华侨与九一八事变
  • 小结
  • 第四章 中日战争、“中日亲善”与横滨人认同,1933~1945年
  • 华侨身份与日本政府
  • 华侨责任,“滨之子”认同
  • “亲善”的公开记录
  • 矛盾的隐藏面
  • 小结
  • 第五章 分裂之城:冷战时期的横滨中华街,1945~1972年
  • 华侨身份认同启示录
  • 冷战与横滨华人
  • 华侨经济的崩溃与中华街的兴起
  • 中日邦交正常化与“熊猫热”
  • 从侨民到少数族裔
  • 小结
  • 结论 单一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族裔及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政治
  • 历史视野中的横滨华人身份认同
  • 比较视野中的横滨华人身份认同
  • 附录
  • 鲍博公《白菜扒鸡》菜谱
  • 缩写说明
  • 参考文献
  • 档案
  • 报刊
  • 专著及论文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日本和中国的夹缝中求生

    背井离乡,带来不一样的生存体验。一方面好像和家乡的根从来没有断过,另一方面却在当地很难融入。用句不好听的话来说就是里外不是人。和平年代如此,战争时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横滨中华街(1894~1972):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以一个日本华人社区的视角展现了中日在近代历史上的互动和变化。这些生活在日本的华人面临着时代和各种具体的挑战从而不得不做出属于个人的选择。1. 夹缝生存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从清末开始直到近代,在此期间中日两国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清末,日本还受到清朝强盛一面的影响,可随之而来的甲午战争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天壤之别的对华态度在这些生活在日本的华人身上有着极为明显的表现。站前视之为勤劳人民的代表,战后却变成了懒惰等代名词。总而言之,其实际处境和祖国的强大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此后的历史中,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可以说是更为重要的事件,也切实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选边站队,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做出各种选择。有些时候在一个家庭之内可能都出现各种不一样的阵营,尽管如此彼此之间,可能都是在夹缝中生存。《韩国流行音乐》里国际化的同时是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书中的华人也时常面临着类似的尴尬处境,不光是在战争时期,和平年代也不得不寻求适合自身的生存方式,小心翼翼经营着来之不易的日常生活。更为有趣的是在这个小集体内部也存在着从阶层到意识形态上的各种分歧,从而分裂成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平日里很难做到团结一心,战争期间更是各自为政。2. 中日之间生活在横滨中华街的华人,似乎一直处于中日之间的最前线。两国之间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其生活都会发生不小的影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侵华战争带来的各种改变。从最为直接的离开到被迫留下的委曲求全,每个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行动。大致上来说,那些在当地没有太多不动产的更容易选择离开,而留下来的则是有家有业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选择留下的在当地算是扎下了根,可惜这根远没有想象中的牢固,甚至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这中间有些人就主动参与进了支持侵华战争的活动中去。说是被逼无奈也好,为了自身利益也罢,总之不少人参与其中,在战后也没有受到太多惩罚,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党以及相关势力在当地的一种延伸。我们可以在这些人身上明显看到中日之间的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以及其造成的巨大分裂。或许可以说分裂在这些人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一些,鲜有团结一心之时。3. 各自为政清末因为支持康有为代表的保皇党以及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发生分歧,在意识形态之外的差别是各自所处的阶层。在这一小块土地上的华人各自为政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此后在和平年代里还算不太明显,在动荡时期表现得更为直接。一个家庭内选择不同的阵营从而走上不一样的道路极为常见。除了个别有代表性的家庭之外,每个人都因为各种方式被裹挟其中。侵华战争期间,这种分歧通过人生道路和彼此命运表现得更为明显。以往的分歧在此刻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奈何在时代的潮流下,不得不做出个人的选择。同室操戈、骨肉相残,说起来骇人听闻,可在当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日本当地的民族情绪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还有个人利益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在中国和日本之间黑白对立的区域之外是色度不同的灰色地带。每个局中人在时代的浪潮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尽可能生活下去。哪怕在外人的视角下显得不那么体面,甚至会让人不齿。4. 美食之外中华街和中华美食,可以说是中国人和日本互动的一大途径。《拉面》在日本的普及就受到其影响。遍地开花的背后有着时代的召唤,更是彼此不断互动的结果。在美食之外的互动和交流也非常值得注意。《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里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崛起和败退台湾,其在日本的影响和势力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二战后台湾势力和大陆之间的较量斗法在民间团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同在异国他乡,彼此之间却势同水火。在政治考量之外,牵扯进去的是个人的现实利益。作为一扇独特的窗口,我们不光可以窥探时代的变化,更加可以了解到中国和日本发生的诸多事情。历史在此地变得更为具体,发生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回顾这些人以及其生活的历史,也是在追溯两国之间的历史,以及跨越时空去了解那些日渐远去的事件。我们可以借助作者的观察和思考得以了解,但仅仅只是一个开始。5. 管中窥豹从作者的研究也好,从其自身的存在也罢,多少都有些管中窥豹的意味。一方面通过代表性的样本对其有着更为具体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因此错失了对于其他部分的认识。随着书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看见不同时期的历史和事件展现出的各种模样。那些曾经发生的并没有彻底消失,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下去,甚至影响到了当下的生活。政治上的分歧,教育上的动员。在战争年代的极端行为之外,彼此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似乎从未停止。在某些特殊领域内其表现的更为明显。政治团体、学校组织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各个团体和组织以自身的存在将这片土地上的华人都卷入其中,那些分歧和差异也因此表现得更为明显直接。在冲突之外或许也有合作的瞬间,但似乎很难称之为主旋律。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像是中日之间以及国际社会的一个微缩模型。你可以观察到外部世界的变化,也可以体察到其自身的不同。当外部世界带来巨大压力之时,那些曾经隐藏的会浮出水面,甚至会成为新的主导力量。6. 写在最后在阅读和了解这段历史的过程中,你好像是在体验一种多维度的鲜活历史。这其中有着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国别差异,也有着不同历史时期带来的各种冲击。大历史之下的小人物,更是通过其自身命运的起起伏伏将时代脉搏的跳动表现得异常清晰。每一个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历史在结合具体的人和事之后变得格外生动。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书中人的生活有着各自的主观意识参与,却也难逃时代的影响。或许可以说是在时代的被迫选择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很难说孰对孰错,却由此踏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做出具体选择所汇集成的结果。从微观上体察每个人的抉择,从宏观上感受时代的趋势变化,每一段历史都有着不一样的独特味道。时至今日,我们再次以这块国际化的社区作为观察,它恐怕仍然发挥着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只是受限于书中收集的资料和相关材料,读者很难做出更为清晰的判断。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