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分析了我国日语学习者基于母语经验认知的语义结构中的偏误特征,从新的角度找出偏误发生原因。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部分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主线,以各个具体的理论(原理)识解原理、如行为可供性原理、构式语法理论、礼貌原则、原型理论、认知方法论、界理论、图式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例切入,对比语料库中的正用例,通过中日语言比较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日语学习者基于母语经验认知的语义结构中的偏误特征,从新的角度找出偏误发生原因,同时,又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发现日中两语言的差异之处,力图对汉日对比语言学做出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绪论:从偏误—对比—认知说开去
  • 1.1 引言
  • 1.2 偏误—对比—认知
  • 1.2.1 偏误
  • 1.2.2 对比
  • 1.2.3 认知
  • 1.3 认知—偏误
  • 1.3.1 必要性
  • 1.3.2 可行性
  • 1.3.3 优越性
  • 1.4 结语
  • 第二章 “過ぎる”偏误与隐喻兼谈认知方法论
  • 2.1 引言
  • 2.2 第二语言习得时的“隐喻”
  • 2.3 “過ぎる”和“过”的两种不同的语义结构
  • 2.3.1 “过”的语义结构
  • 2.3.2 “過ぎる”的语义结构
  • 2.3.3 中日两词原型词义深度分析
  • 2.3.4 “过”的①义项
  • 2.3.5 “過ぎる”的①义项
  • 2.4 结语
  • 第三章 “态”范畴偏误与识解
  • 3.1 引言
  • 3.2 识解研究小议
  • 3.3 态编码多余(无标→有标)使用的偏误
  • 3.3.1 被动表达
  • 3.3.2 使役(致使)表达
  • 3.3.3 可能表达
  • 3.4 态编码缺失(有标→无标)使用的偏误
  • 3.4.1 授受动词
  • 3.4.2 第三者被动句
  • 3.5 结语
  • 第四章 方位表达偏误与“行为可供性”
  • 4.1 引言
  • 4.2 行为可供性理论
  • 4.3 行为可供性与中国日语学习者“の中”的多余使用
  • 4.4 行为可供性在汉语里的表现
  • 4.5 导致行为可供性作用弱化的因素
  • 4.5.1 日语
  • 4.5.2 汉语
  • 4.6 结语
  • 第五章 惯用语偏误与构式语法
  • 5.1 引言
  • 5.2 惯用语与构式
  • 5.3 偏误例及其分析
  • 5.3.1 构式间的误用——相同图式构式框架下的近义构式误用
  • 5.3.2 构式内的误用——相同构式里构式义、词汇义的误用
  • 5.4 结语
  • 第六章 接续表达偏误与礼貌理论及其他
  • 6.1 引言
  • 6.2 接续助词“て(で)”、“ので”、“から”等
  • 6.3 接续词“そして”、“それに”、“すると”等
  • 6.4 其他接续问题
  • 6.4.1 接续形式的混用
  • 6.4.2 调整句子长短的接续问题
  • 6.5 结语
  • 第七章 与格偏误与原型理论
  • 7.1 引言
  • 7.2 先行研究及未尽之处
  • 7.2.1 辞书、语法参考书对与格助词“に”的语义定义
  • 7.2.2 森山新的系列论文(2006等)对与格助词“に”的探讨
  • 7.2.3 先行成果对解释上述偏误的乏力之处
  • 7.3 与格助词“に”的语义结构
  • 7.4 与格语义扩展机制下的非典型语义考察
  • 7.4.1 考察对象
  • 7.4.2 “に”格非典型语义事态认知模式
  • 7.5 连续统(continuum)
  • 7.5.1 “を”至“に”的连续统
  • 7.5.2 “が”至“に”的连续统
  • 7.6 汉日认知方式识解模式异同对与格偏误的影响
  • 7.7 结语
  • 第八章 及物性表达偏误与及物性
  • 8.1 引言
  • 8.2 有关先行研究
  • 8.2.1 Hopper & Thompson的10个指标
  • 8.2.2 角田太作的两个侧面8个指标及其他
  • 8.2.3 三上章的“能动词、所动词”说
  • 8.2.4 中村涉(2004)对H&T(1980)的改良
  • 8.2.5 袁毓林(2010)的配价(valence)理论
  • 8.3 本文对先行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 8.3.1 关于检验及物性的指标
  • 8.3.2 关于及物性的连续统问题
  • 8.4 中国日语学习者及物性的偏误及其及物性分析
  • 8.4.1 を(に)型偏误
  • 8.4.2 に(を)型偏误
  • 8.5 结语
  • 第九章 再谈日语的及物性
  • 9.1 引言
  • 9.2 对欣文“引言”的质疑
  • 9.2.1 对文章立论的价值的质疑
  • 9.2.2 对注释的质疑
  • 9.3 对欣文“理论基础”的质疑
  • 9.3.1 关于天野(1987)
  • 9.3.2 关于角田(1991)
  • 9.3.3 关于所谓“从事态、认知、动词、句子四个层面讨论及物性”
  • 9.3.4 “台球模式”等与及物性
  • 9.4 对欣文从事态和认知层面分析的质疑
  • 9.5 结语
  • 第十章 “まで”、“までに”偏误与界理论
  • 10.1 引言
  • 10.2 先行研究
  • 10.3 まで、までに、にまで
  • 10.4 体
  • 10.5 结语
  • 第十一章 格助词偏误与图式理论
  • 11.1 引言
  • 11.2 先行理论支撑综述
  • 11.3 引起学习者“が(に)”偏误的日中不同图式
  • 11.3.1 日语的“作用”图式
  • 11.3.2 汉语的“发生”图式
  • 11.4 引起学习者“を(に)”偏误的日中不同图式
  • 11.4.1 日语的“转变他动”图式
  • 11.4.2 汉语的“他动”图式
  • 11.5 引起学习者“まで/に(から)”偏误的日中不同图式
  • 11.5.1 日语“离心型中心—边缘”图式
  • 11.5.2 汉语“向心型中心—边缘”图式
  • 11.6 结语
  • 第十二章 隐喻源域与新经验主义
  • 12.1 引言
  • 12.2 动物源域隐喻
  • 12.2.1 汉日语中动物源域隐喻的动物频次及分析
  • 12.2.2 汉日同义动物源域隐喻惯用语对比
  • 12.3 身体源域隐喻
  • 12.3.1 汉日语中身体源域隐喻的部位频次及分析
  • 12.3.2 日语身体隐喻源域分析
  • 12.4 结语
  • 第十三章 总结
  • 汉语索引
  • 日语索引
  • 英语索引
  • 附录 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语料库
  • 说明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